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会址“万源祠”再考
□黄光礼
古田廖氏宗祠“万源祠”,即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是一座单层悬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的宗祠建筑,融合了客家建筑与闽南建筑的风格。1961年3月,古田会议会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氏宗祠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入挖掘考证万源祠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践行“两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万源祠之来由及门楼对联作一番考证。
一、万源祠建造之缘由
(一)古田廖氏源于汀杭开基始祖廖花公
根据《汀杭古田廖氏大宗谱》《福建永定廖氏族谱》《武威廖氏支谱》等族谱记载分析,廖实蕃(廖花)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由延平府(今南平市)顺昌县合阳(今峡阳)迁至汀州府上杭县蓝溪觉坊开基,是为汀杭开基始祖,尊为花公。
《佛遗教经》简称《遗教经》,又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此经倍受历代僧人乃至帝王推崇,唐太宗、宋真宗曾为之作序。书圣王羲之、唐书法家孙过庭、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佛遗教经》字帖。冠绝古今,各领风骚,受历代知识分子推崇、珍爱,被无数书法爱好者观赏、临摹。
廖花生有一子,为廖昌,仍居蓝溪觉坊。廖昌生三子:廖彻、廖政、廖敏。其中廖政迁至永定古镇开基,成为永定廖氏开基始祖,尊为政公。
政公生五子,其中第五子太五郎公宗浩移居小池黄斜。从永定到小池后,路途遥远,为了便于追思政公,便在黄斜为政公设了一座衣冠冢。为此,政公墓现有两处:一处在永定古镇,一处在龙岩小池黄斜(衣冠冢)。
太五郎宗浩生六子,其第六子伯六郎公益千从黄斜迁至上杭古田清水塘开基,伯六郎公成为古田廖氏开基始祖。
综上分析,汀杭开基始祖为廖花,是一世祖;古田开基始祖为伯六郎公益千,是五世祖。
(二)建造万源祠是为了方便祭祀汀杭廖氏始祖
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建有廖花公祠,是为汀杭廖氏总祠。廖花公墓葬在上杭县庐丰乡丰康村杭永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每年祭祀时节,前往花公祠和花公墓祭祀的各地裔孙络绎不绝。旧时交通不便,从古田、小池、江山一带到蓝溪百余公里,路途遥远,全靠脚力往来的话,费时费事费力。于是,古田、小池、江山等这一区域的廖氏政公后裔为了方便祭祀,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古田社下山建造了廖氏宗祠“万源祠”。
(三)万源祠崇祀汀杭开基始祖花公
古田廖氏宗祠称“万源祠”,顾名思义,就是指这一带的廖氏后人皆源于此,相当于“总祠”的意思,与蓝溪觉坊的花公祠意义相同。万源祠建于1848年,1850年建成入火。根据廖氏宗亲会证实,“万源祠”是崇祀汀杭开基始祖花公神主,同时配祀政公一脉宗支神位(根据现存的相关照片资料证实,神龛曾摆放过神主牌)。
二、万源祠内联之解读
万源祠大门口有两副对联,分为内外联。内联是:万福攸同祥绵世纟采 ,原泉有本派衍义溪,横批:北郭风清。内联在建祠时就已阴刻在大门石柱上。外联是: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智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外联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17年,使用的是白话文,浅显直白,通俗易懂。本文主要对内联再作考证,并重新解读对联的含义。
(一)“世纟采 ”之考
“世纟采 ”是廖氏的知名堂号之一。关于“世纟采 ”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出处:
一是廖刚《与黄思贤侍郎书》云:“某(即廖刚)曾祖母享年九十有三,方无恙时,家兄有子女二,是为五世孙。大父(即祖父)享年八十有八,方无恙时,家兄复有儿孙各二,亦五世孙也。今大人(即父亲)八十岁,家兄之孙十四五矣,加数年,见元孙(即玄孙)不难。”由此可见,廖刚的祖父辈、父辈享年都在八十岁以上。长辈三代,皆见玄孙,五世同堂,累世以华发奉养,故而自名其堂,曰“世綵”。
《与黄思贤侍郎书》还记载“‘世彩’名堂为是也。然敝居旧为‘彩戏亭’,中奉大夫刘会元为作记,昨任秀州(江西)仪曹时又尝以名官舍之轩,故黄秀实作诗序,止道加禾彩戏轩事,后以‘彩戏’无相继见高元(即上见高祖、下见玄孙共九代)意,而轩亭似非燕老之地,故更建堂而以‘世彩’名焉!前后题诗者皆主赋此事,而记序异词,轩亭异所,若不足考,愿得数言。”这段话意思是廖刚在老家原来建有綵(彩)戏亭,后来拆除新建“世彩堂”,取名于老莱子“戏彩娱亲”典故。中华《二十四孝》有一则故事,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般戏耍,以博取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哭,二老大笑。陈宗彝的《世彩堂记》认为,廖刚奉养双亲比老莱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南宋诗人朱震专为廖刚世彩堂作诗一首,曰“世綵堂”,其中一句“学啼莱子斑衣戏”,道出了廖刚“世彩堂”来历。
