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这么一句话,很多爸爸妈妈可能都以为说出来能鼓励孩子面对挫折,不畏困难,但其实呢,却反而可能增加了孩子的挫折感,让孩子畏惧困难。什么话呢?简要来说就是——“这事儿不难”。孩子碰到一件事,有点畏难,不想去尝试,这时候,一旁的大人往往不假思索地就会说:“这事儿一点也不难,你试试”。我们或许以为这么一说,就能打消孩子对困难的疑虑,让他愿意努力去尝试了。但其实这句话不仅多半无效, 还往往会有一些不良副作用。先说说无效,之所以会无效,是因为它并不回应孩子那一刻的感受。孩子那一刻有可能是在发懵,面对难题一时不知如何下手;也可能是在担心自己搞不定,所以犹豫要不要尝试;甚至还可能他会进一步担心如果搞不定,就会被评价,害怕别人说他不好、不行……这些具体的、在他内心翻腾着的感受,并不会因为我们简单说一句“这不难”就能烟消云散了。

增强孩子自信心的话(这句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的话)(1)

“我明明觉得它难,它就是难嘛,可你非说它不难!”很多时候,孩子还会因为你这句话否定了他的感受,而心生抵触,而不想听你的话。这时候,有效的做法是,先接纳他的畏难,回应他的感受:你觉得这事儿有点难是不是?还没想好该怎么做,对吗?看起来你有点担心自己搞不定,是吗?嗯,这事儿的确不容易呢!有了这份理解和看见,孩子接下来会更愿意、也能更放松地去尝试和挑战。再说说副作用。假设你说了“这事儿不难”,孩子也还是愿意照你说的去试试。那么,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尝试成功了。这时候,这句话的副作用就来了——孩子很难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和自豪,因为“这事儿并不难”,做到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为自己自豪呀……另一种是,尝试失败了。这时候,副作用很可能是——爸爸妈妈说“这事儿不难”,可“不难”的事儿我也搞不定,我真是差劲……所以你看,无论哪种结果,这句话是不是都挺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增强孩子自信心的话(这句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的话)(2)

2

那怎么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呢?真诚地告诉孩子:这事儿的确不那么容易。我们觉得不难,那只是我们的感受,并不能想当然地就因此觉得对孩子来说也不难;看到别的孩子做成了,那只是说明对别的孩子不那么难,可却并不意味着对眼前的这个孩子来说也不难。当孩子知道这事儿有难度,当他再次尝试,如果成功了,就会有强烈的自豪和喜悦,他在内心里就会体验到:有难度的事儿我也搞定了,我能行!如果失败了,难免沮丧,但也不至于直接自我怀疑,认定“我不行”。当他成功了,我们还可以用肯定的语言进一步去回应他的自豪和喜悦:哇,这事的确不容易,可是妈妈看到你没有放弃,继续尝试,想出了有效的办法,把这个困难搞定了!

增强孩子自信心的话(这句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的话)(3)

如果他失败了,我们也可以用语言引导他合理归因,启发他去寻找更有效的策略和办法,而不是陷入自我怀疑:嗯,这事儿真的不容易,可是妈妈看到你没有放弃,继续尝试。不过这个办法看起来对这事儿不太管用,你觉得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3

有的时候,“这事儿不难”,这句话未必从我们嘴里说出来,但可能藏在我们脑子里。就这么点事儿,他怎么就搞不定呢?真够笨的!这事儿这么一弄就行了,他非不肯去做,怎么这么懒!这事儿又不难,瞧他那退缩的样儿,也太没用了!……类似这样的想法,有没有从你脑海中冒出来过?一旦我们暗中认定这事儿真的不难、就是不难,然后再一看孩子的表现,多半就气不打一处来了,焦虑、发愁、怒其不争、嫌恶的眼神、恶狠狠的言语……就可能使出来了。认知于是偏离了眼前的事实和情境,陷入错误归因,两头牛都拉不回来,一股恶气直奔着攻击和否定娃的品性和人格去了。这下子,杀伤力指数大涨,更是要大大挫伤娃的自信心了哇!这种情况怎么破呢?可以先闭嘴,尽量避免情绪之下说出伤害娃的话。然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从想要攻击娃,转去观察自己脑海中飘过的念头和想法,看看是不是有以下这些的身影:这事儿也不难啊,他怎么就做不到;我(当年)都能做到,他怎么就不行呢;别的孩子都做到了,他应该也能呀。如果看到了它们的身影,就告诉自己:这些只是你的“想法”而已,而想法≠事实。我们的很多“想法”和“念头”,是成长过程中被他人、被经历、被社会“植入”并内化的,很多时候,它们在过去的彼时彼刻也许是合理的,但对于现在的此时此刻,往往并不合理,需要重新审视。所以,咱不能随便就跟着“想法”跑,哪怕是咱自己的“想法”。嗯,得学会跟咱自己头脑里的“想法”保持恰当的距离。等情绪平和了,再去观察和体会为什么你的孩子觉得这事儿难,难在哪儿。

4

“这事儿不难”这句话,还有一些非常神似的变种,比如:这没什么可怕的,勇敢点儿!别紧张,这事没啥好紧张的!你不用这么害羞;就这么点事儿,没啥可焦虑的!…… 欢迎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