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机孔子猜想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从论语看孔子品行(面对鲁国这位官二代弟子)(1)

▲ 《军师联盟》到最后一刻,吴秀波版的司马懿终于展现出了黑化的瞬间,其效果之深刻令人惊异,甚至不止一个粉丝强烈呼吁照顾好吴大叔的心理健康,不要入戏太深出不来

应该不至于,时代不一样了,有导演看着,吴大叔再怎么疯狂也干不出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

从历史来看,这只是对司马懿生平的一种解析罢了,是否准确可以商量,但影片中反映司马懿的那份心机,颇为符合其历史面貌,可谓入木三分。这对他而言并非黑化,而是体现了在动荡的时代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这份心机,仲达的骨头早就可以拿去敲鼓了。

▲ 孝是儒家十分强调的品德,而孔子关于“孝”的这段论述,也被视为儒家经典,体现了他对于“礼”的重视,经常被后人引用的

然而细细想来,这是一段类似情景剧的场面,甚至会让你觉得孔子有些话痨,好像闲得难受,没事和自己的司机聊孝道。当然,有人解释孔子不是闲得难受,而是他和孟懿子谈孝,没有把话说完,憋得难受,只好和樊迟叨唠叨唠——最起码是有些好为人师。

这里面有一点让人觉得别扭的——孔子对孟懿子说孝就是“无违”,如果是讲给我们听,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不要违逆自己的父亲,而他后来给樊迟解释时却出乎意料地说是不要违逆礼法,这个转折好像有些生硬。

仔细结合这几个人的身份来看,就会发现事情仿佛没有那么简单,背后或许心机重重。

孟懿子,名何忌,是孔子身边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很欣赏孔子的政治思想,支持孔子在鲁国进行复古改革(这是孔子在诸子百家中很独特的一点,商鞅、吴起等的改革都是向前看,只有他是准备开倒车的)。

为此,孟僖子让自己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跟着孔子学习。所以他曾经是孔子的弟子,但他同时又是孟僖子的继承人,鲁国三大门阀之一孟孙氏的家主。从这个角度说,他也算是孔子的政治后台之一。

孔子的改革核心是克己复礼,是要加强国君的统治,要削弱的便是孟孙氏这样大门阀的势力,孟懿子很注重门阀的利益,因此并不支持他。两人的矛盾在孔子执政后逐渐深化,最终,由于孟懿子的不支持,孔子计划拆毁三大门阀家城墙的“堕三都”计划功败垂成,孔子也很快失势离开了鲁国。所以后来孔子和孟懿子闹翻了,孔子把他开除出了门墙。

孔子和孟懿子谈孝,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在孔子雄心勃勃准备推动在鲁国进行改革的时候,此时两人矛盾不显,孟懿子还是挺他的——只要不涉及到自身利益,孟懿子这个人私德不错,即便是孔子把他开除了,他对孔子的弟子们依然一直以礼相待,更不要说对这个老师了。

有了这样的背景材料,我们便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还原这段故事了——孔子和孟懿子见面,孟懿子随口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孝就是不要违逆,背后的意思是希望孟懿子不要违背父亲的遗愿,支持自己搞改革。

孟懿子听了这句话固然没有反对,也没有表示多么积极。等出门的时候孔子忽然觉得自己莽撞了——他毕竟是孟懿子的老师,了解这个学生,知道他并不是孟僖子那样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刚才的试探显然暴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闹不好孟懿子会因此不再支持自己了。

那么,怎么补救呢?他便利用和自己的司机樊迟进行交谈,给自己的话作了重新解释。

从论语看孔子品行(面对鲁国这位官二代弟子)(2)

▲ 顺便说一句,孔子的司机樊迟也是他的学生,是个有名的大嘴巴,很喜欢把孔子的话传出去,很多孔子的话都是通过他流传到后世的

子曰因材施教,不信他不知道樊迟这个毛病。

于是,孔子对樊迟说孝是“无违”,这“无违”是不要违背礼教,这样的话就可以通过樊迟的嘴巴传到外界,孟懿子听说,便不会因此过早觉察孔子即将开展的政治改革。至少,不要让孟懿子感到自己在逼他站队,给双方的关系依然留下缓冲的余地。

是我们误读了孔子吗?在心理学家眼里,孔子的思想活动其实留下了些许痕迹。注意,孔子在谈到弟子的时候多半是直呼其名,如“由,诲汝知之乎?”说的是子路,也就是冉求;“回也不改其乐”,说的是颜回,但他在和樊迟谈论孟懿子的时候,没有用他的名字“何忌”,而用了“孟孙”这个称呼,意思是“孟孙氏的家主”,也就是无意中使用了孟懿子的政治身份。

从心理学意义上,他此时心中是把孟懿子当作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当作自己的弟子来面对的。所以,我们也许并没有误读孔子,只是发现了他富有心机的一面。

苏东坡和佛印谈禅,苏东坡看佛印说他看到的是牛屎,而佛印说看到的苏东坡是大德。苏东坡洋洋得意,而后才被人告知以佛法而言,所见便是内心的反映,他看佛印如牛屎,只不过说明自己内心是牛屎而已。

老萨把孔子看出如此心机来,或许也仅仅因为老萨心里藏着牛屎吧。

那么,若是夫子知道了,会不会来找老萨算账呢?

关于苏东坡,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他自认为参禅顿悟,写了一首诗,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并将其送给佛印来看。佛印在上面批“放屁”二字。当时两人一在江北,一在江南,苏东坡大怒,乘船过江理论,佛印见他大笑,曰:

从论语看孔子品行(面对鲁国这位官二代弟子)(3)

想来,孔夫子肯定不会如老坡那样没涵养。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