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照一照镜子就知道了。

生物进化就是内卷过程,人类就是适应内卷的极致。

能够追溯到的人类最早祖先的后口动物,是5.4亿年前的这玩意儿——冠状皱囊动物: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

冠状皱囊动物,其实已经是高度内卷后的动物了。

食物的碳含量有限,物种爆发,过度竞争,就会出现内卷。

不断内卷淘汰物种,新物种就会表现出“进化””。

例如神经系统的演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内卷过程中产生的:

最初的单细胞动物,依靠应激性应对外界刺激,尚未有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有单层(如水螅)或者两到三层神经系统,它们的信号传导是无定向的,刺激身上的任何一处地方,都能引起全身性的反应。

神经系统不停演化,原始腔肠动物的一支演化成了水母类,一支演化成了原始的两侧对称动物,分化成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两个大门类。

冠状皱囊动物便是后口动物。

关于二者的区别,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生物进化成多细胞动物之后,就渐渐有了口,但却只有唯一的口吃喝拉撒,叫做原口。后来再开了一个口,单独作为捕食或者排泄。原来的口还是作为嘴部,后开的口作为肛门的,就是原口动物。而反过来,原来的口作为肛门,后来开的口作为嘴部的就是后口动物。无论头足纲的软体动物,还是昆虫、龙虾等节肢动物都是原口动物,而所有鱼类、两栖爬行、哺乳、鸟类等脊椎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除了极少部分门类,后口动物基本都是脊索动物。

在内卷大杀器的驱动下,原口动物演化成无脊索动物,后口动物演化成脊索动物。

蠕形动物是早期两侧对称动物,原始的三胚层。这类动物的神经开始往头部汇聚,形成了原始的“脑”,然后在“脑”后形成纵横的神经索,但比起高级神经系统来说,它们的神经细胞是分散在神经索中的。当纵神经索减少,则形成梯式神经系统,出现最早的神经中枢。

例如扁形动物: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

冠状皱囊动物的神经系统,应该稍强于扁形动物。

但和冠状皱囊动物同时代的动物是三叶虫

此时已经是寒武纪,三叶虫遍及海洋,占所有物种的60%。三叶虫的成功,除了身上的盔甲外,还有一个原因——作为进化完备的节肢动物,它们都有成熟的口器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3)

三叶虫在原始海洋捕食行动迟缓的原始腔肠动物,无往不利。

三叶虫是由原口动物中的一支演化而来,是原口动物内卷的产物。

它们拥有发达的链状神经系统,这是演化史上的一大飞跃,由此缔造了繁荣的寒武纪时代。

链状神经系统,分成中枢和外围两个部分。

脑和腹神经索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各节神经从脑延伸到身体各个部分形成外围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汇聚成神经节,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4)

和原始的蠕形动物相比,链状神经系统中,“大脑”已经处于优势地位,腹神经索受到“脑”的控制。为了足够快速的神经传导,节肢动物往往形成巨大的神经(巨神经纤维)。而且有研究证明,节肢动物的大脑已经能形成记忆。

正是因为链状神经系统前所未有的优越性,在寒武纪时代,发现出了诸如海蝎子之类的庞然大物。它们不断壮大自己的神经纤维,以支撑庞大的体魄。

节肢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是冠状皱囊动物根本不能比的。

冠状皱囊动物当然内卷不过三叶虫怎么办?

当然是加强自身技能,增强内卷。

冠状皱囊动物的后裔,在内卷下,演化成了这种动物——皮卡虫: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5)

这种动物一看就没有什么攻击力,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这一支动物,虽然同样是把神经汇聚在了头部,但形成的并不是索状,而是管状。这些管状神经系统,形成了原始的脊索,于是脊索动物出现了。

和节肢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节肢动物的腹神经系统在腹部,脊索动物的管状神经系统在背部。前者是实心的,后者是空心的。

空心的神经系统,令神经组织具有更大的空间和面积。

虽然在一开始,管状神经系统,相比起链状神经系统,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而且此时的海洋处于寒武纪中期,已经有了最初的顶级掠食者——海洋的第一代霸主“奇虾”。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6)

和后世的霸主相比,奇虾并不算大,但口器却长达25cm,在原始的海洋里可谓是所向披靡。

简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后口动物已经内卷出了脊索,发现竟然还是竞争不过节肢动物。

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为了生存,种群内部自然只能继续卷起来。

随着头部神经的进一步集中,5.3亿年前,内卷出了昆明鱼,早起鱼类开始出现了。

在演化过程中,管状神经系统头部,渐渐形成了复杂的脑部。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7)

昆明鱼是最早的脊椎动物,而且发现的其他最早脊椎动物,无一例外,都来自云南玉溪市澄江县,这里极有可能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籍之地。

