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对于注定对于北京电影学院,乃至于整个中国电影行业是都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作为中国电影教育最高学府的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因“文革”中断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正常招生,这一时刻,被世界电影界权威杂志《电影手册》列为二十世纪电影史上100大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

当年,来自全国各地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考生超过了6000人,最终北京电影学院当年参与招生的表演系、导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五个系一共录取了159人,报录比将近40:1,真可谓是优中选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

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刚刚恢复重建(“文革”中北京电影学院曾经被撤销),不是在今天北三环的蓟门桥,而是在五环外远郊区的昌平沙河的朱辛庄。老师们来学校上课都要从市区的家里坐班车,往返通常需要三四个小时。同学们每逢要观摩电影都要去位于海淀的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由于当时学校的班车数量少,要优先保证老师他们只能去挤大公共。有时候没赶上公交车,就骑上自行车进城,这样往返就需要一天的时间。每次调皮的男生们回来晚了,食堂关门,腹中饥饿难忍,都要去隔壁的北京农学院的试验田里偷大白菜来果腹。这在当年说起来可能是笑谈,现在回想起来却是一种别样的心酸。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3)

然而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这159个幸运儿却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下面我们就对这159名幸运儿中的杰出代表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吧。

表演系: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4)

周里京,1954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72年,18岁的周里京进入甘肃省话剧院当演员。1978年,周里京以形象分满分,全国专业课第一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周里京的出道即是巅峰,凭借着电影《人生》中的“高加林”、电视剧《新星》中的“李向南”,周里京迅速坐稳了国内影视剧一线当家小生的位置,成为了当时万千电影电视观众心目中的偶像。

当时的周里京,号称帅的360度无死角,当时的国内男演员中难有与之匹敌者。

然而命运却在这时和周里京开了一个玩笑。1994年7月6日周里京外出拍戏期间,妻子傅春英在北京家中被入室行窃的歹徒杀害。经此重大变故,周里京一度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之后复出,但是却难以再现当年的雄风。周里京刻意减少了拍摄影视剧的数量,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学上面来。现在周里京已经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教授,他担任过多届表演高职班的班主任。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5)

谢园,1959年6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知识分子家庭,他两岁那年,父亲不幸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人。特殊的处境使幼小的谢园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苦涩和艰辛。1978年,高中毕业的谢园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考上北京电影学院,1982年毕业以后留校任教。

谢园登上电影大银幕的时间很早,1981年大学还没有毕业的她就出演了由导演于清执导的影片《新兵马强》开始出道,1984年,他接连拍了《孩子王》、《棋王》、《大喘气》等多部电影。这其中1987年主演的《棋王》获得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1989年主演《寡妇村》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1991年再借《疯狂的代价》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1992年凭借《上海一家人》获得第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第十二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1995年以《天生胆小》获得第十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谢园成为少数实现中国影视剧奖项“大满贯”的男演员之一。

当然,作为一名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谢园还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日常教学上。他带的学生中,如今已经有不少成为国内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如余男,邢佳栋等。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6)

张丰毅,祖籍河南南阳唐河,1956年9月1日,张丰毅出生于湖南省会长沙市。未满周岁便随父母来到云南省东川市(现昆明市东川区)。1971年,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张丰毅就进了云南省东川市文工团工作。

1978年,已经有6年工龄的22岁的张丰毅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新生。

1980年,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张丰毅被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导演选中,在《塞外夺宝》中饰演男主角荆大雷,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1981年,还在上大学二年级的张丰毅主演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凌子风执导的,根据著名作家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骆驼祥子》,声名鹊起。

张丰毅毕业以后被分派到了峨眉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1986年,张丰毅凭借电影《鸽子迷的奇遇》,获得首届中国电影表演协会优秀男演员奖。1990年,与妻子吕丽萍合作主演电影《龙年警官》,再度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协会优秀男演员奖 。

1993年,与张国荣、巩俐主演《霸王别姬》 。1996年,张丰毅凭借电视剧《和平年代》,获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 。1997年,出演由陈凯歌执导的《荆轲刺秦王》男主角荆轲。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7)

