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鸣镝(粗口怎么成了感叹词)(1)

这几天,一位长辈在闲聊时特别惊诧的和小编说:“现在有的年轻人竟然在开会这么正式的场合说脏话。你们在学校期间也这样说话吗?”

仔细想一想,确实是这样。爆粗口这个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一句粗口,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尤其在一些正式场合中,不合时宜不加掩饰的蹦出这些粗口,往往暴露了一个人的素质。

外国人看鸣镝(粗口怎么成了感叹词)(2)

然而,几位95后、00后的朋友却有不一样的看法。沟通中小编发现,不知何时起,粗口已经“降级”成了类似口头禅的感叹词:

“我对爆粗口已经‘脱敏’了。”

“借用罗翔老师的话说,爆粗口是一种‘不犯法但不道德’的行为。”

“有的粗口没啥侮辱性,只是粗鲁,我是可以接受的。”

“我不认为‘卧槽’是脏话,一个感叹词而已。”

而导致爆粗口看起来如此“脍炙人口”,很大程度是由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网络世界和现实场景的相互交互和渗透,使得粗口在不论虚拟还是现实生活中无孔不入。

基于网络审核机制

脏话“变形”弱化攻击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带有生殖器官等脏字的粗口都带有绝对恶意,在任何情况任何语境下都是要杜绝的。而口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脏话的,大多是这些最原始的脏话衍生、变形后的新产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也正因表达需求、情绪宣泄等原因,网络渐渐成为快节奏强压力下人们的情绪出口: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直面自己内心最负能量的一面,用爆粗口肆意抱怨发泄自己的压力和不满。

为了维护网络文明生态,很多平台都运用算法进行关键字的审核,对一些不文明的发言进行屏蔽,甚至对频繁发不文明用语的用户采取禁言处理。

于是广大网友为了逃避大数据的识别,对脏话中尤其侮辱性强的字眼进行了字面上的变形,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变形词语不被识别为脏话,也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变形”的粗口便在网络环境中替代了原来的词汇。

同时,由于字眼的改变,也降低了这句脏话本身在字面含义上的攻击性。比如一句很不文明的话逐渐演变成“草泥马”,再演变成神兽羊驼,让其在新字眼的语境下弱化了原有脏话的恶意。

线上线下相互作用

脏话定义出现差异化

淡化了恶意的脏话似乎看起来不那么“脏”了,于是在网络上引发了更多人的效仿,久而久之就成了“流行梗”和一句无关紧要的感叹词,甚至出现在日常生活里。

这些变了形的脏话又是怎么在网络上发酵传播的呢?

由于经过网络上的变形,弱化了脏话原有的攻击性,如此就导致了更多人接受这类词语——网友们在初次看见此类表达时会有一种新奇、好奇的感觉。

其中也许存在以往无法接受原始脏话的人,但因为这种新奇的“变形体”找到了即符合自己道德观,又能发泄自身压力的合理词语,进而产生了模仿效应,更多人将这些“变形”脏话作为情绪出口。

外国人看鸣镝(粗口怎么成了感叹词)(3)

而在网络上用这些词语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形成更大的传播效应。一时间,一些经过变形的粗口就如流行词一样由线上蔓延到线下人际传播中,同时,这样的传播更会让大众对于“脏话”的定义出现了差异。

就像小吴(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如果我觉得对方在爆粗口的时候,他的语境是在骂我,那我会觉得被冒犯;但如果对方爆粗口的语境只是一个感叹词,我只会觉得对方粗俗,而且我不认为这个语境下的脏话是脏话。”

一些年轻人认为,粗口之所以为粗口,是因其本义便是对对方的冒犯和侮辱,而粗口具体用了哪些字,只是包装在恶意外的外衣。虽然现在传播广泛的脏话是由原来的脏话衍生而来,但去除了恶意,就只是个感叹词,无所谓“脏话”了。

依托场景传播

“变形”脏话成为年轻人的亚文化

“社交媒体本就是混合媒介,包含众多不同的场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冲认为,以朋友圈为例,大家的朋友圈里有自己的老师、朋友、领导,也因此,大家的社会角色也在朋友圈里具有多面性。

正是这一个个场景和不同社会角色间的转换,构建起了一个人细密的社交网。

同一场景下,粗口是属于彼此能够接受的开玩笑的尺度,本就是一种粗粝化的表达,大家同为亲密的朋友,对彼此的接受尺度有基本的拿捏。由于场景的相似,也会使得这类语言表达习惯逐渐通过人际传播渗透到整个圈层和群体,也因此王冲认为“年轻人爆粗口也有可能是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亚文化。”

而爆粗口现象之所以出现冲突,很大程度来自所处场景的不适配。

外国人看鸣镝(粗口怎么成了感叹词)(4)

比如在工作场合,开会时当着领导的面爆粗口;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在家里对父母爆粗口;比如在课堂上,当着老师等长辈的面爆粗口......跨圈层跨场景的交流,大家的社会角色都进行着转变,也因此显得这一正式场景下的粗口格外刺耳突兀,同时反映出了爆粗口这个人本身修养与素质的低下匮乏。

这种不文明的语言行为由线上到线下无孔不入进行着扩散和蔓延。如何对这种循环进行破局,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

作者 | 张钰坤

责编 | 王楠、张咏琴

图源 |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