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布鲁纳、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综合创造原则。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口语报告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作品分析法。


6.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阶段性与连续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系统性。


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3)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性,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成守恒概念,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理解原则和规则,多维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钟摆实验,认识命题之间的联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8.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里发展观与“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20岁)。


10.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婴儿期(0岁至1岁半):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岁半至三岁):自主感对羞耻感。

学前期(3岁至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7岁至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岁至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岁至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25岁至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整合感对绝望感。


11.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2.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沉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性。具体型和抽象型,整体型和序列型。


13.学习的分类:

(1)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2)奥苏泊尔关于学习的分类:学习进行的分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3)其他学习的分类:

根据学习目标的分类: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阿瑟雷伯):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笔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