张铁林,1957年6月15日,张铁林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从小在西安长大,1973年上山下乡插队。1977年,招工返回西安做装卸工。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79年,刚上大学二年级的张铁林就参与拍摄中央电视台的第一部单集电视剧《有一个青年》,在片中扮演男主角顾明华,1980年主演对越反击战影片《年轻的朋友》。

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铁林被分配到了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工作。1983年,他接连在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执导的“清宫三部曲”的前两部《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中饰演同一个角色——有着“鬼子六”外号之称的恭亲王奕䜣。1983年和1985年,张铁林两度和当时著名的女演员龚雪合作主演了电影《大桥下面》和《多彩的晨光》。

1989年,受当时“出国热”的思潮影响,张铁林远赴英国留学,四年半后他留校任教。此后为BBC拍摄纪录片,给好莱坞导演乔治·卢卡斯《印第安纳琼斯》当副导演,他拍摄的短故事片《外国人》获得了英国学院奖。在此期间,张铁林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一位英国籍波兰裔女电影人,两人不久之后结婚并生下一女取名张月亮,张铁林也因此取得英国国籍。

1990年初,张铁林从英国到香港,加入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在《黄飞鸿1》中演孙中山,后又出演《黄飞鸿3》及《仙鹤神针》等。演戏的同时他还写剧本,凭借着剧本《山不转水转》、《孙子》、《椅子》,他五年中荣获台湾三届“优良电影剧本奖。

1996年,张铁林在刚开播的凤凰卫视主持节目《电影世界》 。之后进入内地,重返荧屏,与赵明明、袁莉共同主演了古装宫斗剧《汉宫飞燕》。

1998年,与赵薇、林心如、苏有朋共同主演了古装清宫言情喜剧《还珠格格》,在剧中饰演乾隆一角,开始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紧接着,张铁林就和张国立、王刚两人组成了清宫戏“铁三角”,三人合作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更是成为一代戏说剧的经典作品,一拍就是四部。

如今的张铁林,已经把绝大部分事业放在了国内。值得一提的是,张铁林还曾经受邀担任过位于广州的暨南大学下设艺术学院的首任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8)

沈丹萍,1960年2月19日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家庭,1976年高中毕业的她多次报考扬州歌舞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声乐兼舞蹈演员。1978年,当她得知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的消息后,便从南京千里迢迢的来到北京参加考试,结果两所学校她都考上了。1979年,进入电影学院的第二年,沈丹萍便登上了银幕,在电影《百合花》中饰演新媳妇。1980年,她在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扮演女主角——农村姑娘沈荒妹,。198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沈丹萍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在上学期间,沈丹萍曾和同班同学张铁林有过一段校园恋情后分手,最终沈丹萍嫁给了德国工程师乌韦,现育有两个女儿,生活十分幸福。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9)

方舒,1957年9月8日出生于天津,属于典型的童星。1964年,7岁的方舒被水华导演选中,在赵丹、于蓝主演的经典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反串饰演天真可爱、富有正义感的“小萝卜头”。1978年,方舒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

1979年,还在上大二的方舒与同班同学张铁林共同主演了主演中央电视台文革后第一部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该片获第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视剧一等奖 。同年还与陈佩斯、刘晓庆主演喜剧影片《瞧这一家子》饰新华书店营业员“林小红”

1985年,因在影片《日出》中饰陈白露一角,方舒被提名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演员,最终获第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最受观众喜爱女演员奖、全国十大电视剧明星、上影厂小百花最佳女主角奖等荣誉。

当时的方舒,真可谓是红得发紫,出现在各种综艺节目当中,她和妹妹方卉一起主持过初创时期的《正大综艺》。1986年,方舒还与赵忠祥、王刚、姜昆一起主持春节晚会,也是第一位在春晚用英语主持的女主持人。

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期间,她和同班同学陈国星相爱并在毕业以后结婚,但是这段感情之路没能走到终点。

