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孟子读书心得2500字 孟子读书笔记2(1)

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我们知道,经过“三家分晋”后,在战国时期,晋国早已不存在了。那么,在这里,梁惠王口里的“晋国”又是指什么呢?

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里说,这里的“晋国”指的就是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也称梁国,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他举了刘宝楠《愈愚录》卷四为例:“《孟子》,梁惠王自称‘晋国’,魏人周霄亦自称‘晋国’。此晋国即指魏国也。”

此外,1957年出土于安徽寿县的《鄂君启金节铭文》有“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的句子,可见当时楚国也称魏国为“晋国”。

孟子对梁惠王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的建议,认为这样就可以“王天下”了。可是,统治者会这样做吗?怕是很难。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便是有君王真的这样做了,就一定可以富民强兵吗?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孟子说“仁者无敌”,可残暴战胜仁善,野蛮战胜文明的例子,在历史上还少吗?

孟子读书心得2500字 孟子读书笔记2(2)

1.6

孟子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是说远远看着他,就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令人畏惧的威严。

一个领导者是不是需要令人畏惧的威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孟子敢于批评君王,哪怕是在背后,充分体现了一个儒者的风骨,不像后世的儒家,只知道一味的尊君。

孟子说“不嗜杀人”的君王就可以统一天下。可惜的是,古代的统治者位高权重,万千民众的生死完全操于一人之手,在没有制约的极权之下,视人命如草芥自然是常态,所以,“不嗜杀人”的君王很难出现,只能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章句上》)。正所谓“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明代沈明臣《铙歌十章·凯歌》)。

即便退一步来说,真的出现了孟子所希望的“不嗜杀人”的君王,就一定可以统一天下吗?我们都知道,怕也未必。这是孟子的悲哀,是儒者的悲哀,更是百姓的悲哀!

孟子说“不嗜杀人”的君王可以统一天下,梁襄王追问了一句“‘孰能与之”。在这里,“与”是跟随的意思,《国语·齐语》里有“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的句子,韦昭注释说:“与,从也。”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里引用这一条,认为这里的“与”也是同样的意思。

孟子举“七八月的禾苗”为例,说明老百姓盼望“仁君”,就像大旱天的禾苗盼望雨水一样。杨伯峻先生认为,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历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所以这里的“七八月”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孟子读书心得2500字 孟子读书笔记2(3)

1.7

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其实孔子并不是从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论语》里就多次提到过齐桓公),只是在孟子看来,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行为,属于“霸道”,是和孟子的“王道”思想不相符的,所以他说孔子不说。

孟子说“保民而王”,“保民”就是安民的意思。怎么样就算是安民了,在孟子看来,其实很简单,“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也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普遍需求,上可以赡养父母,下可以抚养妻儿,好年成可以吃饱饭,坏年成不致于饿死,如是而已。可这当时,就是这样的最基本生存条件,也根本得不到满足,所以孟子才以此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孔子推己及人思想的继续。孔子侧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一个“仁”人,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侧重于推行“仁政”治理国家,所以强调统治者把仁爱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所以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从提高个人修养开始,逐步拓展到“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正像孟子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所说的那样:“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大雅·思齐》)

孟子还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与此类似的,他在《滕文公上》里也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恒产”就是固定的产业收入,“恒心”,赵岐注解说:“恒心,人所常有善心也。”杨伯峻先生翻译为“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但在现实中,有“恒产”者就一定会有“恒心”吗,恐怕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