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胜境 双溪毓秀

——西平李氏望族礼仕湾

西平忠武王第四十七代裔孙 李杰胜

西平望族,龙门高第。尧天舜地,嶷山舂水;平泉胜境,双溪毓秀。揽群山拥抱,众水归藏,望锦屏如画,风云唤物;烟火数千家,田畴逾百倾,陶然八景,名流万古;以耕读继世,承诗礼传家。文经武纬,啸傲群雄!古村小镇,盛世风光,一湾胜景,万象日新!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

▲由西向东拍摄:礼仕湾全景图、拍摄于2018年10月1日

一、村名由来:

礼仕湾原名李氏湾,因境内有东、西舂陵河环绕,故又称"双溪",至清乾隆年间,已聚族烟火千百余家,比户经诵,俗尚敦朴,故以"礼仕"名其村,因此礼仕湾延用至今。

二、地理位置: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2)

礼仕湾位于湘南宁远县柏家坪镇南部,距宁远县城24公里,离永州市82公里,到柏家坪镇(舂陵故城)仅6公里,省道S216永连路,国道G55二广高速横过村东,交通便捷;四面临山,有东舂河及西舂河流过境内,并在村西南汇聚成一条河流。

三、区域面积:

东与郑古元一平头寨接界,南抵枫木铺,西达中和界白云山,北至双井圩;总面积约70一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低于6000亩,菜地面积不低于3000亩,林地面积不低于2000公顷。

四、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密集,至2018年,村中核心聚居区户籍在册共1600多户,户籍人口6623人,都是李姓聚族而居;旅住县城或外出为官为商者约1500人。加上周边分迁的同宗族人及外出为官为商的族人共约5000余户,30000余人,史称宁远北路第一村。

五、生活习俗:

语言用本地特有母语平话、官话及国语汉语。古人穿国服唐装和汉服,现穿着较时尚开放。使用中国瓷器和竹筷用餐,八仙桌椅分上下左右八个席位,体现尊辈长上主次,融中国博大精深的孝德礼仪和酒文化于宴席宴会中,文明融于生活且传承不息。

六、行政区域演变:

礼仕湾历史已有730余年(自礼仕湾开派始祖希斋公开基算起),明清时期由宁远县西乡管辖,民国时期先属北屏镇,后属舂陵乡,一九四九年后,先后属宁远四区、平田区、柏家坪公社管辖,一九六一年成立礼仕湾公社,后改称礼仕湾乡,一九九五年撤区并乡后划归柏家坪镇管辖,二O一六年成立柏家坪镇礼仕湾社区,社区共有老屋村、彭家村、小新屋村、林里坊村、茄子园村、普乐洞村等六个网格村。

七、历史渊源:

1、千护公先代世系图: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3)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礼仕湾为西平堂李氏望族星溪李千护公之后裔村落,其上系之远祖历周、秦、汉、唐等朝代,族谱俱有详载。西平堂李氏始祖李晟公也,李晟公,在唐德宗时(公元780年)因功勋卓著封为西平王,谥忠武,生十五子俱显贵:侗、伷、偕,早世;四愿、五聰、六摠、七愻、八憑、九恕、十憲、十一愬、十二懿;十三聽、十四惎、十五慇;十子憲公封检校左散骑常侍、岭南节度观察等使兼御史大夫,赠陇西公,憲公生七子,长子游,封宜春侯,遂家江西宜春;游公生三子,次子丕,任德化县令,徙居江西卢陵;丕公生二子,次子遵公徙居吉水高村(今江西吉水县阜田乡高村);遵公生二子,华公居次;华公生三子,次子唐公(为谷村始迁祖);唐公于李唐携家于乾贞元年三月(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年(公元927年))择吉自高村迁至谷村,即今日的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盘谷谷村。唐公生六子:长子光璿、次子光璨、三为光澈(王字旁)和妾系韩氏生三子:长子千护(公元927年)、次子千秋、三为千林;李千护公字守真,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于宋太祖开宝年间考中进士积功封都将军,后因兵荒军乱,携弟千秋、千林挈家从衡郡过耒阳避乱于平阳之星溪,平阳星溪为今湖南省嘉禾县广发镇境内(因当时嘉禾还未建制,隶属桂阳州)。公有五子,长曰孟庄,次曰孟萱,三曰孟芳,四曰孟荟,五曰孟懿。(①旧谱(民国通谱以前)的记载孟芳公为三子,孟荟公为四子,通谱时改孟荟为三子,孟芳为四子。)子裔蕃昌,五岳骈峙,五桂齐芳,其子孙或为官为业,或因逃荒避乱, 有迁宁远、新田、蓝山、桂阳、永兴、汝城等邻近之县镇者,有迁广东韶关、乳源、广西等外省者。至今大小村落数千个,裔孙百万有余,可谓湘南李氏一大望族。

