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落叶的诗歌(落叶是如何飘进心房的)(1)

因为个人忙于人间琐事,交流群里一向都是群友们自娱自乐,所幸管理员得力,整体已经进入了一种高手带新人、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可见群这个东西,入口一定要把好,与其为了流量胡乱加人,让一些奇怪的人来祸害,不如从一开始就声明规则并严格执行,后期的无为而治,靠的是前期大刀阔斧。

大家在完成群活动,对诗词技巧不断交流中,各有提升。从几次活动内容来看,已经有相当部分朋友对于自己诗词观有了具体的认识,作品逐渐呈现出不同于垃圾诗人,以及流水线诗人的味道来。

这个群的建立,并命名为“交流提升群”,很多朋友认为就是提升技巧的交流探讨。也对,也不完全对。说对,是因为大部分朋友这么认为,而且很多朋友从来不认为自己对诗词的认识有问题——于技巧的无知是可以承认的,可你若让他承认自己诗心的匮乏,那等于是倒着毛去摸老虎屁股,纯属找死。

为什么又说不完全对呢?因为我个人建立这个群的初心并非如此。实际上到了提升群,如果还对基础知识一无所知,靠着一点灵气横冲直撞,是不应该的。包括平仄格律、拗救、文法、意境提升这些看着好像有点难的内容,对于一个好的格律诗人来说,都是基础。学习好了专栏,自己用心揣摩,根本就不是难事,也算是堪堪进入了“可以言诗”的境界,大家才能在基础上平等地就诗歌内容意境进行探讨——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出诗,写出格律诗词,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写出好诗词来。

对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谦和的争论态度,自我认知的清醒表达,是构成大家和谐交流的基石。孔子说的“仁”,首先是要求自己,当每一个人自身求“仁”,才可能实现孟子对于人际交往的理想,即“义”。如果你只是要求别人讲“义”,对你谦让,自己却不做出对等的自身要求,可能吗?所以“修身”这个东西,既是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能感受到“上善若水”交际美德的关键所在。

到这个时期,咱们讨论问题所针对的就是个人思路上的症结。比如如何理解诗心?这个问题我看群里面很多朋友讨论过多次,大致还是在于表达的疑惑。诗心这个东西,到底该如何表达?为什么有很多动人的比喻,咱们一听就懂,却无法用日常生活逻辑进行解释?

诗心也就是情感触动、灵感延展与深化,而人的情感思维走向,若要详细分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这世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关于这些爱恨情仇,即你的诗心的表达,也都是有逻辑可以求索的。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绝妙的句子,觉得不可以用常理来解释,却偏偏又非常美,没有不合逻辑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你的见识不够;第二,你的思维不缜密。

描写落叶的诗歌(落叶是如何飘进心房的)(2)

就好像有几位朋友在讨论自身情感表达所举的例子,非常美好的诗句:“落叶飘进我的心房”,大家都认为是不可以解释的,但这种比喻的美感,却是现实存在的。符合我曾经讲过的:“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说出来却让人心服口服。”

其实这几位朋友可能对这句话还是没有理解明白。“说出来让人心服口服”,不就是跟你讲道理,而且说服你了吗?那么这种道理的灌输,必然有其途径,有其手法。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很美,那是手法的高妙,而不是用一句“不好好说话”所能掩盖的。

这就是很多情绪派诗人的通病,总认为这世界上人是最伟大的,是不可捉摸的,所以人的情感也是无法工笔表达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虽然把人当作万物之灵我也是高兴的,毕竟我也是人。但这种说法是有明显局限性的,这世界上这么多唯美动情的文艺作品,让你开心、让你痛苦,让你欢呼雀跃,让你潸然泪下,不都是通过文字、诗歌、影像的再创作所表达出来的啊?

你说“不可言传”,不过是你的文字功力、艺术创作手段没达到而已。

这并不妨碍别人能够做到啊。

描写落叶的诗歌(落叶是如何飘进心房的)(3)

就好像“落叶飘进我的心房”这句诗,很多朋友认为是无法用生活逻辑解释的,其实只是你不愿细究罢了。

我们来逻辑化这句诗,或者说量化我们的情感,你就会发现这类创作,不但有逻辑,甚至是有模板的,我们不但可以赏析,还可以举一反三地进行创作。

王维的“无我”,号称唐诗中的一种至高境界,后人几难为之,但是只要我们读得够多他的作品,用心去学习他的创作技巧,加深自己思想境界的修为,重现他作品中的“无我”境界,也是有可能的。再加上现代人对古人关于世界、宇宙、哲学各方面知识的超越,走出一个新的诗境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这绝对不是对古人诗歌的看低,只不过是举例说明——为什么我们觉得艺术手法无与伦比无法复制?只不过大多数人只想享受艺术成功带来的快感,并不愿意去经受追求高超艺术手段历程上的磨难罢了。

你想没想过,一句诗让你心服口服,就必然是在逻辑上和你的感觉相契合的。当我们在一条路上觉得不通的时候,又想没想过,需要更多领域的知识来作为解构它的支撑呢?

