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我对于《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的辩机与高阳公主私通以致腰斩一说并不相信,辩机真正的死因应该是卷入了皇子之争中,太宗李世民一生噩梦在于玄武门之变,而辩机之死为何如此讳莫如深也自然可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李世民亲手杀太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李世民亲手杀太子(与公主私通不足为信)

李世民亲手杀太子

先说结论,我对于《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的辩机与高阳公主私通以致腰斩一说并不相信,辩机真正的死因应该是卷入了皇子之争中,太宗李世民一生噩梦在于玄武门之变,而辩机之死为何如此讳莫如深也自然可解。

辩机和尚

为了阐明辩机之死是因为卷入皇子之争中,先来剖析辩机与高阳公主私情的不可信。

私通一说 疑点重重

私通一说的不可信至少有四个疑点:

①史料来源说

《旧唐书》中对于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是完全没有记载的,欧阳修主撰的《新唐书》则第一次将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写入正史,但欧阳修是以何史料来补充旧唐书这一段没有任何记载,这对于一个严谨的史官来说,是有瑕疵的,特别是这样一个重大改动,是存疑的。

欧阳修主张排佛

当然我们也可能认为《旧唐书》不忍把这种宫廷丑闻写出来,采用了春秋笔法,这确实是有可能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北宋一朝很重要的一部大书,公元983年成书的《太平御览》中对于高阳公主与辩机的事情也是没有任何记载,而《新唐书》成书时间不过是公元1060年,这就很有意思了。

将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做成铁案的正是欧阳修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是这两位大家对于佛学态度是持批判态度的,当时北宋处于改革之中,僧人不事生产却消耗大量社会资源这一点是受到质疑的,所以这两位大家是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说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也犹未可知。

②草庐私通

这个基本可以当成小说来看,原因很简单,唐朝对于僧侣的管理是很严格的,特别是对于名寺高僧,进出寺院都有明确的登记制度,怎么可能像电影里,自己搭个草棚就修行了?当时的寺院奉养基本都由朝廷各州府衙门开度,一般僧人都是很难离开寺院的,辩机又是一代名僧在外独居更是完全不可能。

公主私通

关于僧侣戒律管理,包括僧侣犯法处理,这一点《道僧格》、《续高僧传·智实传》等都有所提及,佛门不是无法之地,而这些戒律都是在唐太宗之前就已经基本形成,所以草庐私通的可能性实在很低。

辩机作为玄奘最为倚重的翻译佛经僧人,本身就是德高望重的佛家大师,即使辩机真的违规出寺,但多日不被发现和问责,实在难以解释。

而且许敬宗在为《瑜伽师地论》做序中提到了辩机,这是唐太宗亲自过目的,如果真有公主与辩机私通案,许敬宗怕是早被下狱问斩了。“律宗”的创始人道宣和玄奘对于辩机也是常常思怀,如果辩机真是一个破戒僧,值得两位大师怀念至此吗?

③《新唐书》与《旧唐书》冲突

这里主要是高阳公主与太宗之间矛盾关系记载的冲突,按照《旧唐书》中记载房玄龄重病,太宗将其接入宫中养病,期间还和高阳公主有良好互动,如果按照《新唐书》太宗已经知晓自己女儿和僧人有私通,怎么还会如此心平气和?

唐太宗疼爱高阳公主

如果《新唐书》中记载无误,那么更让人费解的是,太宗驾崩高宗继位后,永辉初年高阳公主晋封长公主,永辉三年房玄龄的墓碑上刻有太宗向女儿高阳公主褒奖房玄龄的话,都是荣耀之事,这一切在有私通这个丑闻下,怎么想也不可能。

④高阳公主与房家的真实关系

高阳公主与辩机的年龄差别至少有十岁以上,高阳公主与房遗爱的感情生活在《新唐书》之前没有太多的史料记载,但是房遗爱是有子嗣的。

《旧唐书》,“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

虽然没有明确诸子生母,但从上下文我偏向是房遗爱和公主是有儿子的,如果是有子女,这感情生活不可能像后来传的那样。

另外高阳公主的婆婆卢氏可不是普通人,性格刚烈,太宗拿卢氏一点办法没有,有这样一个婆婆,自己的儿媳出那样丑闻还能隐忍我怎么也不可能相信。

另外房家三兄弟其实内部也是争权夺利的,如果老二房遗爱有这样的丑闻,老大房遗直和老三房遗则估计早就向皇帝告发了,还能隐忍这么多年?