2、孟芳公分派世系图: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4)

我祖孟芳公留居桂阳星溪,生行游→仲颖→仁旻(官至荣禄大夫)→用南公(宋元丰进士、任归德太守、累官光禄大夫)→二子文选公(生四子)→生才富公(生四子)→二子士元公(生三子)→二子太安公→长子如伪公(官至郡通判、生三子)→长子定暹公(生公元1174年,登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龙榜进士,任广东四会县令,仕归道桂阳过宁邑(宁远)黄马砠,有意始建房迁于此,生二子:永功、永名)→长子永功(生于宋庆元六年庚申年(公元1200年),元初累官至万户府,爱士卒,熟兵法,晚解兵权,居辑户定暹公黄马砠故业,挈家移居,是为宁远始祖,生四子:子渊、子清、子溶皆无嗣,四子子中生于1223年),子中公生长子日声(大山背、梅木塘支祖)、次子日响;日响生于1241年,生四子:长希斋、次熹斋、三正斋、四纲斋,当时有风水师说黄马砠居地不吉,遂各选址移居:熹斋公开派新老烟竹;正斋公开派蓝山楠木桥、源头洞等地;纲斋公留故居黄马砠。

3、礼仕湾开派祖世系图: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5)

我祖希斋公是星溪李氏千护公第十六世孙(生于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经过莲花桥见黄家田溪水环抱,风气完密,必有人文之庆,始于双溪之上,买黄姓贞克房屋田地定居,与子子周遂于宁邑(宁远)黄家田立籍编户,是为礼仕湾开派始祖,定居伊始邻居姓杂,有彭、左、何、黄、唐、林、宋、辛、陈等姓,后随着时间的变迁和人文风水的影响,其他杂姓都逐渐搬走,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礼仕湾李氏一姓同宗、聚族而居之地。黄家田周围古木成林,山丘棋布,垦荒创业艰辛,后迁入老屋村,希斋公生子子周(1286一1361年);子周公生应湘(1313一1392年);应湘公生二子:元卿(1335一1379年)、振卿(1349一1399年);元卿公生四子一女: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6)

长仁远公1362一1433年,字寿康,是希斋公曾孙。从小聪敏过人,五岁能读孝经,洪武三年,公十六岁举为县儒士。后因父元卿公受广东蕃吏事件牵连,充军发配南京石灰山,多方营救父出狱,多次探望,父决意营业南京,公回乡孝母养幼弟,长兄当父,艰辛营业。养有八子一女,亲自训授课。晚年捐学田、丁田各24亩用于族人学习,祭祀祖先的膏资,创立私学崇德书院,每年学员数十人,亲自授课,开启人文重教先风;为李姓在礼仕湾的人文啟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半夜夫妻八百丁的神奇佳话。自仁远公开八庆,礼仕湾李姓人口几何倍增,繁衍昌盛;自仁远公捐田办学重教,造福后世之风延续数百年,造就了李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奇观;