那么,“落叶飘进我的心房”,到底该如何解构这种打动读者的情感?

说起来简单透顶,很多人只是没有这么去想而已。

这一点都不难解释,落叶飘舞打动了我的情绪,和我心中情绪共鸣。

你觉得有道理的字词组合,总会有逻辑关系的,诗化是文艺感受,但是总得讲道理。

描写落叶的诗歌(落叶是如何飘进心房的)(4)

比如说,如果这句诗是“落叶飘进我的肾脏”——那就完全不合逻辑了吧,因为你的肾脏不会产生情感共鸣,这就实在无法解释,因此荒诞不经,无法让人认同。虽然心脏也不能产生情感,但是在大众认知和文学意象中,心甚至是超越脑的情感所在。虽然这是一种误会,但是由来已久,意象固化——咱们今天不是还在高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嘛,所以心早就不单纯是心脏了,它能产生情感共鸣,甚至它本身就是情感化身。

因此心和落叶飘舞的情感触动共振,是不是就逻辑上合理了。

大多数人不会去纠结背后的逻辑性、艺术化,只会觉得很美。也只有部分讨论情感和表达的朋友才会产生这个疑问,产生疑问的方式很文学,却缺乏用文学加哲学的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诗这东西虽然文艺,但不能瞎扯。至于怎么解释,作者有权,读者也有权,两者契合,就是好诗。

当然也有反逻辑的后现代写法,但是和中国古诗词并非同道。意识流的哪怕是小说,估计大家都看不下去。

诗的基础功用是抒发感情,但是诗的最终目的是引起共鸣。

有朋友说,我的诗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这也没问题,你看残雪埋头写自己的后意识流小说,虽然大部分人看不懂 ,她不也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了吗?对技巧的研究,对新方法的探索,一直是各类文人的追求——毕竟只有走出前人的窠臼,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子,理科学问是这样,文科其实也一样。不过文科更难。但是搞科研,不论文理,基本上都是不大接地气的。

李白接地气,当世受欢迎,杜甫搞理论,死了得高名。

前提还是杜甫的诗歌理论是正确的,是光耀万世的。而无数埋头搞歪理论的诗人、作者,最终埋在哪里都没有人知道。

因此我们学习诗歌创作,在没有达到理论瓶颈的时候,先不要考虑突破。你以为瓶颈那么容易达到的?那是在长久地困守于舒适圈之内,直到会产生厌倦,从而希望找到突破才会有的冲动感觉。在达到瓶颈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先把舒适圈开拓好,而一首诗词的好坏,并不是你自己能够给出客观判断的,不是不能判断,是不能客观判断——谁还不是个敝帚自珍的孤清文人呢?

所以学习诗词创作,一定要把读者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你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那又何必表达出来?

只知道埋头写,不管别人的感受,别人读都读不懂,为什么要理你,夸你?又如何让你对舒适圈的赞扬产生厌倦,产生想突破的瓶颈感?

发现有人读不懂,排除掉个例之外,从自身找问题,这是唯一没有问题的学习态度。

描写落叶的诗歌(落叶是如何飘进心房的)(5)

写诗无非两点。一是有话要说,这是诗心,也是创作立意。第二就是我要怎么说?这是表达方式。

有话要说就是要在内容上和人交流,在感情上寻找同盟。所以好的诗歌作品,必然是人类共情,但是表达方式,就看各自的手段了。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个性,书写共性,才是走出自己的特色,同时获得广大认同的真正诗歌之路。

个性和共性不是对立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就好像看到落叶飘舞,要进行诗词创作。大家感受到静谧美感,或者萧条苍凉,基本上都是这方面的情感延伸,这不就是人类共情?但是表达方式不同,字词的选择不同,还有各种修饰方式,才是个性的散发之地。这个地界,高于规则,低于共情。

个性是有度的,少则枯燥无味,多则放荡形骸。

这个度一定是在规则之上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没有规则的个性就是耍无赖,从来没有人认同,除了作者自己,就是典型的敝帚自珍,在旁人眼里不过就是垃圾。

要想真正进步,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个性要有,但绝不是瞎搞的护身符。

描写落叶的诗歌(落叶是如何飘进心房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