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个人表彰甘肃 马俊杰惠风一路踏歌行(1)

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收选近照

张收选同志是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1994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局花海灌区管理处疏花干渠工程管理所副所长;也是一位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他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先后担任华藏寺镇阳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三年时间,他扎根乡村,攻坚克难,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2017年9月,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张收选同志“2016年度全省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荣誉称号。2021年5月19日,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主动请缨战贫困2014年1月,省水利厅系统选派干部驻村扶贫,张收选同志主动申请到最困难的村组去,被组织任命为天祝县华藏寺镇阳山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来到山大沟深、干旱贫瘠的村庄时,这名从小生长在农村,长期工作于水利一线的干部告诉自己就是村民一员。为期三天的培训班结束后,在镇包村领导的带领下,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见面,了解阳山村基本情况、农业种植结构、养殖业发展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他用一个多月时间走村入户、调查摸底,和群众拉家常、问冷暖,为他们脱贫致富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主动接识了钱正伦、牛生财、郭登荣、贺明山等许许多多的“穷亲戚”,了解群众所需、所愿、所求,解决群众面临的最实际困难和问题。白天的忙碌倒也充实,到了晚上,远离亲朋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为了尽快摆脱思家情绪,每当夜幕降临时,他就干脆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刻苦钻研基层党建和农业政策法规,学习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村级管理、医疗卫生、危房改造、民政救助、饮水安全、种养殖技术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很快成为政策法规的行家里手。村民张国忠移栽松树苗时,他二话不说,穿上工作服,帮他们干活,一干就是三天……2014年“三八”妇女节那天,阳山村文艺汇演刚刚结束,他看到一个老太太泪流满面,询问缘由得知老人名叫吕金莲,是村里的“五保户”,老人的外孙属于无业游民,因为最近手头紧张,便在深夜翻墙而入持刀勒索,受到惊吓的老人,边哭边对村干部讲述事情经过。了解情况后,他很快与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及老人外孙所在村的村干部取得联系,妥善解决了此事。时间长了,镇村干部、村里的老人、孩子大事小情都爱找他,村民们慢慢觉得“第一书记”成了他们的主心骨,都从心里接受了这个“村民”。

二、落实政策见实效2015年7月,全省驻村帮扶工作队组建,他又被天祝县委组织部任命为阳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为了让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尽快准确熟悉精准扶贫政策,他及时组织驻村工作队队员参加武威市、天祝县精准扶贫贫困户专题轮训班、甘南天祝驻村帮扶干部双语培训班,学习天祝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了解乡镇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参加的交流座谈会,全面掌握村情民意,明确如何带动村民发展,寻找扶贫工作的突破口;走访村中致富能手,进行个别交流谈心,汲取致富经验,理清脱贫思路;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调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走访,弄清致贫原因,把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宣传到户到人。期间,召开座谈会5场次,收集整理村民意见建议150多条,制定完善“两规划一计划”287个,严格执行“853”挂图作业实施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台帐,按照要求和规定时限完成贫困户信息数据录入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项目引擎助发展阳山村位于华藏寺镇东部,距天祝县城7公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基础建设滞后、历史欠账多,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发生率达69.63%,201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55元。针对贫困现状,他按照“统筹协调、重点推进、种养并重”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推进“设施农牧业 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富民特色产业,有效组织劳务输出。整合项目资金994.2万元,实施村组道路硬化15公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8户,新打机井1眼、修复机井1眼,更换变压器1台,修建防洪坝200米、高压蓄水池1座,建成乡村文化广场1处90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1个、公交停靠点1个。利用国家扶持农业资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日光温室管线铺设2公里、调引良种羊448只、培训农牧民200人。经与县南阳山供水管理局协调沟通,积极向上争取配套服务政策,落实项目资金556.39万元,改造南阳山片农业提灌工程管道32.12公里、铺设人饮工程管线22公里。有序进行土地流转890亩,搭建日光温室187座;建成养殖暖棚480座(其中:标准化养殖小区16个),占地面积692.6亩。截至2016年,全村大畜存栏2154头、小畜存栏16429只,出栏率分别为10%、20%。建设25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种植大黄、当归、党参等中草药;输转劳动力11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00万元。积极推进旱作农业,组织村民种植优质牧草5000亩、地膜洋芋500亩、豆类作物600亩。举办农牧业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群众1000余人。积极探索电商扶贫试点工作,建立电商扶贫网店3个、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9个,安装“村村通”电视卫星接收器46套。为209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协调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045万元,协助村上发放市级补助资金82.2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拓宽了脱贫致富渠道。

四、整村脱贫现成果2016年4月,对于阳山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经过省市两级精准脱贫考核组验收和第三方评估组现场评估,阳山村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69.6%下降到3.9%,贫困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455元增加到4200元,累计增幅71%,退出天祝县贫困村序列,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喜讯传来,全村上下一片欢呼,村主任祁正武动情地说:“张队长扑下身子真扶贫,是群众的贴心人!”。

五、初心不改唯本色他从2014年踏上天祝高原,历经三载寒暑,终于不辱使命全胜而归。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有过连续驻村65天的记录,他不计条件不讲待遇,风餐露宿加班干,节假日回不去,面对家人心里有愧,但为了扶贫事业他无怨无悔。三年的时光,让他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建立起难以割舍的情缘。驻村期间,他多次受单位和同事之托,为尿毒症患者周成云、癌症患者高明玺、受灾户李守道、贫困户高学文等送去慰问金、面粉、大米和化肥,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作为全省第一批到村任职的帮扶干部,他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对于单位选派到贫困村工作的同事,关心照顾,发挥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因驻村地点在河西走廊东端的天祝县,本单位疏勒河水资源局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市,相距近800公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不能随时离开,三年驻村,他把驻地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树立了水利干部的良好形象。正是有了如他这样的一批批听党指挥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热爱扶贫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召即来战必胜,动真情扶真贫的驻村扶贫干部,我们党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才能取得全胜战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个人表彰甘肃 马俊杰惠风一路踏歌行(2)

马俊杰

作者简介:马俊杰,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甘肃玉门人,现为甘肃省水利厅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花海灌区管理处干部。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曾在“学习强国”总平台、“中新网”、《酒泉日报》等媒体发表各类作品多篇。

(红鸿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