次仁迁公1366一1385年,因去南京探父元卿公,病死衡阳归途中;三仁安公1373一1448年,字寿明,生二子:祖庆、顺庆,祖居黄家田,后迁老屋、花桥等地;四仁宁公1378一1433年,字寿昌,生三子:长德庆公善德如流,喜佳山水处,见离村二里处的坝之头,水带山环地清幽,遂购左氏房屋田地移居,是为坝子头开派祖,至今二十余代,购置周围田地,世守其业,唯李氏于此兴盛,公之善行,与侄绍祠同建阳明山上寺庙雏形,捐田建观音庵,香火最胜,善名远扬,其后裔国军十六军军长李抱冰出生于坝子头;二法庆,三崇庆居老屋七柱屋及花桥等地,子孙兴旺;女李倩夫范仲孙,与仁远公、仁迁公三次去南京探看父元卿公(曾为县粮糟使官),振卿公生二子:仁富、仁贵。

仁远公(字寿康)生八子一女: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7)

长子善庆公,字元吉,1385一1439年,移居大木林,是新屋开派祖,生四子:长绍祯一文运公为彭家开派祖,其后裔遍布周边28个村落;次绍祥一四子文昌、文举、文让居新屋、林里坊等地,文宽广头开派祖;三绍禧居新屋、林里坊等地;四绍祈居新屋等地,元吉公孝德仁善,人丁兴旺,后裔遍布周村;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8)

二福庆公,1387一1441年,中年后捐田立庵奉佛西全寺;

三宅庆公,字元安,1398一1456年,长兄善庆公移居新屋大木林后,公执掌家门,继承发扬祖上仁德善行义举,倡导义校双溪学校学风,为家族培养大批后起之秀,妣左氏郝康,生六子:长绍祀生文显居老屋,后裔承焕公主办义校双溪学校至解放;次绍祠公继承外婆左氏房屋地产祖业,移居左家,生文政公,官至江西南康知府;三绍袏生文钦居老屋;四绍祢居老屋;五绍禠,官讳荣,字长青,号静斋,受业于叔元贞公,明保举孝廉,授浙江窝阳县令正堂,升五品大夫直禄天津分府,名耀天津,退隐与侄儿文政居左家;六绍祎居老屋;

四良庆公,字元善,1401一1457年,与衍庆公买井头地迁居老屋井头,晚年到白云山西江漯与顺庆崇庆建西竺山庵院;

五衍庆公,字元亮,1403一1452年,与良庆公同迁井头居住;

六满庆公,字元熙,1405一1474年,世居老屋;

七铭庆公,字元贞,1407一1472年,痒名李瑛,湖广乡试第十名举人,英名远扬,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在本家族义校双溪学校执教,为家族培养了绍禠、绍祯、绍祀、绍祠、文政等文星,为后世继往开来;

八仙庆公,字元寿,1410一1470年;

女李瑞英嫁岗芝头湖广乡试举人杨盛。

希斋公定居开派礼仕湾以来,以处事德行闻于乡里,各姓邻人皆化而为善,历元、明、清至今,人口繁衍昌盛,各派祖先先后购置双溪周围大量山林地产,垦荒植田,拦河筑坝,历尽艰辛,繁衍生息,勋业卓著,历七百多年三十余代,后裔遍布周边四十几个村庄,后裔人口超3万,实则为西平李氏一大望族。

4、新旧字辈班行明细:

民国二十二年礼仕湾李抱冰军长与嘉禾同宗李云杰军长倡修李千护公通谱统一千护公辈行,元公千护公为一世祖,自第三十一世起用"造"字辈。

民国二十四年第一届通谱新辈行四十字:

造物资陶铸 民彝气至刚 经纶襄育煦 基序溯源长

高俊赓崧岳 睦雍颂棣棠 谋贻绵燕绪 宝鼎祝馨香

公元一九九三年第二届通谱新增辈行二十字:

望族繁兰桂 华旭灿中原 诗书兆英杰 乾坤树栋梁

公元二OO一年第三届通谱续增辈行二十字:

科技兴邦国 群雄啸傲攀 纵横擎禹甸 护裔振龙寰

礼仕湾辈行五十六字:

千孟行仲 仁用文才 士太如定 永子日希 子应元仁 庆绍文志 仕万德尚 春逢开方 承家有道 邦国之光 俊秀继起 实显名扬

学兴贤茂 永世荣昌

八、礼仕湾的沧桑变化:

元初,开派始祖希斋公购黄家田黄姓房屋土地定居伊始,历尽艰辛开荒垦地,与子子周崇尚仁义善德,与异姓邻居和睦相处,劝世人勤劳耕 读传家,赢得邻里遵崇。后移居老屋里,经几代先人努力,李姓在礼仕湾呈几何翻番发展,随着人口迅速繁衍,在双溪周围购置大量田产,兴建大批明清风格青砖碧瓦房舍、祠堂、路桥坝等。房舍祠堂大都为条石基砖木混合结构,一般为三间堂,五间堂,内置条石砌排水沟的天井,排水功能良好,雨停水止,绝无滞水。大户房屋有高大雄阔主房,左右两侧附侧房,主侧房均配石砌天井,大门均用条石门坎,门前置龙凤、麒麟、花鸟等石雕花纹石礅两个,是镇宅之宝,各房间门廊相通,在屋内通行不会日晒淋雨,甚是方便。礼仕湾李氏逐渐发展壮大,在双溪周围不仅购置大量田土,还修建了十几个公祠:寿康公祠、仁安公祠、仁宁公祠、元吉公祠、良衍庆二公祠、正履公祠、视履公祠、德庆公祠、文政公祠等等;根据不同时期需要,修建了:西全寺、下水寺、吉祥庙、五岳庙、今古庙、恩晖亭、世民亭、接官亭、盘古庙、朝罟大王庙等十几个庙亭;构筑了洪坝、普坝、西坝、潘坝、学公坝、白鸟坝、白水塘、棉花漯等河坝水库引水灌溉农田,传统农业发达兴盛,得到了极致发展。礼仕湾农耕文明遵循了自然规律延续了几百年,能持续生产提供人们赖以健康生活的绿色安全食品,美丽的山水成就了勤劳礼仕湾人的兴旺发达,其古人以诗赞言:

半夜夫妻历经苍桑神奇佳话

八百壮丁几何翻番威武笑谈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9)

▲礼仕湾西岭白云山脉向东拍摄礼仕湾、拍摄于2018年10月1日清晨

如今,礼仕湾四周青山连绵环抱,山上树木花草常年葱茏青翠,是村子的第一道绿色屏风,花海、绿茶、油茶、果杉林、竹海、瀑布、清泉、古刹、寺庙、古亭、八景等景观就在群山中孕育形成;东舂陵河和西舂陵河,是湘江支流潇水的上源,分别从村东、村西环绕整个村庄,汇合于江晚渔歌(普乐洞村前)的金鸡啄谷,河岸上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清澈的河水流淌不息,河岸上经先祖开一田土肥沃,水稻、花生、甘蔗、红薯、大豆等粮食、果蔬等经济作物环保绿色安全,年年丰收,东西舂河就像礼仕湾村的护村河,夹在中间的礼仕湾就如一条展翼欲飞的神龙,河上十桥八坝四水库十八河湾,古桥古亭古树成林,形成一个个秀丽的独特风景点,令人驻足流连忘返,堪称十里画廊,构筑成第二道环礼仕湾秀美风景线;村内灌溉洪坝渠道,五里沟渠道两旁林立着一排排装修别致的现代亮丽的三四层楼房,古朴紧凑的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分布村各大小祠堂周围,十大宗祠点缀其中,整个村落绵延六七里,蔚为壮观。礼仕湾山青水秀,地域开阔,物产丰富,文物景观丰富,交通便捷;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民风淳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愧为繁荣昌盛风水宝地。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0)

▲镇政府航拍礼仕湾全景图

九、礼仕湾十大古宗祠之一:

