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紫苏又名荏、赤苏、白苏以嫩叶供食紫苏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常呈半野生状态生于田边、地头我国在公元前300年即有关于紫苏的记载,有较悠久的栽培历史长期以来,紫苏是在庭院、地角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商品性生产目前,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生产才有了少量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紫苏种植有几种方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紫苏种植有几种方法(紫苏栽培技术种植技术分享)

紫苏种植有几种方法

紫苏栽培技术

一、概述

紫苏又名荏、赤苏、白苏。以嫩叶供食。紫苏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常呈半野生状态生于田边、地头。我国在公元前300年即有关于紫苏的记载,有较悠久的栽培历史。长期以来,紫苏是在庭院、地角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商品性生产。目前,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生产才有了少量发展。

紫苏在我国各地有悠久的食用和栽培历史,但一直未能大量发展起来,可见其风味不适于人们大量食用。随着紫苏作为保健食品的添加成分,以及其食用价值的广泛宣传和开发,今后可能会有所发展。

二、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栽培品种株高160~170厘米,野生类型株高50~90厘米。茎横断面四棱形,直立,有分枝。嫩茎叶摘除后,马上又长出新的分枝。随着生长,分枝不断增加。茎节间较密,绿色或带紫色,密被茸毛。须根粗壮发达,可入土30厘米以上,网状交织。单叶对生,卵形或圆卵形,边缘有锯齿,长7~15厘米,宽5~13厘米,叶面绿色,叶背绿色或紫色,叶面常呈泡泡皱缩状。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萼钟状,花冠管状,紫色或淡红色。坚果,灰褐色,卵形,含1粒种子。种皮极薄,表面有网纹,千粒重1.8~1.95克。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紫苏适应性较强,地温8°C以上即可萌发,发芽适温为18~23°C,苗期可耐1~2°C的低温。前期生长缓慢,夏季生长旺盛,秋天生长又慢下来。开花适温是26~28°C。耐湿、耐涝性较强,在较阴的地方也能生长,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5%~ 80%。叶片旺盛生长期不宜缺水,否则叶片粗硬、纤维多、品质差。

三、类型及品种

1.皱叶紫苏

皱叶紫苏又叫回回苏、鸡冠紫苏、红紫苏。叶片大,卵圆形,多皱,紫色,叶柄紫色,茎秆外皮紫色,分枝较多。各地栽培较多。

2.尖叶紫苏

尖叶紫苏又叫野生紫苏、白紫苏。叶片长椭圆形,叶面平,多茸毛,绿色,叶柄茎秆绿色,分枝少。

四、栽培技术

1.播种与移栽

紫苏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均可种植,可在各种土壤上栽培。

栽培中增施肥料有利于高产、优质。一般进行春播,各地应在晚霜前播种。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由于紫苏种子细小,整地要精细,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硫酸铵1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饼肥80千克、氯化钾4千克,肥料与土充分混合,做成1.2~1.5米宽的平畦。--般进行撒播,播后用耙子搂平,用脚踩实,洒上水后盖地膜保湿、提高地温,及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开地膜。

2.田间管理

紫苏定植初期生长缓慢,难与杂草竞争,应及时中耕除草。夏季紫苏生长旺盛,需水肥较多,应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追施尿素和过磷酸钙,每次每公顷各150 千克。紫苏分枝性很强,平均每株分枝数达25~30个,叶片数达300~400个,花数达3500朵之多。如以采收种子为目的,应适当摘除部分茎叶,以利光照通透,减少茎叶营养消耗。如以采收嫩茎叶为目的,可摘除已进行花芽分化的顶端,使之不开花,维持茎叶旺盛生长。紫苏栽培中常发生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等,可用50%托布津1500倍液连续喷2次防治。

3.收获与留种

食用嫩茎叶者,可随时采摘,或分批收割。采收种子时,应在40%~ 50%成熟时一-次性收割,晾晒后脱粒。如不及时采收,种子易自然脱落。

结语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