和陈国星离婚后,方舒二婚嫁给了小他将近十岁的青年歌手屠洪刚,但是最终再次离婚,她和陈国星、屠洪刚各生下一个女儿。

从1992年起,方舒基本上处于隐退状态,除了偶尔在影视剧中客串个小角色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两个女儿身上。所幸的是两个女儿均已长大成人。大女儿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为一家著名媒体记者,小女儿颇具艺术潜质,有望继承妈妈的艺术事业。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0)

陈国星,1956年5月18日出生于北京,少时曾就读于清华附中,“文革”时在延庆插队当过兽医。,回城后当过火车司炉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对导演专业产生兴趣,后开始自学导演课程,自学了许多导演技巧与理论,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

1987年,执导第一部作品《山魂霹雳》,获得广电部电影局的表扬及铁道部的特殊表彰。1988年,独立执导爱情剧《城市的脚步》。1992年,执导喜剧片《临时爸爸》和爱情片《离婚大战》 。1994年,执导剧情片《一家两制》,该片获得1994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1995年,凭借传记片《孔繁森》获得第16届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6年,执导故事片《黑眼睛》,该片获得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1998年,拍摄了建国50周年献礼片《横空出世》。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1)

刘佳,1960年10月17日出生于著名的东北煤城——黑龙江省鹤岗市,从小就是学校文艺、体育的骨干。还是在鹤岗市煤城小学读书的时候 ,刘佳便是学校“红孩子”宣传队的积极分子,后来初中毕业以后,她又成为当地兴山矿宣传队中的一员。少年时代,她不仅学习演奏小提琴,还学习了京剧和朗诵 。

1976年,刘佳考入黑龙江艺术学校学习表演。

1977年,电影《黑三角》剧组来黑龙江艺校海选女演员。刘佳被剧组人员选中,扮演了片中那个青春飞扬的于秋兰,红遍全国。

刘佳1982年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天津电视台工作。曾主演过《江南书剑情》、《戈壁恩仇录》(根据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改编)等电影。由于个人家庭的原因,刘佳息影长达十年之久。复出以后的刘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电视剧的拍摄上面,凭借着《任长霞》、《戈壁母亲》、《家有九凤》等电视剧再度走红。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2)

汪粤,1955年出生。1982年,毕业后的汪粤被分配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接受中央电视台的导演邀请,参加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饰演剧中的“唐僧”一角。很可惜的是,由于他听从了一位老师的建议,害怕之后被定型,并且认为电影学院毕业的就要以拍电影为主,所以只拍摄了四集(《除妖乌鸡国试集》、《祸起观音院》、《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以后就匆匆离开了剧组。这之后,他也参加了一些影视作品的拍摄,但是始终都没有达到《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现在的汪粤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获评为副教授职称。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3)

陈浥,1957年7月出生,毕业以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获教授,博士生导师职称。2019年2月19日,因卷入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被北京电影学院取消博士生导师资格。

导演系: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4)

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父亲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以拍戏曲电影见长的导演陈怀皑。按照今天的话来讲,是个标准的“星二代”。陈凯歌原名陈皑鸽,中学毕业以后,远赴西双版纳参加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临行前,他将名字改为陈凯歌的现名。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作为电影世家的陈凯歌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顺利地考上了导演系导演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陈凯歌如愿分配到了父亲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

1984年,陈凯歌拍摄个人的首部电影《黄土地》,并由此开始其导演生涯。该片确立了陈凯歌探讨人文主题的创作路线和方向,并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奖项,陈凯歌凭借该片获得第2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特兰杯导演奖 。同年,他又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视剧《强行起飞》,该片获得第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

1986年,执导剧情片《大阅兵》;该片的电影风格维持了《黄土地》中的象征性和寓意性;并获得第1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意大利都灵国际青年电影节大奖 。

1987年,执导了由谢园、杨学文、陈绍华主演的剧情片《孩子王》;该片入围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他在这部电影中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并凭借该片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等奖项 ;同年,赴美国进修电影。1990年返回中国 。

1991年,执导剧情片《边走边唱》,该片入围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并获得了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他在片中采用将故事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叙事风格,并且融入了对民族性格的思考。

