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说起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胖。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则,无论是《明史·仁宗本纪》还是《明仁宗实录》,都没有提到皇帝陛下本人的身材。《实录》中说仁宗“自幼端重沉静”,其实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个不太爱动的小胖子。

朱高炽的老爹朱棣,向来以英武著称。不管是靖难战争还是日后亲征漠北,这位皇帝陛下都喜欢亲自冲锋陷阵。故而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可是皇帝老爹却始终喜欢更像他自己的老二汉王朱高煦。针对大哥的这个弱点,汉王时不时就会敲打一番。

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因此朱高炽虽然当了二十年太子,甚至还曾经长期监国,可是这么多年战战兢兢的日子有多苦?恐怕只有朱高炽本人知道。今天笔者就挑三首仁宗皇帝的诗词来赏析一二,看看是否可以一窥朱高炽的心境。

明仁宗朱高炽的下一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拉不得弓)(1)

朱高炽剧照

第一首:上元观鳌山诗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的时候,皇帝朱高炽下旨自自正月十一日为始,给官员们放十天假。当然明代官员放假并不是就不去上班,只是所谓的“朝参不奏事”,换句话说,大家到公司打卡下班,轻松惬意。有紧急要事,“具本封进处分”。也就是不要口头汇报了,把邮件发给老板,老板会抽时间处理的。

最最关键的是,在这10天假期里面,晚上可以不用宵禁,军民百姓可以“张灯饮酒为乐”。而到了正月十五上元节(即元宵节)当天,午门外会搭起“鳌山”,官员百姓可以不受限制过来赏灯三天。

明仁宗朱高炽的下一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拉不得弓)(2)

鳌山灯会

所谓的“鳌山”,就是用彩灯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甚至于永乐皇帝本人都会在节日当天登上午门城楼亲自观灯,给文武群臣和军民耆老赐宴,君臣一心,其乐融融。我们首先来看看朱高炽的诗中,是如何描绘上元盛会的:

盛时调玉烛,佳节灿华灯。

象纬当黄道,鳌峰拥帝京。

金莲春放早,宝月夜同明。

圣寿天长久,讴歌乐太平。

这首诗意思很浅近,不用做过度解读。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月新春上元节,当时朱棣在北京巡幸,朱高炽则在南京监国。结果正月十三日北京皇宫午门外灯山突然失火,中军都督同知马旺不幸殉职。马旺是燕山中护卫世袭百户出身,靖难战争时跟着朱棣一路血战,不料老来竟然在天子脚下被烧死。类似这样的失火,在古代一向被视作是上天示警,皇帝必须要反省自身是否有失德,刑法是否过于严苛。

丁巳,敕皇太子曰:“朕以上元节张灯午门,意在与民同乐,不意失火伤人。虽由不谨之故,亦上天以垂戒不德也。方兹祇惧,以务修省。尔亦宜敬慎弗懈。凡各衙门进送物件,悉皆停止以纾民力。”—《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六十》

这个机会太子党有人请求皇帝陛下大赦天下,其真实目的是将四年前因遭汉王朱高煦构陷而被打入大牢的原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只可惜汉王党对此迅速做出反应,一代才子解缙被埋入雪中活活冻死。不知此刻看着天威难测的父皇,朱高炽还有没有讴歌“圣寿天长久”的兴致。

明仁宗朱高炽的下一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拉不得弓)(3)

解缙剧照

第二首:冬至日赐右春坊赞善梁潜

梁潜字用之,江西泰和人,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丙子科举人。外放四会、阳江、阳春等地知县之时均有善政,深受当地百姓拥护。

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受召入京,修纂《太祖实录》,书成之后升任翰林院修撰。此后兼任右春坊右赞善,总纂《永乐大典》。朱棣巡视北京期间,多次被召为随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棣再次离开南京前往北京,临行之前挑选梁潜出任太子侍从,协助朱高炽监国。为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朱高炽特意写了一首诗赐给梁潜。

侍从有嘉士,朝端斯得人。夙昔自卿至,接见情益亲。旦夕资论纳,岂独词华新。仲冬风日暄,和气如阳春。湛湛樽中酒,欢然对良晨。

诗中称赞梁潜不但文章清新,而且品德优良,可谓是摆出了十足的招揽之意。但是我们要想一想,既然梁潜多次扈从朱棣巡幸,说明他是皇帝信得过的人。永乐皇帝把他放在太子身边,不无监视之意。可你竟然迅速和太子打成一片,穿起同一条裤子,朱棣如何能容你?