宗祠是我们族人祭祀祖先、举行殡葬仪式、红白喜事宴会、族人议事、沟通、游乐等活动的大场所;是族人家族史的象征建筑和德孝文化的开示处,是家和心灵的真正归宿地,是凝聚族人智慧和彰显族人团结向上的精神表现!怀悼念之真诚、创伟业之坚贞。

元吉公祠:礼仕湾善庆(元吉)公祠堂,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位于礼仕湾小新屋,是礼仕湾最大最壮观的李氏宗祠,按神堂一储藏厅一大厅(内设戏台)一门楼四厅堂清式青砖碧瓦建筑风格,宗祠神堂内正中塑元吉公像及灵位,左为天地君亲师牌位,右为元吉公四子绍祯、绍祥、绍禧、绍祈四公灵位,神堂延用仿古手工雕刻。宗祠前雄踞石狮一对。李氏宗祠始修于明朝初期,后经多次复修扩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建成为四大栋规模完整的宗祠,因65年社教运动期间为解决会场需要,将宗祠拆掉改建成“欣欣会堂”,到1998年5月由礼仕湾老年人总协会总会长李兴洪等提议拆掉会堂,重建公祠,以“精诚团结建协会,凝聚李氏创千秋”的精神鼓励下,怀悼念之真诚、创伟业之坚贞的支持下,以数百次的各种会议,寄发数百件海内外、省县内外的募捐信,历时八个多月完成了宗祠落成竣工。李氏宗祠保持庄严肃穆风格。元吉公祠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族人葬仪、大酒宴、议事、戏曲表演等重大活动场所,也是族人家族历史文物收藏馆和孝德文化昭示地,是家和心灵的真正归宿地,祠前还是村中小市场货品集散地。要把宗祠当作家族历史博物馆。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1)

▲2000年李氏宗祠(元吉公祠)竣工庆典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2)

▲李氏宗祠(元吉公祠)门楼照片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3)

▲李氏宗祠(元吉公祠)神堂照片

十、礼仕湾小学的由来:

礼仕湾小学:位于礼仕湾小新屋村内。礼仕湾中小由仁远公、文峰公捐田主办的私塾崇德书院(双溪学校),经明清、民国、解放后等各个时期演变过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礼仕湾的人才摇篮。有二联赞云:

雄图踞南国;大业昭西平。

文教盛衰关国本;人才有无仰师技。

双溪学校:位于礼仕湾老屋村的义学双溪学校后角,双溪学校又叫崇德学校,解放后移到新屋现礼仕湾中小位置。元至正年间,仁远公捐学田丁田各24亩,用于族人祭祀祖先,族人子弟学习之用,后增捐至100亩,首开教育为本,耕读传家之先河。捐田助学,后来继承和发扬者有承焕公,元贞公等,为族人培养了文政公、李承纲等大批人才,名耀三湘,为族人的兴旺发达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一直开办到解放前夕,原湖南省副省长郑茂清也启蒙于双溪学校。

十一、礼仕湾古八景:

1、东岭晚烟:作者:莊希周

位于与郑古元村至平头寨村交界一带的礼仕湾东岭上的八景之一一东岭晚烟,有诗云:

淡抹轻霏叠远空 , 纵横继续不因风 ,

细萦暮树枝枝遍 , 闲共行云处处通 。

梵院僧归清霭里 , 山家犬吠翠微中 ,

斜阳天外诗心好 , 多在花桥驿路东 。

2、宜亭樵唱二首

不须檀板共金卮,志在高山绝妙词,

宛转一声风静候,悠扬三叠雨余时。

幽林有鸟相酬也,空谷无人亦应之,

兴到当歌歌便得, 劳劳亭下又何知。

二 作者:承偀

日来日去去来多,人事忙忙肯放过,

惟有樵人真自在,相逢亭下且高歌。

2、江口渔歌二首

一 作者:际可

波登秋影远连天,向晚渔歌隔岸传,

疑乃一声山吐月,悠扬十里水生烟。

恍聆彭蠡斜阳外,如在江南极浦前,

闻说桃源春色好,至今水调满山川。

二 作者:承膺

远水连天净,渔翁兴欲飞;