二是廖刚从北宋到南宋,三朝为官,一生刚正不阿、忠直抗言,在南宋绍兴年间曾以御史中丞言官之首立于朝廷,人称“绍兴名臣”。由于廖刚德高望重,当时的士大夫争相赋诗称颂,并将这些诗赋编成了一本《世纟采 集》。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看了《世纟采 集》后,开了金口玉言:“朕观《世纟采 集》,诚为人间美事也!”因此,“世纟采 ”二字得到了皇帝的御封。又因其孝贤养亲,家中五世同堂,故其厅堂名为“世纟采 堂”。
由此,“世纟采 ”也就成为了弘扬孝道文化、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代名词,廖氏后人无论哪个支系皆引以为豪,都喜欢用“世纟采 堂”作为堂号。古田廖氏族人将“世纟采 ”引以为豪,隐于对联之中,合乎情理。
(二)“叉溪”之考
内联石柱上阴刻的“叉溪”的“叉”看似“义”字,实为“叉”字,是为“叉溪”。叉溪现为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考证如下:
1.“叉”与“义”的关系
在古代,“义”曾作为“叉”的异体字而存在过,类似的用法在古籍和书法中常有出现。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南宋书法家张即之等的《佛遗教经》中,都将“波罗提木叉”写成“波罗提木义”;唐大中四年(850)的《元存勗造陀罗尼经幢》:“阎罗王界,阿脩罗身,夜义,罗刹,鬼神……”众所周知,这里的“夜义”即为“夜叉”。
在使用繁体字的古代,“義”和“义”不是同一个字,读音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直到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才真正将“義”简化为“义”。由此可见,万源祠中门上的“禮耕義種”的“義”为现今“义”的繁体字,而大门内联的“义”即为现今的“叉”字。
2.“叉溪”与“槎溪”的关系
槎溪现为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的一个行政村。从地理位置上看,槎溪村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古人往往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特点取地名,因此,此地最初极有可能叫做“叉溪”,意即两条溪流交叉的地方。
据槎溪村老人讲述,以前当地人将“槎溪”简写成“×溪”。在考察古代民间传统写法中,经常会把“叉”写成“×”,例如:在玄学古籍《雪心赋》中,出现有“水有三乂九曲”的写法,实际上是“水有三叉九曲”,其注释也明确指出:乂者,交×也。由此可见,“叉”与“×”是一个意思,此地原来叫“叉溪”的可信度极高。
根据族谱记载,廖氏顺昌始祖廖业即为叉溪人,而廖花公来自顺昌,追根溯源,汀杭廖氏皆源于叉溪。
公元1140年,叉溪出了个廖德明,是朱熹的学生,曾任宋光宗和宋宁宗两位皇帝的侍讲(即老师),学识渊博,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成为廖氏裔孙的骄傲。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根据自己的居住地或志向、思想等给自己取一个文雅的代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为他幼年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四明”也是地名,在今浙江省余姚市;苏轼号“东坡居士”,“东坡”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居住的地方;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等等。他们这样给自己取号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名声更加高雅淡泊。廖德明作为当时的名家大儒,出名后自然也会想着给自己取个代号,以表心志。但是“叉溪”二字略显粗鄙,上不了台面,便另辟蹊径,取名为“槎溪先生”。从此,“槎溪”便取代了“叉溪”。
另从古田廖氏曹福公宗祠的对联“派衍槎溪绵旧泽,家承荔圃播芳声”,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古田廖氏派衍于槎溪。
综上所述,“叉溪”即为现在的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无疑,即为汀杭廖氏始祖的派衍地。
(三)其它词义之考
1.“万福攸同”:意思是多福,常用于祝祷祈福之词,出自《诗·小雅·蓼萧》:“和鸾雝雝,万福攸同”。万福,泛指多福,有福气;攸,都;同,一样;“万福攸同”即人间的万种福祉,一齐到来,有万福齐聚之意。
2.“祥绵世纟采 ”:祥,祥瑞之气,吉祥如意;绵,绵延,延续,形容代代相传;世纟采 ,即世纟采 堂亦指代廖氏宗亲。
3.“原泉有本”:原,是“源”的通假字,即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说文》中云:“原,水泉本也。”《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因此,“原泉有本”即为“源泉有本”,追根溯源的意思,“万源祠”即为“万原祠”。
从前面考证可以得出,内联的解读为:
上联:万福攸同祥绵世纟采 ,意思是:希望所有的幸福都聚集于此,让廖氏族人世世代代吉祥绵延。
下联:原泉有本派衍叉溪,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有本有源的,不能忘记根本。追根溯源,这里的廖氏都源于福建顺昌叉溪(现为元坑镇槎溪村)这个地方。(作者系古田会议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