1993年,拍摄由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文艺片《霸王别姬》,该片在美国上映时取得了522万美元的票房 ;并先后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以及第5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电影奖项 ;同年,他还担任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

1995年,担任剧情片《孔繁森》的艺术指导。1996年,执导文艺片《风月》,该片入围第4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1998年,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同年在巩俐、张丰毅、李雪健主演的历史片《荆轲刺秦王》中兼任导演与制作人,该片入围第5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2002年4月,执导古装剧《吕布与貂蝉》(播出时更名为《蝶舞天涯》)9月,担任剧情片《和你在一起》的导演与制作人,该片获得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提名、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提名,陈凯歌凭借该片获得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同年,远赴英国担任惊悚片《致命温柔》(又名《温柔地杀我》)的导演,该片是陈凯歌以好莱坞模式拍摄的首部电影,也是他向商业电影转型的作品。

2005年,陈凯歌拍摄史诗级大片《无极》,该片提名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2周后,取得1.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并打破中国电影点映票房纪录、首日票房纪录、单日票房纪录以及首周末票房纪录 。此外,他还担任了剧情片《风起云涌》的艺术指导。

2008年,他又拍摄了由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等主演的人物传记片《梅兰芳》,该片首映周就取得4218万元人民币的骄人票房 ,并入围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提名 ;同年,陈凯歌获得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 。

目前,陈凯歌也是国内目前在电影方面唯一能够与张艺谋一较高低的的一线超级大导演。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5)

田壮壮,他和陈凯歌同岁,1952年4月26日出生于首都北京。比起陈凯歌,他的“星二代”身份更加地明显。父亲是北京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兼电影演员剧团首任团长田方(影片《英雄儿女》中“王芳”的亲生父亲“王政委”),母亲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于蓝。(影片《烈火中永生》的“江姐”)

1966年,14岁的田壮壮亲眼目睹父母被红卫兵批斗,从此,他将自己埋在书堆中消磨时光,与世隔绝,整个人变得自闭和忧郁。

1968年,田壮壮在北京第十三中学初中毕业以后便远赴吉林镇赉县下乡劳动。后来当了7年兵,喜欢上了摄影,不过他坦言对于军营生活有很多不好印象,尤其是当上了后勤处的干部之后。

1978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田壮壮最初本打算报考的是摄影系,不过因为年龄超过规定两岁,所以只能转报导演系。与一般学生不同的是田壮壮在还没毕业时已经有机会导演片子了。

1980年夏天,在其他人像陈凯歌奔赴各大电影制片厂实习时,田壮壮和少数几个留在学校的人(谢小晶、崔小芹)有机会一起导演了短片《我们的角落》,而在毕业作品《小院》中,他的三位“摄影师”是张艺谋、侯咏、吕乐。

大学毕业以后的田壮壮和发小陈凯歌一样被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

田壮壮的电影,大多内容晦涩难懂,思想前卫,题材大胆敏感。这就导致了他的作品一再被禁止公映。

早在他的导演处女作《猎场扎撒》在电影局审核时就以“看不懂”为由与公映无缘,影片最终在十五年后于1999年11月27日在台湾上映。

1988年,他执导的影片《特别手术室》是中国第一部以女性未婚先孕为题材的影片,由于影片话题敏感被禁止上映,经过17年的漫长等待,影片才于2005年4月5日以音像制品(碟片)的形式发行。

1991年,田壮壮执导了由姜文、刘晓庆主演的影片《大太监李莲英》,影片于1991年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鼓励奖以及金熊奖提名。这也是他少数几部能让绝大多数观众看懂的作品之一。

1992年,田壮壮执导的《蓝风筝》,因题材涉及“文革”敏感内容,受到了电影局禁止拍摄电影10年的惩罚。

2002年,十年禁拍期结束后,田壮壮回到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执教,担任导演系研究生导师、系主任。或许,那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位置更适合他。据说,每年都有几百人报考他的研究生,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演员和青年新锐导演。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6)

吴子牛,1952年10月31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69年,吴子牛初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落户 。