长歌红日落,数桨翠烟霏;

野鹜过瓐渚,沙鸥傍钓矶;

曲终人已渺,但见月光辉

4、云山晓霁 作者:前人

朝雨初过山色浓,尘氛洗尽见云峰,

放开莲界花千朵,现出瑶垣路几重。

宿鸟无求犹在树,老僧不语自鸣钟,

因知此地清如许,为爱安祥制毒龙。

5、玉屏藏雪 作者:方錞

玉屏山雪积似银,空气光芒真如许。

若使雪像银可积,凡间必多负山人

6、寒潭印月 作者: 方济

秋到寒潭净,月华夜倍明,

高深同皎洁,上下共晶莹。

倒影千层澈,含光万顷清,

倚栏歌水调,不尽洄溯情。

7、莲花桥 作者:丁云锦

练飞十丈落红臬,五载鸠工不惮劳;

百粤地连通洞壑,九嶷山压撼波涛;

危兰倒影看排雁,叠石横空独架熬;

永庆安㳕澄彻底,常留明察鉴秋毫。

8、古寺传钟 作者:前人

云影招提树色齐,钟声早晚渡前溪;

随烟定入喧林鸟,待漏惊回报晓鸡。

客子不堪愁里听,痴人谁在梦中迷;

此时应有高吟者,逸兴遄飞句欲题。

十二、礼仕湾古今人文历史简述:

1、仁远公

仁远公,字寿康,是希斋公曾孙。从小聪敏过人,五岁能读孝经,洪武三年,公十六岁举为县儒士。养有八子一女,亲自训授课。晚年捐学田、丁田各24亩用于族人学习,祭祀祖先的膏资,创立私学崇德书院,每年学员数十人,亲自授课,开启人文重教先风;为李姓在礼仕湾的人文啟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仁远公捐田办学重教,造福后世之风延续数百年,造就了李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奇观。

2、铭庆公

铭庆公,学名李瑛,居礼仕湾老屋村,是仁远公第七子。明正统戊午年湖广乡试,考取第十名举人。文章意气卓尔不凡,在浙江做官时,声名显赫,却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晚年教授于仁远公创办的自家私塾崇德书院,侄儿长青公"李荣",明正统历官至司马,侄孙文政(均平)公累官至江西南康知府,皆得之铭庆公衣钵,铭庆公是李氏教育界承上后下,继往开来的杰出代表。

3、文政公

仁远一宅庆一绍祠一文政公,号均平,是左家村李氏开基祖公。明弘治年间,公出仕累官至江西南康知府授中宪大夫。后荣归故里时,外婆家左氏衰落,遂把左家的房屋田产转承文政公,文政公感念外婆恩情,终不改左家村名,沿用至今。文政公居左家五百多年间人口已繁衍至二千多人大村,全村皆为李姓。

4、李大年

李大年:小新屋村善庆公后裔,字松亭,清附贡生。生平朴讷,敦气谊推,解元所吝,一生助人为乐,善行传千里,与人交往必至理相勉。平生助乡邻、桥亭、驿路捐资,不胜枚举。乾隆五十五年,公已暮年,建莲花桥,工价钜万,独倾资董其成,为宁邑县北通衢胜境,乾隆皇帝下旨盛赞,纪晓岚撰文《北莲花桥记》称赞。捐资修建石梯岭驿路、驿路上的接官亭、恩晖亭、西坝五里沟等等,难以列举,平生行善,口碑载道,受人敬仰,还著有《祥云集》。

5、李承纲

李承纲:小新屋村善庆公后裔,字立斋,清岁贡生。善诗文,著有《白云诗话》、《立斋诗抄》、《桃符缀语》、《巽仁草》,名震诗坛。承纲公还精通医术,常为人治病,医名远扬,被清朝皇家聘为御医,赐金爪、铖斧、肃静、迴避等仪具。后归隐回乡,仍以行医为业,为百姓解除疾苦,深受民众爱戴,并编綦《医话》传世,可为当世李时珍的美誉。

