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红与黑》诞生,然而这部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的著作,刚出版时反应平平,甚至只卖出十几册。是这书不好吗?

《卡门》的作者,法国的文学大师去信跟司汤达说:“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半个世纪后的德国哲学大师尼采评价他是“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俄国作家高尔基认为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司汤达的红与黑地位(红与黑写过爱过)(1)

司汤达,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证明上面诸位大师的评价并未夸张,《红与黑》以其文学魅力、复杂的人物性格、独特的心理描写等,剖析了人物丰富且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当时的社会状况,受到众多人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学魅力经久不衰。

司汤达的红与黑地位(红与黑写过爱过)(2)

于连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年少时读《红与黑》,只被其中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于连是个年轻英俊有魅力的年轻人,然而他利用自己的才学,故意吸引市长夫人德瑞纳夫人的关注,赢得她的爱情并不光彩,后半部更是为了往上爬,摆脱自己的出身阶层,追求侯爵小姐玛特尔,背弃德瑞纳夫人,则是卑鄙。年过而立,重读又有不同的体会。

于连是作者司汤达的映射,接下来我们从“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的爱情”以及“于连的醒悟”三方面来分析,从中窥得司汤达的爱情观。

于连的性格特点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小城,父亲在郊区的河边搭了个大棚,开了个锯木厂,两个哥哥是员工。而瘦弱矮小、喜爱读书的于连,则是老爹和哥哥眼中的“废物”——不能干活,因此经常受到毒打。老爹尤其不喜于连读书。

于连受老军医的影响,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拿破仑的传奇,他被老爹毒打,身体的痛可以忍受,而当心爱的书《圣赫勒拿岛回忆录》被老爹毁去,则双眼含泪。

他崇拜这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配长剑,即使出身卑微,靠着自己的长剑,成为法兰西的皇帝。

老爹贪财又目光短浅,不允许于连读书;当市长德瑞那以300法郎的年薪聘请于连到家里当家庭教师,老爹坐地起价,抬了100法郎上去,说是给于连做衣服。市长答应后又想继续抬价,后来发现实在再也抬不上去才作罢。

于连以为是老爹把他卖到市长家当仆人,他说:“我不愿意当仆人”。他心想:“宁可放弃这一切,也不能当仆人。如果父亲强迫我,我就去死。”

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成功,地位和财富决定了贫民无法通过知识出人头地、跻身上流社会。年少的于连聪慧,有上进心,他的种种心理活动表明他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很深,平等意识深植他的心中。老爹是贫民中的一员,他认为知识无用,厌恶无法干活赚钱的于连,父子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年少的于连是作者司汤达少年时的经历的映射。他出身富裕家庭,与母亲的关系很好,有着很深的恋母情结。父亲是有钱的大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敌视法国大革命(1789年)。当七岁那年母去世,他与父亲的关系越发紧张,憎恶父亲的他深感压抑和受到束缚。外祖父信奉伏尔泰,是他平等思想的启蒙者,父亲却把托付给一个宗教人士教养,令他对宗教深感痛恶。

于连坚信自己的理想,性格坚韧,虽身处泥沼,心仍向往光明。然而暴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于连,也是谦卑又凶恶。这在他的两段爱情当中得以体现。


司汤达的红与黑地位(红与黑写过爱过)(3)

《红与黑》,图片来自网络


于连的爱情

市长夫人是个单纯、善良又富有的少妇。她十六岁嫁给“庸俗又粗鲁”的市长,她“打心里厌恶”她的丈夫。当这个瘦弱的青年来到家里,她可怜他,给予他很多的关爱。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始于德瑞那夫人的关心,终于于连的背弃。

于连的聪慧、博学以及温柔,填补了德瑞那夫人从未从丈夫得到的缺憾;让她奋不顾身地投入这段不道德的感情,甚至花钱让于连进入迎接法国皇帝的仪仗队,让他得到从所未有的虚荣与满足感。

德瑞那夫人与于连的感情暴露,于连不得不离开维立叶,在神父的安排下前往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才华横溢的于连在伪善的神学院备受排挤,经院长的介绍成为木尔侯爵的秘书。木尔侯爵是保皇派,波旁王朝复辟以后,他在朝中地位显赫。能干的于连得到了侯爵的赏识。以至于他心理膨胀到了追求木尔小姐玛特尔。

玛特尔小姐是个美丽又冷酷的姑娘。她向往祖先玛格丽特皇后的故事——情夫被国王处死后,皇后买下他的头,并把它埋葬在蒙马特山脚下。事实上,当于连被砍头,她也效仿祖先将于连的头埋葬。

玛特尔小姐与于连的爱情,始于于连的算计,希望通过玛特尔小姐,获得贵族地位,打破自己出生阶层的桎梏。玛特尔小姐其实并不爱于连,爱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于连——于连奉承她,她深感愤怒,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而于连对她冷淡、故意写情书给元帅夫人;摘下古剑想要杀死她,她却认为于连勇敢,爱她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又和好了。

这两段爱情,便如司汤达墓志铭所写的“爱过”,爱了得不到,放在心中便好。

温柔贤惠的德瑞那夫人,就像司汤达心中理想的该娶回家的太太——她的母性光辉征服了他,弥补了他缺失的母爱;玛特尔小姐,就像是司汤达现实生活中深爱的美蒂尔德小姐,富有、身份高贵,却不爱他。辗转反侧,求而不得,以至于他看到美蒂尔德小姐亲昵地依偎在一位英俊的意大利青年身旁的时候,竟也发出这样的感慨——贞节的女人与别的女人一样,都骗人的。

即使这样,司汤达仍是深深迷恋着美蒂尔德小姐。正如玛特尔小姐模仿祖先埋葬了爱人的头颅,何尝不是一种虚幻的爱情。


司汤达的红与黑地位(红与黑写过爱过)(4)

于连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于连的醒悟

玛特尔小姐怀孕了,经过与父亲木尔侯爵抗争,终于让他同意了她与于连的婚事,并为于连谋得了骠骑兵中尉的差事,贵族的称号。来自德瑞那夫人的检举信让于连的贵族梦破碎,他恼羞成怒,跳上去维立叶的马车,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开了两枪。

德瑞那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为了于连免受牢狱之苦,买通狱吏;玛特尔小姐为了营救于连四处奔走。

入狱后冷静下来的于连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惭愧,得知真相的于连选择慷慨赴死,他对于德瑞那夫人的激情之爱,对玛特尔小姐的虚荣之爱,不足以让他低下头颅他向他所鄙视的腐朽的资产阶级认错。他说:

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于连的醒悟,便是作者的心声。

他借于连的口,抨击这个腐朽虚伪的王朝,贫穷的平民阶层不再有打破阶层向上的机会,如果生活在拿破仑时期,也许于连就正他自己所规划的“二十三岁当上中尉,三十岁当上司令”。有人跪着生,向现实低头;有人站着死,宁死不屈。

1842年,司汤达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享年59岁。他在三十几岁是开始动笔写作,留下多部作品,其中《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他活着的时候,作品受到多方批评,为世人所不解。贫困潦倒之际,他仍自信100年后的人们能读懂他的书,明白他所追求的爱情。

他说“爱情之于我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我唯一的大事”。一生追求爱情的人,却一直为了社会平等而奋斗。

他说:“我从天堂来,到地狱去,路过人间。”《红与黑》是他“献给幸福的少数的几个人”,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心有信念,深陷黑暗,光明仍会眷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