1926年,侨居上海的英国人亨利·雷⼠德(Henry Lester)留下一份遗嘱,将毕生积累的财富赠予了上海。遗嘱中,除了将现金捐赠给上海各慈善团体、医院、学校,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雷士德要求用这笔遗产在上海建立一所专业的工程技术院校,这就是如今坐落在上海北外滩东长治路上的雷士德工学院旧址。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1)

05:02

百年前,雷士德先生留给上海的一份遗嘱(05:02)

1863年,雷士德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从事土地测量工作,之后成为了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德和洋行的主理者。而雷士德一生专注于建筑事业,疏于社交,终身未婚。他的生活简朴到吝啬的程度,独自一人住在上海总会的单身宿舍,平时步行或乘电车出门,从未购置过私家车,甚至会穿朋友剩下的旧衣、领带,哪怕已是上海滩富有的地产大亨。

在沪六十三载,雷士德把自己当作一个上海人,1928年逝世后安葬于静安寺公墓,留下的遗产经两次估值达到了近2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上海市区800幢石库门的价值。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2)

亨利·雷士德

雷士德基金会按遗嘱建立了雷士德工学院,于1934年完工开学。学院下设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器工程等专业,曾是上海最著名的土木工程类私立大学,培养了日后的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如城市规划师陈占祥、“船王”曹文锦、原国务院港澳班主任鲁平、法学家史久镛、翻译家草婴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的毕业生从事战时建设,参与修建滇缅公路,有的到香港从事海外联络工作,有的直接投身于革命和爱国运动。历经战争的磋磨和岁月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建筑有了新的名字和功用——上海海员医院——或许更为上海人熟知。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3)

1934年,建造中的雷士德工学院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4)

学院配备的车间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5)

学院配备的车间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6)

上海海员医院,图片来源:van.z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7)

上海海员医院,图片来源:van.z

而雷士德的遗愿并没有荒废在历史的长河中,2022年,雷士德工学院原址将在修缮后,入驻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近一个世纪后,雷士德信托基金至今仍在运作,在英国深造的中国籍学者可以申请雷士德奖学金,先决条件是申请人将返回中国,把学得的知识和技术造福中国人民。

60年前上海陆家嘴(奔涌入海北外滩)(8)

雷士德工学院原址入驻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效果图,图片来源:北外滩集团,大舍

百年前的上海成就了亨利·雷士德,他报之以慷慨和慈善;百年后的我们感谢这份无国界的爱,也将记住亨利·雷士德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