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下河东故事简介(误传千年的赵匡胤下河东)(1)

《赵匡胤下河东》剧照

宋太祖的故事广为流传,因此衍生出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人们常说的“赵匡胤下河东”,实际上包含两个版本:一个是史籍版的《赵匡胤下河东》,一个是戏剧版的《赵匡胤下河东》。

戏剧版《下河东》的剧情是:赵匡胤称帝后拓展疆域,征讨北汉,大臣欧阳方挂帅,呼延寿廷为先锋。欧阳方背后私通北汉,暗约北汉军共劫宋营,北汉军偷袭宋营背后,赵匡胤差点当了俘虏。在紧急关头呼延寿廷兄妹出马,他们打败敌军,转危为安。欧阳方奸谋未逞,反诬呼延兄妹谋反,并当着赵匡胤的面,以元帅身份斩了呼延寿廷……

忠臣死去,奸臣尚在,内忧外患的宋军处境非常艰难。此时的赵匡胤身心惫疲,久攻不下,锐气挫尽,只得撤军。十五年后,呼延寿延儿子呼延赞和女儿呼延秀英长大成人,技艺学成。于是,他们决定杀死欧阳芳,为父报仇。后来,在石龙石信的劝说下,他们归顺了赵匡胤的大宋军队,齐心协力铲除了奸贼欧阳芳,河东就此平定。

史籍版的《赵匡胤下河东》,《续资治通鉴·宋纪五》载:宋开宝二年(969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命李继勋、曹彬、党进等率军先行,又调诸路粮草至晋阳。2月27日,赵匡胤从汴京出发,经相州、磁州至潞州(山西长治),因雨滞留10余日。3月21日,赵匡胤来到晋阳城下,将大队兵马驻扎在甘草池(晋祠镇瓦窑头南)。23日,赵匡胤命宋军在晋阳城周筑寨围攻,修“长连城”准备决水灌晋阳。赵匡胤身先士卒,赤膊露体,亲自指挥将士运土筑堤。29日,宋军决汾、晋二水灌晋阳城。晋阳被水围困多日,城中甚慌。宋军又于4、5月间,在阳曲、定州等地,连续击败增援北汉的辽军。闰5月2日,晋阳一段南城墙被水浸塌,水涌城中,北汉人心惊慌,秩序大乱。赵匡胤登长堤观看,见“水口渐阔,北汉人沿城设障,为宋军所射,障不得施。时有积草自城中漂出,直抵水口而止,宋师弩矢不能彻,北汉人因以施功,水口遂塞。”

赵匡胤下河东故事简介(误传千年的赵匡胤下河东)(2)

赵匡胤水淹晋阳城

北汉大臣郭无为欲降宋朝,假意请兵夜袭宋营。北汉帝刘继元选精兵千余人,让刘继业、郭守斌前往助战。谁知晚上风雨交加,东西难辨,刘继业因马受伤与部下回城,郭守斌迷路也退回城内。鉴此,郭无为也只好与手下人返回晋阳,赵匡胤又重新规劝后汉帝刘继元投降大宋。

后汉太监卫德贵发现了郭无为的猫腻,揭发了郭无为谋反的罪行,刘继元将郭无为斩首。晋阳城久攻不下,时逢炎暑酷热,又兼阴雨多日,宋营士兵普染痢疾,苦不堪言。此时,辽国北院大王耶律乌珍又率领劲旅,夜间抄近路驰奔晋阳城下,在城西鸣鼓举火,向城中传递信号。赵匡胤进退两难,在太常博士李光赞和丞相赵普劝说下,于闰5月13日下令撤军。第一次围攻晋阳以失败告终。

河东,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赵匡胤下河东”所指河东,特指当时驻扎在太原的北汉政权。因地处黄河以东,故称为河东。

北汉(951~979年)属于十国之一。为后汉皇帝刘知远兄弟刘崇所建,都晋阳(山西太原南)。北汉强盛时疆域有十二州(一说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区。前后历四主,共二十九年。


赵匡胤下河东故事简介(误传千年的赵匡胤下河东)(3)

《赵匡胤下河东》剧照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所说的“赵匡胤下河东”,本身存在两处误点:一、当时的赵匡胤下河东,是从开封出发沿太行山北上,经过泽相州、磁州、潞州到达晋阳。这其实是上河东而不是下河东;二、历史上河东泛指山西,而此处特指山西北部,这就造成了上太行与下太行的误解,以及对“河东”方位的错位。千年来所说的赵匡胤下河东,其实应该是赵匡胤上河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