所以从上面四点来看,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是真的疑点太多,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如果按照《旧唐书》没有这一回事,那么辩机的死为什么史书会如此语焉不详,答案就是辩机的死犯忌,史书没办法光明正大书写。


卷入夺嫡风波 辩机之死是警告

辩机的死讳莫如深,就是因为他卷入了唐太宗晚年的夺嫡风波中。

玄武门之变噩梦

对于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来说,玄武门之变是他一生难以跨过的坎,不管他如何美化这场政变,他心里都完全明白,这就是一场为了王位兄弟相残,最后逼迫父亲退位的人伦丧失大戏,这是他的原罪。

为了这个原罪,他继位二十多年,殚精竭虑、广开言路、文治武功、不敢懈怠,希望通过自己的执政来换取内心的安宁。

玄武门之变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当然不想再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了,于是他早早立了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从小也是聪明仁爱,但自从身患足疾,父亲对弟弟李泰又宠爱有加,渐渐性格浮躁,惶惶不安,动了谋害李泰的心思,其后又暗中勾结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准备谋反。

太宗忍痛只能废太子之位,贬为庶人,而这一刻玄武门之变的噩梦又一次清晰在他眼前。

李泰谋嫡

李泰的年纪和辩机其实相若,他才华横溢,聪慧绝伦,更是主持编撰了《括地志》,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而这一切给了李泰觉得可以上位的错觉。

魏王李泰

李承乾固然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丢掉皇位,但是其中与李泰的暗中策划是离不开的,唐太宗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然悉知了这一点,从内心来说太宗肯定觉得李泰比李治要更适合当皇帝,但是李泰如果成为皇帝,难保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惨案不再发生。

太宗当机立断,贬李泰为郡王就藩,立李治为太子,但对于支持李泰的大臣并没有处罚,而这些大臣中就有岑文本和房玄龄这样的重臣。

辩机死局

辩机与李泰是否相识,这个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极大概率这两个人是认识的,其一两人年龄相仿,而且都有名声,李泰自然不必说,而辩机在当时已经是名满京师的高僧,其二李泰修佛,也著书,与辩机品性相投。

辩机与房家是肯定有关系的,当然不会是与高阳公主私通这回事,但是和房家一定交情不浅,而房家当时是支持李泰夺嫡的,辩机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房家的政治倾向影响也是很正常的。

辩机之死

辩机在贞观十九年身份地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被选为玄奘的主要助手,也就是成为玄奘的得意门生,而玄奘的地位身份在大唐不用多说,可说是国师。辩机的这一身份变化,代表的政治倾向就有了更大的能量。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把李泰重新封为濮王,在朝堂上还常常赞叹李泰的才华,说明太宗对于不能立李泰为太子,也是常常心存悔意。

但这一切在贞观二十三年戛然而止,太宗在这一年,做了两件事一是外放李世勣为叠州都督,而另一件就是杀辩机,这两件事其实都是为身后事谋。

唐太宗李世民

外放李世勣是防止功高震主,太宗对长孙无忌是放心的,他是李治的舅舅,而李世勣是军队的头号人物,李治新君无恩,现在自己外放,让自己的儿子放恩使用,这也算帝王之术。

此外太宗还要给李泰一党敲警钟,防止玄武门之变的重演,毕竟虽然房玄龄和岑文本已经过世,但是他们的家族实力还在,而辩机身后也有着玄奘的影子,废太子李承乾还是玄奘的弟子,更牵扯道佛法统地位的争论,如此之下,辩机就成了这个杀鸡儆猴的最佳对象,而至于辩机的罪名已经不重要了。

秋后算账

永徽三年末,濮王李泰薨,弟弟李治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下葬自己的哥哥,并追封太尉与雍州牧,可谓哀荣备至。

但是永徽四年,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发,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被赐自尽,老大房遗直老三房遗则都被贬为庶人,房家基本都被清洗,连房玄龄都被赶出太庙。

高阳公主自尽

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荆王李元景,其后牵连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驸马都未能免死,这背后的清洗纵然有长孙无忌的私愤,但是不是有李治的阴谋,让人想想就脊背发凉。

另外玄奘也遭受了唐高宗李治的半软禁,这其中到底是因为长孙无忌还是因为李泰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在我看来,太宗机关算尽也是避免不了又一次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啊。


总而言之,辩机之死决不是一个花边新闻能解释的,他背后其实是李唐王室残酷激烈斗争的产物,辩机只是这斗争中的一枚棋子,这又一次的玄武门之变令唐史编撰之人讳莫如深,而欧阳修、司马光这些后人对这位僧人的编排有些过于无情了。

正经青蛙说史,欢迎点赞、关注和分享,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