1972年,进入乐山地区文艺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乐山地区文工团从事创作和演出。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潇湘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 。1983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候补队员》 ,该片获得厄瓜多尔基多国际电影节儿童电影大奖、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1984年,执导剧情电影《喋血黑谷》 ,该片被评为新时期十年优秀影片奖。1988年,他执导的剧情电影《晚钟》获得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大奖。

2014年,吴子牛执导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一时之间万人空巷,好评如潮。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7)

李少红,1955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苏州,1969年,还在北京第十一中学上初中的李少红就参军入伍,成为了四川省军区独立第2师的文艺兵。1928年,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李少红经过考前一个月的“突击”,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大学四年。由于导演系绝大部分都是男生,李少红和胡玫等几个女生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毕业多年以后,这些大导演们透露:李少红是当时全班男生共同暗恋的对象。

李少红不仅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学业,同时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1982年,李少红在大四时认识了学校摄影系比自己高一届的曾念平,当时的曾念平已经毕业留校任教。很快的,两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且结婚。

1983年,李少红开始参与影片导演的工作;并担任了剧情片《包氏父子》的副导演;同年,她还作为副导演参与了剧情片《出门挣钱的人》的拍摄 。

1984年,执导爱情电影《清水湾,淡水湾》,随后因家庭原因暂停导演工作 。1988年,李少红复出,完成了惊悚影片《银蛇谋杀案》的拍摄,该片是李少红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随即她也获得了影片的独立执导权 。

1990年,执导犯罪影片《血色清晨》,该片获得第14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奖 。1992年,李少红执导家庭剧情电影《四十不惑》,该片入围第4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豹奖,同时李少红作为导演获得第4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1994年,执导伦理剧情影片《红粉》,1995年该片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视效果银熊奖,1996年该片获得第27届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李少红同时凭借影片获得第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6年,李少红开始转型执导电视剧,同年执导由曹禺所著话剧改编的电视剧《雷雨》。

真正让李少红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是那部电视剧《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8)

胡玫,祖籍江苏沛县,1958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胡玫的父亲是一位指挥家,母亲是一位歌唱家 。所以,非常注意胡玫在音乐方面的培养,从小就给小胡玫找钢琴老师,让她学钢琴,每周还要去老师家上课。有时候他们会拿着小棍站在一边,监督小胡玫每天练琴一、两个小时,小胡玫时常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把表拨快一点,以逃避对她而言有些枯燥的琴键时光。后来在特殊时期,钢琴被贴上了封条,房子也被封了,父母被关了起来,一直到落实政策。胡玫和两个哥哥相依为命。

1975年胡玫高中一毕业就直接就考到总政话剧团开始跑龙套的生涯。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胡玫听从父亲的建议,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演专业。1982年顺利毕业。

胡玫的电影处女作是反映军队女性情感生活的探索性故事片《女儿楼》,该片1985年被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报评为全国十佳影片,被国际影评界评论为中国文革后第一部女性题材影片。

从1989年起,胡玫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独立制片人,先后拍摄、制作了商业性电视片《新兵小传》、《姊妹迷踪》。

1994年胡玫为福建电视台编剧并执导了根据香港著名财经作家梁凤仪同名商战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昨夜长风》。

真正让胡玫大红大紫,跻身国内一线大导演行列的还是那部1999年的拍的的电视剧《雍正王朝》。这之后,胡玫佳作频出:电视剧《忠诚》、《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电影《孔子》等等等等。

胡玫导演对艺术要求极为严苛。当年和北京卫视合作拍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由于对北京卫视通过选秀节目《红楼梦中人》选拔出来的演员不满意而拒绝拍摄,面临着被告上法庭的风险。最后还是自己的同学兼闺蜜李少红出手相救,才将此次事件化解。

张军钊,祖籍河南,1952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66年,张军钊在新疆参军入伍。1974年,复员后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团结剧场担任宣传干事。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他执导的一部电影便是那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和八个》,向中国电影界宣布:中国第五代导演从此横空出世!

