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邓志刚语文工作室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提示,写一篇文章。
有三个人同时去看一棵参天巨松,他们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比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的气概。
由此可知这棵松树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而变化。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请比较这三者对于巨松态度的不同,说说你对哪个人的态度感触最深?为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美的眼睛
1901班 江宏博指导教师:林雅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美,为何物?我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定义。但任何一种美好都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更贴合于自己的内心,便更加美好。
一颗巨松,大家可能都认为他是美的。但木商认为的美,在于它能够做成精美的家具,给自己带来收入;植物学家认为的美,是一种科学的美,将它放入分类图中;而画家所认为的美,只是单纯的美,一种纯粹的美丽。这三种人的态度并无高下之分,但这似暗暗与思辨的三种境界吻合。画家关注的是巨松之美——“是什么”;植物学家关注的是巨松之理——“为什么”;而木商关注巨松之用——“怎么办”。画家,有着一双独特的审美之眼,他可以避开世俗的纷扰,看到本质的内核。这种单纯的审美,是最珍贵的,也是最稀缺的。人们常说,美无处不在。
但是我们又是否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发现美?美,是源自于一个人心底最深处的渴望,人们总会去追逐美好的事物,这是人的天性。而面对一份美,我们要做的,是欣赏,欣赏他的整体,他的细节。太过理性与实用的目光会干扰你的审美,只有静心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美好。所以画家的眼睛别具一格的,他的心是干净的。面对生活,我们也应当用上美的眼睛。生活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世俗的气息,但这并不能蒙上美的眼睛。看向天空,看向土地,看向四周或好或坏的环境,看向所谓幸福或痛苦的生活,哪里没有风景?生活的低谷中有陡峭的崖壁与狭窄的天空,生活的高峰中有无尽的天空与大地,而这些都能成为你的风景。
纯粹的态度,面对纷扰的人生,而这,不仅能够发现美丽,更能让你融入生活。这或许,便是另一个版本的看破红尘吧!所谓美好,本就是心中所念、所感、所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追求,亦有不同的美。纯粹或不纯粹,世俗或不世俗,本就因人而异。坚持自己的,就够了。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