明仁宗朱高炽的下一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拉不得弓)(4)

朱棣剧照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七月,朱棣以“辅导有阙”的借口把梁潜打入大牢,最后也像解缙一样莫名其妙死去。这个事情说起来很小,有一个姓陈的千户擅取民财,被朱高炽贬去交阯立功赎罪。后来念着他有军功,就将其赦免。结果有人到朱棣那边打小报告,称这个姓陈的千户不该赦免,梁潜知情却不规劝太子。朱棣之所以下重手处置梁潜,想必也是要对太子起到杀鸡儆猴的警告作用。

甲戌,翰林院侍读兼右春坊右赞善梁潜以辅导有阙逮下狱。潜初以文学简侍皇太子监国南京,有陈千户者害民取财。皇太子谪交阯立功,后念其旧军功宥之。或言陈千户不当宥,潜及司谏周冕预闻之而不谏止,遂逮下狱。后冕在狱不谨,遂并潜皆死。—《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二》

第三首:蝶恋花·题九月海棠

蝶恋花是词牌名,向来写的都是风花雪月之事。而朱高炽的这首词,看上去也的确充满了文艺青年的感伤气息。可是当我们仔细细研读以后,不难发现那一丝隐藏极深的愤懑。

烟抹霜林秋欲困,吹破胭脂,便觉西风润。翠袖怯寒愁一寸,谁家庭院黄昏信。

明月修容生远恨,旋摘余娇,簪满佳人鬓。醉倚小阑花影近,不应先有春风分。

明仁宗朱高炽的下一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拉不得弓)(5)

粉色海棠花

蝶恋花有多个变体,朱高炽的这首词是典型的正体格律:“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我们先从字面上了解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开句“烟抹霜林秋欲困”说明已经是深秋,因为霜林一般用来指代枫林,枫叶红了那肯定是冬天快来临了。而“胭脂”一般指海棠,这里盛开的是秋海棠,即题中的九月海棠。

远处枫叶飘红,近处海棠盛开,花团锦簇之下,连刺骨的西风也显得不那么凛冽了。而身着“翠袖”的宫女们,在这样秋风起,黄昏愁的日子里寂寞万分。短短三十个字,写出了宫中的美景,可是即将到来的严冬却让宫女们快乐不起来。

寂寞生愁,明月高高地升起,宫女们空负着绝世的容颜,却终于不能和家人团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醉意朦胧之间,海棠花影近在眼前,彷佛春风吹破了胭脂。但仔细一想,春天还远着呢。

海棠花盛开的宫闱之中,身着翠绿色衣袖的宫女在明月下摘花、插鬓、依小阑观花。明明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可是在皇太子的笔下,却始终透着一股难以描述的愁绪。

明仁宗朱高炽的下一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拉不得弓)(6)

老朱家一家人剧照

所谓的“咏物”,必然不是单纯的“咏物”,作者无非是借此浇一下心中的块垒而已。朱高炽身为太子,时时代替父皇监国。可是父皇对他并不完全信任,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对自己的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甚至于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太子在世便被封为皇太孙,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皇太孙亲军。

作为太子,朱高炽必须做到尊父爱子,兄友弟恭。可是他心中的苦闷又有谁知?终于在这个秋去冬来的日子,一腔愤懑化作一首美轮美奂的《蝶恋花》。太子的春天,便是君父的严冬,这样的心思也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结语:在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朱高炽的光芒并不耀目。可是朱棣下西洋,收安南,征漠北,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国家财政却并未出现严重问题,监国太子功不可没。然而上有严厉的父皇,下有受宠的太孙,外有蠢蠢欲动的兄弟,朱高炽心中苦啊。写诗颂圣,结果出了上元节大火。写诗赐属官,结果被父兄直接针对。朱高炽无奈之下只能寄情于风花雪月,终于再也没人能抓到他的把柄。这位仁宗皇帝继位不到一年便突然驾崩,不知道是不是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惬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