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女兵,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 ——原铁道兵战友挥之不去的十堰情结

原创: 杨立刚

1969年底,铁道兵第一师师部入驻丹江口市(原均县,下同)第一中学等单位,指挥该师5个团及配属民兵共约5万人参加襄渝铁路建设。铁一师师部宣传队、特务连、卫生队里的女兵,和男兵一样在武当山下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在铁一师的这些女兵中,既有全国著名的“爆破大王”、中共九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胡清碧,也有16岁左右的一批“后门兵”,更多地则是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女兵。

丹江口市于汉高祖五年(前202)置县,取名“武当县”,隋开皇五年(585)易名为“均州”,民国初年改称“均县”。1958年,国家在汉江丹江口建设水利枢纽工程,1974年一期工程完工。均县城因处于水库淹没区,其城内人口搬迁至丹江口大坝所在地,成为今天丹江口市城区居民的主体。除此之外,当时该市还有丹江口工程局、文字605厂、省地质五大队、文化部五七干校等单位的人口。而“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铁一师指战员,无疑是那时最吸引人眼球的群体。他们中间那些英姿飒爽的女兵,是1970年代武当山下、丹江口市街头最靓丽的风景。

铁一师司、政、后机关分别驻在丹江口市丹赵路上的市第一中学、丹江口工程局职工大学、工程局子弟中学,丹江口市城区周围还有该师的仓库、养殖场、沙石场、招待所等,总人数约有两千人左右。女兵平常住在机关大院里,休息日或下连队执行任务时,也常走上街头购物或深入到襄渝铁路沿线为部队服务。

新兵训练结束后,女兵们被分配到各连队。那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很差,丹江口市第一中学等单位腾出的房子,只能够首长指挥、技术人员办公和通讯、机械等保管使用。女兵的营房最初是用油毛粘搭建的简易房子,床是在地上埋几根木头桩子,上面铺上木板的大通铺。后来,部队建了几栋低矮的平房,优先给女兵们住。但这种临时性建筑质量也不好,夏天像蒸笼,冬天如冰窖。

连队的伙食费标准是一人一天0.42元,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是可以吃饱的。但问题是,丹江口市城区那时就是个大工地,施工人员和居民多,种粮种菜的少,吃粮吃菜几乎都要从外地调运。与丹江口工程局等单位比,铁道兵有一个优势就是在东北有个嫩江农场,可以向各师提供源源不断的黄豆。因此,磨豆腐、吃豆腐成为铁道兵的一大特色。为了改善伙食,铁一师各连队普遍办有养殖场,以养猪为主。每逢休息日和晚饭后,除值班者外,每两人一组,不分男兵、女兵都要打一大麻袋猪草送到养殖场。女兵们调侃自己的连队说:“打不完的猪草,吃不完的豆腐。”

艰苦的生活没有吓倒铁道兵女兵,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政治部宣传队里有一群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文艺女兵,她们的任务是宣传党和军队的各项政策、弘扬铁道兵的英雄事迹、为战友们进行慰问演出、丰富一线指战员的精神生活。当时,铁一师在十堰境内一百多公里的襄渝铁路线上展开施工。年轻的宣传队员经常奉命深入工地,为铁道兵、民兵和群众宣讲政策、表演节目、放映电影。1971年4月9日,师宣传队二十余名战士在郧县胡家营镇为部队演出返回途中遭遇重大车祸,事故造成3人死亡、11人重伤、10人轻伤。女宣传队员周秀娟、张宝、王军等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伤愈后继续战斗在文艺宣传岗位上。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们承担着全师上传下达的通讯任务,每天有成百个电话经她们的双手接转,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这些通讯女兵们把三尺机台当战场,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接转速度和质量。做到了值好每一个班,接转好每一个电话,她们和男兵一样出操训练,爬杆查线,种菜打猪草,各项工作做的有声有色。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暴雨成灾,洪水泛滥,男兵们奉命参加抗洪抢险。留守的女兵们既要值班,又要承担外出查线路、排故障的任务。她们克服丹江口地区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保障了抗洪抢险和施工部队的通信畅通。

卫生队女兵在完成对部队伤病员救护的同时,还经常深入到公社、生产队和居民家中,为地方群众送医送药、巡回义诊,受到丹江口市群众的一致好评。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铁一师女兵们积极学雷锋做好事。她们休息日主动到炊事班帮厨、到养殖场打扫猪圈、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那时候到部队探亲的家属有的不识字,有的只记得亲人的名字,不知道在哪个部队。得知消息的女兵们到车站、街头把这些家属接到部队招待所,安排好吃住。然后一个团一个团,一个连队一个连队询问查找,查找到后联系好车辆把他们送到目的地。有一年夏天,二团一个干部的孩子在丹江口大坝走失。女兵们冒着酷暑连续在丹江口大坝附近寻找了三天,最后终于把孩子找到了。

整个1970年代,铁一师女兵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在襄渝铁路沿线群众的印象中她们都是铁道兵女兵。她们青春的脸庞和那身草绿色军服,是武当山下最靓丽的风景。

以下照片来自于兰兰等铁道兵老战士。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

1976年3月,铁一师师部特务连女兵在均县(今丹江口市)合影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

1972年8月,铁一师师部特务连女兵在均县(今丹江口市)合影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4)

铁道兵第一师女技术员胡清碧是全国有名的“爆破大王”,她曾经是中共九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5)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6)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7)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8)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9)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0)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1)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2)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3)

特务连女兵在铁一师师部大门口留影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4)

设在均县(今丹江口市)丹赵路的铁一师师部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5)

铁一师宣传队队员周秀娟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6)

铁一师宣传队队员为战友洗衣服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7)

铁一师宣传队队员在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大坝下合影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8)

铁道兵第一师特务连指导员王长安夫妻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19)

铁道兵女宣传队员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0)

铁道兵女宣传队员时尚照片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1)

铁道兵女宣传队员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2)

铁道兵女宣传队员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3)

铁道兵卫生员1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4)

铁道兵卫生员2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5)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6)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2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7)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3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8)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4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29)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5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0)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6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1)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7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2)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8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3)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9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4)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0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5)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1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6)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2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7)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3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8)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4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39)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5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40)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6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41)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7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42)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8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43)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19

女兵走出野人山的回忆(武当山下曾经最靓丽的风景)(44)

铁一师特务连女兵在武当山下的合影20

*

责编:严京平《白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