最近这世纪年以来,张军钊把自己事业重心转向了电视剧的拍摄其中就包括了那部著名的反映女性犯罪题材的《红蜘蛛》。

2018年6月9日早晨6时58分,张军钊在大连病逝,享年66岁。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19)

夏钢,1953年1月1日出生于北京,早年间的夏钢当过市政工程局工人,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因无配额转回市政工程局。1983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他的电影处女作是1982年拍摄的爱情片《我们还年轻》。该片获得第12届世界大学生电影作品学院奖优秀影片提名。

1992年,拍摄了由葛优、徐帆合作主演的爱情片《大撒把》,夏钢凭借该片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2003年,夏钢将父亲——北京人艺著名导演夏淳的经典作品《天下第一楼》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搬上了电视荧幕,也算实现了父亲多年的夙愿。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0)

张建亚,1951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75年,张建亚进入上影演员剧团做演员。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82年分回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同年与同班同学谢小晶、田壮壮共同执导了影片《红象》,这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78班的第一部作品。1992年10月,张建亚自编自导,根据作家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的喜剧电影《三毛从军记》上映,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后现代喜剧风格。凭借该片,张建亚荣获第6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导演奖、提名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该片也成为一代80后的经典童年记忆。

1994年,凭借执导的喜剧电影《绝境逢生》获第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导演奖 ,影片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1999年,张建亚执导的《紧急迫降》,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尝试用电脑特效表现惊险大场面,具有开创意义,影片获1999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优秀电影技术奖,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特别奖。

2007年,张建亚执导了爱情喜剧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一年之后,他又执导了续集《爱情左灯右行》。

值得一提的是,张建亚曾经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红的大陆女演员张瑜有过一段婚姻,可惜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

金韬,1954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市,早年参军,1978年复员转业分配到大连警备区任宣传干事,同年辞去公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2000年,凭借执导的红色革命剧《长征》获得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他以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剧著称,电视剧《红色摇篮》、《井冈山》、《上将洪学智》均出自他手。

摄影系: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1)

张艺谋,原名张怡谋,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68年从西安市第三十中学初中毕业的张艺谋来到陕西乾县农村参加上山下乡,1971年,被位于咸阳的陕西国棉八厂招工回城当了八年纺织工人。因为被抽调负责厂里的宣传工作,接触到了摄影渐渐地迷上了这门艺术。不久之后,他就把名字改成了现在的张艺谋。

1978年当得知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并在西安设立考点的时候,张艺谋知道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到了。但是当他兴冲冲的走进考场的时候,却被张贴在考场的考生须知迎面泼了一桶凉水:报考摄影专业的考生年龄不能超过25周岁,而且因为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在全国大范围实行,要求考生未婚。这两条规定张艺谋都不符合,他当年已经28岁,而且刚刚和初中同学肖华结婚!

尽管张艺谋知道自己没戏,但是仍然是不死心的精心挑选了几张自己平时拍摄的得意之作交给了招考老师,要求点评一下。老师们对他呈上来的作品十分满意,连连称赞,但是当得知了他的具体情况以后,都纷纷表示惋惜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好在张艺谋还是不死心,直接上书当时的主管北京电影学院的省级领导文化部部长黄镇。黄部长找人先是了解了一下情况,几经思考以后,考虑到人才难得,决定网开一面,下不为例,给这个年轻人一次上大学的机会。

张艺谋是手拿北京电影学院发给他所在单位陕西国棉八厂的一纸公函而非录取通知书来到学校的。他是学校当届年龄最大的学生,比年龄最小的刘苗苗大了整整12岁!