6、李承焕

李承焕:老屋村宅庆公后裔,号文峰,少年丧父,勤奋苦学,清附贡生。善作俗诗,治家格言,倡立乡约,严肃村风,村风淳朴;善经理农业,勤奋经营家业,田产丰富,家业宏大,当时首富,有名乡贤;立德积善,咸丰年重修寿康公祠、建善庆公祠各捐白银六百两,家谱、祠碑石均有铭记,受族人景仰;秉承发扬仁远公捐田助学之风,捐田一百亩,与子有芬公创立义学崇德书院;承焕公捐田助学的英名传至清道光皇帝耳中,在承焕(文峰)公七十大寿时,钦命翰林院湖南提督张荣御赐"杖国耆英"和"于友隆谊"两块楠木匾,嘉其英德。

7、李有环

李有环:礼仕湾坝子头村德庆公后裔,名韫珩,字抱冰。1877年出生于贫困家庭,十岁丧父,勤奋苦读,1904年考入湖北讲武堂,毕业保送保定陆军学校学习。1918年,举护法旗帜拥护孙中山,任警备军第八混成旅旅长,镇守石门;1920年,任长沙警备司令。1924年率部入粤,任湘军第8团团长;1926年,任湘军团才参加北伐,后升任国民军十二军38师师长,英勇善战,1932年升国民军陆军十六军军长,指挥得力,屡立战功,曾受国民党统帅将介石嘉奖;1935年4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力主抗日,不满蒋反共,蒋介石令其守马当要塞,与日军浴血奋战,终因兵力单薄,势单力孤,致马当失守,战败后遭蒋介石冷遇,退役回零陵终老。抱冰将军是名震湘南的国军将领,也是礼仕湾最杰出的军界代表。民国二十二年抱冰军长及云杰军长、子杰军需倡修民国《李千护公通谱》,为家族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后期有几次续修通谱,但至今民国通谱仍然是我族一个重要的家族史参考文献。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4)

▲抱冰军长及云杰军长、子杰军需在祖籍吉水谷村合影

8、李毓九

李毓九:双井圩长岭上下河洞村人,善庆公后裔,生于1900年,10岁随父东渡日本就学,后考取官费留德柏林大学,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任教于暨南大学、安徽大学;1931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秘书,1932年任鄂、豫、皖三省司令部党政委员会秘书,后任侍从室秘书;抗战爆发后,弃职回宁远县任县长,善于管理,县财政、教育、建设、征兵等政务管理,颇有政绩;主修《宁远县志》;1945年后历任长沙市市长、湖南省政府委员、省建设厅厅长;1949年初随蒋介石入台湾,1969年病逝于台北。

9、李邦依

李邦依:礼仕湾小新屋村人,善庆公后裔,生于1918年,1938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干事、秘书等职,1949年随国民党军去台湾后历任国民党中组部总干事、秘书长等职,直至1989年退休。号召礼仕湾台属后裔捐款赞助礼仕湾小学建设及李氏宗祠重建作出了很大贡献。

10、李若海

李若海:礼仕湾花桥村人,字维新,又名道洋,生于1908年,1924年入湘军,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连。参加北伐时, 历任国民军一军一师二团机枪连连长、一军一师三团三营营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历任国民党西北军干训班上校队长、甘肃省保安团上校团长、中央战时干训班上校大队长、二十一军军官总队少将大队长、国防部少将部员、青年禁卫军军长,1950年去台湾任国防部少将参议,1955年病逝。

11、李可才

李可才:礼仕湾老屋村人,满庆公后裔,民国中央第二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军第53师159旅旅长,1949年8月,任国民党湖南省保安二师少将师长率军在宁远起义,投诚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任零陵行署军事参议,1951年零陵反革命纵火案受牵连,被人民政府镇压,1986年,中共以起义将领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12、李慎独

