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三季#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冬至的“至”是“极致”的意思,指的是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冬至还有一个名字叫“南至”。冬至是冬天的节气,所以也称“冬节”,又因为冬至到,年也紧跟着到了,所以又叫“亚岁”。

端午节的粽子真的是纪念屈原吗(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1)

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所以各地都有纪念的习俗,但南北习俗各有不同,南方人祭祖、宴饮,北方人吃饺子。

我们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那么,北方人冬至吃饺子又是为了纪念谁呢?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民间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南阳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据传,张仲景告老还乡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刺骨,天寒地冻,耳朵几乎都要被冻掉。

回乡的路上,张仲景看见沿途很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无家可归的百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因为穿得薄,连帽子也没有,很多人耳朵都被冻僵了,红肿溃烂,如果不及时医治,有可能失去耳朵。

端午节的粽子真的是纪念屈原吗(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2)

医者仁心,此情此景,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到民间行医,为百姓看病的决心。

为了尽快治疗百姓被冻伤的耳朵,张仲景研制出一种发热御寒的食疗秘方“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的原料是“羊肉、辣椒”以及其它可以发热祛寒的药物,将这些原料放在锅里煮熟后捞出来,然后剁碎,再用面皮把剁碎的料包起来,而且包成“耳朵”状,作用是治疗耳朵冻伤溃烂,所以,张仲景给它起了个名字“娇耳”,这就是最早的“饺子”,也是北方人吃饺子的来历。所以,我们现在吃的“饺子”原来叫“娇耳”。

张仲景研制好“祛寒娇耳汤”,便让弟子们在南阳东关搭建一个大舍棚,建起炉子,支起大铁锅,为那些无家可归的穷苦百姓熬制“祛寒娇耳汤”,而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气。

端午节的粽子真的是纪念屈原吗(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3)

排队来领取“祛寒娇耳汤”的百姓很多,每人一碗汤,汤里两个“娇耳”(就是今天我们吃的饺子)。那些无家可归、耳朵都被冻伤的百姓喝了祛寒汤,吃了“娇耳”,浑身发热,寒气顿消,被冻伤溃烂的耳朵也逐渐好了。

当时,张仲景开的舍棚从冬至那天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为了庆贺冻伤的耳朵被治好,当地百姓在大年初一早上,仿照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面食庆贺新年,也感恩张仲景。这也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来历。当然,这只是传说。

张仲景从小就怜悯百姓,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东汉末年,朝政不安,人心涣散,战乱不止,兵祸连连,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张仲景,从小就萌发了学医救民的理想和愿望,10岁那年,他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端午节的粽子真的是纪念屈原吗(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4)

张伯祖是当地的名医,经他看过的病人,大多数都能痊愈,而张仲景学医也非常认真刻苦,张伯祖也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张仲景。

张仲景成年后,医术越来越精,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每天除了给百姓治病,就是上山采药,最终写成了千古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论》。

张仲景生于河南南阳,行医于湖南长沙和南阳两地,深受两地百姓爱戴,年老后,他曾对身边人说,我生于南阳,不忘家乡养育之恩,喝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死后,你们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哪里就是我的归宿之地。

那年冬天的冬至,张仲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送葬的队伍抬着灵柩走到当年张仲景为百姓熬制“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突然断了,人们就按照张仲景生前的意愿,把他埋在这里。长沙的百姓也前来为他送葬,并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就是现在的“医圣祠”。当然,这也是传说。但,虽然是传说,却说明了人们对医圣张仲景的怀念之情。

今天是冬至,北方家家户户吃饺子,我家也包了饺子吃。尽管我们现在早已吃得饱、穿得暖,不怕耳朵被冻伤溃烂不吃“祛寒娇耳汤”了,但在吃饺子的同时,我还是盛了一碗饺子献给张仲景医圣。

端午节的粽子真的是纪念屈原吗(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