就这样,带着深深地自卑感的张艺谋开始了大学四年的学习。面对着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张艺谋十分珍惜。在学校的时候的大多时间里,他都表现的沉默寡言,但是每逢上课回答问题和交作业的时候,张艺谋都有不俗的表现。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这家伙表面上不吭声,其实则是心中有数,“狡猾狡猾的”。适逢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在中国上映,于是便把“老狐狸”的绰号送给了他。

其实张艺谋不爱和班上同学交流,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和班上同学的年龄差距过大,缺乏共同语言。而对于年龄和自己接近的导演系同学,他则是另外一个态度。他闲暇休息的时候,经常去导演系的宿舍走动特别适合陈凯歌走得很近,共同的上山下乡插队生活迅速让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密友。这也为毕业以后两人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大学毕业以后张艺谋被分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他的摄影处女作就是那部著名的《一个和八个》。该片以其大胆的构图、独特的镜头设计获1984年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张艺谋作为该片的摄影之一,开始受到电影界的注意。 同年,张艺谋又独立担任陈凯歌电影处女作《黄土地》的摄影,在这部片子中,他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造型表现出黄土的浑朴和壮美。 1985年他凭借影片《黄土地》获得了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第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从此张艺谋国内跨入一线摄影师的行列。

1986年他又在老同学陈凯歌的影片《大阅兵》中担任摄影师。 同年,张艺谋还主演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吴天明导演的影片《老井》,因质朴、准确的表演,获得了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A类电影节影帝。

1987年,他转型做导演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于1988年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这是中国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首次获得最高奖项。该片获得的空前成功,一举奠定了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

接着便是那一串国人熟悉的电影名字:《古今大战秦俑情》、《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和第一代“谋女郎”巩俐的恋情持续了十年,他们两人也合作了了十年,奉献了如此多的佳作,收获众多奖项。

1996年,张艺谋和巩俐分手以后,试图转型,拍摄了一部都市轻喜剧题材的电影《有话好好说》,可是这次转型并不成功,很多观众直呼“看不懂”,票房遭遇滑铁卢,净赔1000万人民币。

无奈之下,张艺谋只好重回老路,拍摄了《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拍一部火一部,又是收获了一堆奖项。

2002年张艺谋推出自己的商业转型影片《英雄》,内地票房高达2.5亿人民币(占全年国内总票房的四分之一),全球票房高达1.77亿美元,创下中国电影国内和全球票房最高纪录,其作品影响力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紧接着,张艺谋继续着他的“大片路线”:其作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都票房大卖,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金陵十三钗》更是6亿人民币的票房打破了之前《英雄》创下的纪录。

张艺谋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涉猎的范围很广,不局限于电影一种表现形式。早在2002年他就打造了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截至2019年7月,共演出7000多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上,张艺谋推出了“北京八分钟”。出色的的表现让他赢得了执导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机会,大获成功以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平昌冬奥会交接仪式等各项重大演出活动的总导演被他相继收入囊中。除此之外,他还推出过新编历史京剧《天下归心》。

张艺谋最神奇的地方还在于他那超强的造星能力,他习惯于启用新人,无论是诸如巩俐、章子怡、倪妮这类的表演专业在校大学生疑惑是董洁这样的不知名演员甚至是之前从未接触过表演一张白纸的魏敏芝经过他的调教,都能够在大放异彩,改变自己的艺术生涯乃至人生命运。

所以,论起综合实力来,张艺谋稳坐国内第一导演的宝座,无人能出其右者。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2)

顾长卫,1957年12月12日出生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从小热爱绘画。由于父母都是教师,他受到的管制很严格。顾长卫在西安市铁一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学生涯,期间经常跟随美术老师去写生。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待业两年,到铁路局的工人俱乐部做义工,主要职责是为看电影的人检票,而这段生活,则让他萌发了从事电影行业的想法。毕业后分配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4年,顾长卫迎来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本厂导演滕文骥执导剧情电影《海滩》。1986年,他又出任了本厂导演张子恩执导的古装武侠电影《神鞭》。

因为在上学的时候,顾长卫就被称为班上最有灵性的一位,就是和张艺谋比起来也不遑多让,名声在外。所以没几年,他就成为了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这些国内一线大导演争相聘请的御用摄影师,陈凯歌的《孩子王》、《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都是他亲自掌镜的杰作。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3)

顾长卫思考转型导演之路很久了,终于在2005年2月18日,他的电影处女作《孔雀》上映,该片获得了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而他本人则获得了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 ,并入围了最佳新导演奖 。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头炮打响以后,他又相继执导了《立春》、《最爱》等电影,口碑尚佳,票房也还可以。