别看这建模图好像真的鱼一样,但依旧只是“过滤嘴”,不过为了在奇虾的统治中生存,进化出了眼睛,以及发达的肌肉。生存永远是演化的最大动力。

虽然神经系统看起来更优良了,但昆明鱼这样的配置,要在原始海洋中卷出头,是不可能的。

此时,各种节肢动物依靠口器、外壳的优势,各种称霸。

时间很快来到了奥陶纪。

脊索动物在海洋节肢动物眼里,简直就是渣渣,只能在最底层内卷。

海洋节肢动物自身在食物链的上层内卷,内卷出了强大的板足鲎(海蝎子一类动物)。

板足鲎(海蝎子一类动物)繁荣,奇虾难逃前浪的命运,灭绝了: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8)

原口动物的一支,头足纲动物也产于类内卷,并内卷出了庞然大物——长发9米的房角石: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9)

房角石是最初海洋霸主中,第一位拥有柔软“手(触手)”的掠食者。

这个时期的海洋可谓是血腥无比。

而人类的远祖,配置依旧十分的简单,只能猥琐发育。

那么内卷成什么样了?

这个样子: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0)

内卷不过,为了生存,只能给自己披上了铠甲。

这就是犹如棒槌的星甲鱼(甲胄鱼的一种,4.8亿年前)。

然而最关的还不是外形,而是神经系统。

随后甲胄鱼演化出了骨甲鱼。

它的神经细胞轴突外面也形成了一层髓鞘,髓鞘具有绝缘性,保证了神经传导的高效性。髓鞘的神经传递速度高达100米每秒,髓鞘是发达神经系统的地基,而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速度只有2米每秒。(骨甲鱼身上,第一次出现了髓鞘)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1)

有了发动的神经系统,鱼类变得越来越灵活,为了保证运动的平衡,配套演化出了偶鳍,这便是高等脊椎动物四肢的原型。

而那些没有进化出髓鞘的脊索动物,便只能如同尾索动物一样,在海洋里猥琐生存。明明是动物,却犹如植物一样,营固着生活。哪怕在后来的数亿年中,种类繁多,进化得五花八门,但却永远在死胡同里打转而已。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2)

尾索动物:海鞘

不过我们的祖先,终究属于硬刚的那一派。

不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经历大浪淘沙般的磨砺,就没有后来的辉煌。

正因为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足以支撑更庞大的躯体,原始脊椎动物才有了内卷中胜出的基础。

骨甲鱼还在内卷中进化出了偶鳍

这最初仅仅只是为了辅助平衡的玩意儿,却是生物进化史上仅次于髓鞘的“金手指”。

因为——偶鳍最后进化成了高等陆生动物的四肢。

但在原始的海洋,芯片(大脑)配置不高的情况下,髓鞘和偶鳍,也尚不能让骨甲鱼崛起。

配置不行,那就继续内卷。

于是,鱼类内卷出了下颌。

这就是初始全颌鱼(4.3亿年前):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3)

颌的重要性不亚于四肢,初始全颌鱼完全告别了“过滤嘴”的生活。

但作为脊椎动物,骨骼内置,在咬合方面,大大优于原始节肢动物。

于是,史无前例的咬合功能再加上身披铠甲,令它们迅速崛起,逐渐夺走了翼肢鲎的霸主地位。

鱼类很快进化,全身的甲也越来越厚,最终称霸了原始海洋。

鱼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自身内部又开始卷了起来。

卷着卷着,盾皮鱼出现了。

盾皮鱼中的邓氏鱼体长可达10米,俨如外星生物,在原始海洋谁与争锋?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4)

邓氏鱼与人类形象对比

当然,这一支并不是人类的祖先,人类祖先走向了硬骨鱼的方向进化。

人类祖先卷的方向,总是在保证生存之下,猥琐发育。

梦幻鬼鱼(4亿年前)是最早的硬骨鱼。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5)

这种鱼没有什么雄霸的能力,自然是卷不过邓氏鱼的。

但好歹身板够硬,能够在邓氏鱼的统治下艰难活下去。

海洋生存终究越发艰难。

越来越卷不过了,怎么办?

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同胞都变得越来越凶残,老子上岸总行了吧?

于是硬骨鱼中的一支进化成了肉鳍鱼(3.8亿年前),开始有了在浅滩溜达的能力,提塔立克鱼更是开始尝试进军陆地。最后化身鱼石螈,成为最早的陆地脊椎动物。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6)

最初的四足动物内部,很快也还是了内卷,演化成了最早的羊膜动物。(3.2亿年前)

根据颞颥孔的数目,羊膜动物分成合弓纲和蜥形纲。合弓纲动物又被称为单孔类,具有一个颞颥孔,而蜥形纲具有两个颞颥孔(双孔类),或者无孔。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7)

