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又出现了新一态势的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同时,新名词“时空伴随”及“时空伴随者”也应运而生。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真是科幻感满满,仿佛已经穿越到了未来世界。

时空伴随者,是指本人的电话号码与确诊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范围是800M*800M)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码累计停留时长超过30小时以上,查出的号码为时空伴随号码。本人的绿色健康码就会变成带有警告性质的黄色码,并被系统标记为“时空伴随者”。

时空伴随者哪来的(关于时空伴随者)(1)

(图源:红星新闻网)

真是一个既浪漫又严谨的词汇。

但也不免让我产生了一些疑惑。事先声明,不是对防疫措施的质疑,只是本人感到好奇的一些点,才疏学浅,只得提问。

一、为何采用正方形计算面积?

我们明确看到,报道说的停留范围是800乘以800,很明显是正方形计算面积的方法。

时空伴随者哪来的(关于时空伴随者)(2)

但是,重要的不应该是800米这个距离吗?我们知道,要更好地体现800米这个距离,数学上有比正方形更好的工具,那就是圆。

圆上任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包括我们搜索基站的覆盖范围,出示的说明概念图也都是以圆形的形式展现。

时空伴随者哪来的(关于时空伴随者)(3)

那么又为什么以正方形来划定呢?

数学好一点的朋友都知道,正方形内两点最远的距离(对角线)可用800乘以根号2计算,精确到两位小数,约等于1131.37米,已经超过了800米的三分之一,差距不可谓不大。

按咱小老百姓的想法,或许是网格状划分后正方形计算比较方便,大数据算法上也比较便捷,所以就没有采用圆的算法。至于到底是不是这样,咱也不知道,仅为个人猜测。

二、基站的精确度与误差问题?

大家都熟悉的定位系统是GPS,但即便是GPS,在定位的精确度上也是不够的,也会有误差的。

当我驾驶一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导航只能告诉我往哪里走,并不能确定我在哪个车道上。(或许是可以定位到这么精确,但对于个人而言没有必要定位到这么精确?)

但是,基站定位作为一种定位技术,免不了有误差的问题。基站定位精度取决于基站分布密度。人口稠密的繁华市区基站分布密集,定位精度高一些,也存在误差,那人口相对较少的偏远乡村,基站密度弱,误差是不是更大一些呢?

时空伴随者哪来的(关于时空伴随者)(4)

本人有次去一个偏远的农庄游玩,因为信号不好,差点用不了移动支付。既然存在误差,那么免不了就有“被定位”错误的人,就算只是极少数,那这些人又该如何证明自己去过某地、没去过某地呢?大数据判定你去了某个地方,你如何证明自己没去过?真是深刻的技术问题。

三、或许是个正方体?

刚才我们提到了GPS的例子,说GPS不能判断你在哪一个车道上。同时,地面并不总是平的,经常开车的朋友也知道,GPS对于高度的判断同样难以把握。

这车到底是在立交桥上,还是桥下的通路,它分不清;到底是在地面上行驶,还是在地下车库里转悠,它也分不大清。

那么基站能解决定位的高度问题吗?如果能,判定的范围是不是该从800×800的正方形变为一个800×800×800的正方体?

时空伴随者哪来的(关于时空伴随者)(5)

如果不能,水平距离相差不到800米的两人,有没有可能在直线距离上大于800米?

严格来说,800米的高楼着实罕见,但800米的海拔确实可以达到,特别是对一些山地丘陵地貌的地区,短距离内高低不平也很常见。这又该如何判定呢?

其实还有看到一些网友们提的问题,比如:

由于时空伴随者的定义是“任一方”,那么如果是其中一方在外面,而另一方已经在居家隔离,是否还计算在内呢?

如果手机丢了被人捡到产生的时空移动,是不是也算在自己头上呢?

……

……

……

还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做好个人防护,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