李慎独:字子杰,礼仕湾人,任国军陆军四十五师上校军需处长及长沙靳江河厘金局长。曾在民国二十二年与抱冰军长同行去吉水谷村对接千护公家族上系,并一同留影。

13、李兴洪

李兴洪:礼仕湾彭家村人,善庆公(字元吉)长子绍祯公后裔,出生于1925年,1949年参加革命,在县委勤务班,1950年入团,1951年入党,先后参加过县土改工作及任冷水滩航运大队长、道县航运大队长至改革开放后,先后在宁远县公安局、二轻工业局等任职,1986年在二轻工业局副局长退休回礼仕湾彭家。退休在礼仕湾期间,发扬退休老干部的余热精神,积极为村里的管理工作献计献策,促进当时农村的建设及发展;为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农村老年人的余热及人脉资源为农村做出积极的贡献,他最先在彭家村组建彭家村老年人协会任会长,经过宁远县老年人协会批准,先后为彭家村的村容村貌及节烈祠的修缮做了重大的贡献。成立彭家老年协会初见成效后,建议礼仕湾各村组建老年人协会,成立礼仕湾四村(老屋、彭家、小新屋、林里坊)老年人总协会,经镇政府及县老年科协批准于1998年元月成立,李兴洪任总会长。随即在李兴洪的带领和倡导下拆“欣欣会堂”,重建李氏宗祠(元吉公祠),从计划到拆建历时一年多,几百个日日夜夜,数百场会议;从村里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来回奔波,差旅费用自己垫付支出,公正无私精神受到了旅台宗亲们的认可,旅台宗亲邦依先生在筹款期间单线与李兴洪通信数十封沟通筹款及宗祠筹建等事宜,为此邦依先生亲手题匾“任重道远”赠送给李兴洪总会长,以鼓励其为宗族、为家乡多做好事。李兴洪总会长对家乡、对族人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礼仕湾全村人及千护公村落宗亲们的认可和点赞,其精神将影响几代人。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5)

▲邦依先生亲手题匾“任重道远”赠送给李兴洪总会长

16、礼仕湾历代及现代士官录(简述):

根据族谱及通谱记载,礼仕湾(希斋公后裔村落之统称)先辈们多以善行处事、待人,以勤俭、兴学成家立业,或为官为业者诸多。根据不完全统计,依民国二十四年《李千护公通谱》所载:礼仕湾古代及近代士官录官员共计:109位,其中正四品以上官员4人,八品以上官员二十余人,上将1人、少将3人、大校2人、上校13人、中校11人、少校15人、其他军衔及官职约39人;民国二十四年谱载士官录学士名单共计:282位;2001年李千护公通谱记载现代士官录官员共计:165位,其中县处级以上官员约36人、副局级以上官员约51人、正科级以上官员约31人;2001年李千护公通谱记载现代士官录学士名单共计:213位。

当然,这部分只是依据族谱统计之数据,难免有所遗漏,至今逾十七八年,我礼仕湾众贤达人士已远远超过此数字,目前礼仕湾企业家众多,不乏有亿万富豪数人,千万富豪等等。为官者心系国家、心系根源家族,为商者心系村里环境、教学环境等;为此,在礼仕湾各个村落都有公益协会组织,例如:老年人协会、教育基金会、敬老协会等等,体现了自希斋公后先辈所传承的善行、德行、以及耕读传家方能久远的宗旨。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6)

▲礼仕湾彭家村教育基金成立大会剪影(2017年9月)

礼仕湾是星溪李氏千护公后裔村落,其历史悠久,开基至今已有730余年历史;山青水秀、四周环山,双溪环抱,风景秀丽,风水完密;地域宽阔,总面积约70一80平方公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礼义之深重,文化底蕴之深厚;人文兴旺之希斋公后裔达三万之众,从古至今之人才辈出,是名副其实的西平李氏望族。

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李氏望族陇西郡西平堂星溪李氏-礼仕湾)(17)

▲礼仕湾东舂、西舂两溪汇合口的山顶观礼仕湾全景图、2018年10月1日拍。

此文章为彝鸿杰胜原创,特此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