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12个字,都被后人讲烂了。但很多人都是在自说自话。

这12个字的逻辑是这样的:

(1)通过可道,才能悟常道。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缘悟到常道。今天早上读到了一个小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大概是这样:

吕洞宾随师傅汉钟离在终南山学道,他听到师父说一千年只渡了吕洞宾一个人,于是向师傅夸口,要三年度三千人。

结果三年过去,一个人也没渡了。

同样一部《道德经》,有人看了就能悟道,有人看了就迷糊。

绝大多数人是在迷与悟之间。

自古以来,没有人不通过“可道”就能悟到“常道”。

不论是佛祖还是老子,不论是慧能还是王阳明。概莫能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必须学习。

学习就是学习“可道”。 这个可道,可以称为”可道之道“。

(2)不论是可道,还是可道之道,都离不开语言。

确切地说,是离不开语言中的名词。

语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字,一种是说话。

所以惠能不识字没关系,他会说话。而且说得还非常好。

语言中最有价值的两类词:一类是名词,一类是动词。

而如果没有名词,动词就没有意义。

所以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名词。

老子还发现一个现象。

语言中的名词,它没有一个确定的对应物。

也就是说,语言只是个代号,并且是个模糊的代号。

老子讲名可名非常,也是在提示我们。学习《道德经》时,如果你遇到名词,你千万要注意。

你理解的意思,和老子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如果不是,那你就没办法准确理解以这个名词为基础的“可道”。

比如: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涉及3个名词。你要把百姓理解为平民,那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会特别准确。

《道德经》中有几百条道理,错1个和错100个之间,虽然没有绝对的差异,但是对于你悟“常道“来说,每一个错误,都可能是障碍。

道德经四个字解析(道德经开篇12个字为什么要这么理解)(1)

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可名,去理解可道,通过理解可道,去悟常道。 但是没有常名,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时,一定要搞明白这个词(字、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老子略释》出版于2019年,这是我悟道6年之后的作品。

虽然这个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对于字词内涵(名)的定位,个人还是相对比较准确的。

为什么悟道以后写书还会有瑕疵?

这个很容易理解:

为学和为道,是相关又不相同的两件事。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鸿飞

大蓄书院国学讲师,代表作《老子略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