张会军,1956年7月生于北京,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2003年至2017年间担任了十四年之久的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4)

张黎,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1974年,17岁的他来到湖南省平江县下乡插队,为了填饱肚子来到了潇湘电影制片厂打杂工,也因此迷恋上电影。1978年,在制片厂摄影师的鼓励下,张黎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校期间,张黎不显山不山山露水。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回了潇湘电影制片厂。

来到潇湘电影制片厂,最初的张黎没有回归自己大学所学的摄影专业反而是当起了导演。

他的电影处女作是1986年的《逃出罪恶世界》,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公映。

1989年,他又执导了剧情电影《假大侠》。

这之后,张黎回归摄影的老本行。1996年,凭借剧情电影《红樱桃》提名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1999年,与池小宁共同担任剧情电影《横空出世》的摄影,凭借该片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2001年,张黎以一部反映中国近代史进程的59集长篇电视剧《走向共和》“封神”

从此,张黎把大部分精力转向了电视剧方面,佳片是一部接着一部:《军人机密》、《中国往事》、《人间正道是沧桑》《大明王朝1566》、《少帅》,可以这么说,张黎堪称是中国最近二十年以来最成功的电影导演。

美术系: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5)

何群,1955年12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专业。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何群和同学张军钊、张艺谋一起来到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这三个“倒霉蛋儿”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乃至一蹶不振。反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力合作拍出了第五代导演的宣言之作《一个和八个》,轰动全国。

1986年,何群借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

1987年,与梁华生、朴若木、胡春桐等共同担任了中国大陆、香港合拍的武侠电影《书剑恩仇录》的美术设计,并因此获得了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提名。

1988年,何群改行做导演,执导了由张光北、薛淑杰主演的战争电影《哗变》。 1989年,何群正式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任职。

1991年,与江浩联合执导了由宋春丽、申军谊等主演的抗日题材电影《烈火金钢》,影片获得1991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10月31日,由王进执导,陶惠敏、剧雪、沈蓉等主演的剧情片《出嫁女》上映,何群因在片中担任美术指导而获得了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提名。

1992年,搭档刘宝林,共同导演了由葛优和剧雪主演的喜剧电影《上一当》,影片获得第4届上海影评人奖,1993年度十佳影片。

1994年,执导了根据刘醒龙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片《凤凰琴》,影片通过高考落榜农村青年张英子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在恶劣条件下坚持教学的感人事迹,该片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以及第4届不结盟运动及发展中国家平壤国际电影节火炬金奖。

1995年,何群执导了由张国立、剧雪、方子哥等主演的剧情片《混在北京》,影片获得了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何群拍戏以“较真”出名,每一个镜头都要反复推敲,常常要拍个七八条才能过,是业界著名的“何八条”。

2016年12月31日,何群因肺炎引起心脏衰竭不幸去世,享年61岁。

八十年代感人育人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26)

冯小宁,1954年11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岁时,冯小宁随父母到北京。15岁到北京燕山

石化总厂机修厂当了一名翻砂工。经过8年的钢花铁水的工人生活,1978年冯小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美工。

1988年,冯小宁执导了自己的电视剧处女作《病毒·金牌·星期天》,因此他个人荣获飞天奖最佳导演奖,该片获得最佳单本剧奖。

1990年,导演了科幻灾难片《大气层消失》,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导演特别奖。19同年,又执导战争片《战争子午线》,在描述战争时态孩子们的生活时采用传统的写实手法,揭示了战争与人性的关系,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 。

1992年,冯小宁拍摄了电视剧《北洋水师》,该剧获得“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 。同年,执导了电视单本剧《大风警报》,该片获得飞天奖银奖 。1993年,又执了导战争剧《大空战》。

1995年,冯小宁独自在大爆炸失火中抢救了一名孩子的生命而获得广电部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冯小宁导演以擅长拍摄历史和战争题材著称,而且相当的高产,先后拍摄了电影《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举起手来》、《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收获了很多奖项和荣誉。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