双孔类能够把下颌张得更大,并且附着发达的肌肉,具有很强竞争力。

虽然合弓纲动物在二叠纪是优势物种,但在二叠纪大灭绝之后,合弓纲中的大型盘龙类(哺乳动物祖先)悉数灭绝。小型盘龙类动物,则被压迫在食物链的低端。

进入三叠纪后,主龙类动物迅速称霸,并最终演化出了恐龙,合弓纲内卷不过,进入了蜥形纲称霸的时代。

恐龙体型大型化之后,继续内卷化,特化出了中空的骨骼,又为其一支后裔飞向天空留下一条后路。

虽然这个时期前后,合弓纲动物,有诸如2吨的水龙兽这样的大型动物,但在内卷过程中,被挤压在食物链的边缘,草食为生。

我们此时的祖先,几乎在内卷的边缘生存。

为了繁衍生息,提高后代的生存率,它们渐渐演化出了胎生能力。

确切的说,没有演化出哺乳能力的哺乳动物祖先,都在内卷中失败了,灭绝了。

其实一直到恐龙灭绝之后,人类远祖都过着苟的日子。

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史前最大的大灭绝之后,所有的大型类哺乳动物都灭绝了。这也注定了,哺乳动物诞生的那一刻,仅仅只是类似鼩鼱那样的小动物,例如:吴氏巨颅兽。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8)

吴氏巨颅兽骨骼复原

早在,我们的祖先还是鱼类的时候,大脑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脑泡:即,前脑、间脑、中脑、延脑,以及小脑。

发达的大脑,配套着先进的血液体统,呼吸系统,令我们有了登陆的基础。

演化至两栖动物时,前脑形成了两个半球。

  • 这是青蛙的大脑: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19)

  • 这是人类的脑干和小脑: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0)

在生物演化路上,往往只能做加法(犹如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走一遍生物演化之路)。

再演化成原始爬行动物时,大脑皮层出现了,神经系统演化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可以说,爬行动物的大脑,才是真正的有机一体的最高指挥者和调控者,它形成与3.5亿年前。

吴氏巨颅兽的神经系统相比起恐龙也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但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它们的大脑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沟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渐渐演化成了高级指挥中心。

正是因为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哺乳动物必须斗智斗勇,才点出了大脑皮层沟回。

虽然6500万年前的天降陨石,给小型哺乳动物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即便恐龙没有灭绝,哺乳动物也会迎来辉煌,只不过这个时间,可能会更加的漫长。但既然恐龙能进化出鸟类,如果大型恐龙没有灭绝,他们的后裔又会是怎么样的,是否比人类更加的适应环境,也是未知的。

随着哺乳动物崛起,首先称霸陆地的是始祖象和蒙古安氏中兽,而人类的祖先,中华曙猿重量只有只有15克-50克,可谓是卑微到了极点。简直就是在动物食物链内卷圈子的最底层。

不过由于生活在树上,远离天敌,在长达千万年的演化中,早期灵长类体型也逐渐大型化。

随后,哺乳动物内卷出了胎生。

无论社群的发展,后代的存活,知识迭代,胎生都令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攀援始祖兽(1.3亿年前)出现了(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始祖)。此时正是恐龙巅峰时代,哺乳动物的远祖和恐龙的远祖实际在同一时期活动。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1)

面对空前的生存压力,哺乳动物不停内卷。

一直到2000万年前,哺乳动物进入全球海陆繁荣的时代,灵长类的体型,才有了当今灵长类的大小。不过,它们的智慧和其他哺乳动物,也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2)

然而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改变大气环流,造成非洲环境遽变,人类祖先的生存环境,直接进入了地狱模式。

此时在猿猴内部,内卷化到了极致。

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他们开始频繁下地。

到了这里,由原来鱼类偶鳍进化而来的四肢,已经渐渐有了抓握的能力。

但在这之后,根据抓握的不同,攀援始祖兽的后代进化走向了五个方向:

一、老鼠那样的,一定的原始抓握能力。二、灵长类那样,强化抓握能力。三、食肉目(猫狗祖先)那样的,把爪子转化为利器,相对丧失抓握或者全部丧失抓握能力。四、蹄类动物那样,彻底丧失抓握能力。五、重返海洋,再度化四肢为“鳍”。

不难发现,作为哺乳动物,各种类别的动物智商都很高,互相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并没有天堑之别。

真正天堑出现的时候,是高等灵长类抓握能力的逐渐变化——对生拇指

早在1900万年前的时候,长臂猿远祖为首的古猿,因为抓握能力的强化,智商比起其他灵长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600万年前,作为人类和红毛猩猩的共同祖先,已经能开始用简单的现成工具(木棍什么的)。

无论之后的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其实都是在强化“抓握”这个金手指而已。

不过早期(7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乍得沙赫人,拇指还很短。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3)

因为拇指短,无论双手怎么发育,抓握能力终究是有天堑的。

所以他的后代中,一支保留了原来的大拇指,演化成为了今天的黑猩猩。

一支把大拇指进化得更长了,他们就是南方古猿。

大拇指更长,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抓握能力,所以南方古猿下地干活了(通常说法是,森林古猿走出丛林,进化为南方古猿)。

为了能够驱动灵活双手,芯片必须再度升级(脑容量的提升)

想想看,占据如此多处理资源的双手,不提升芯片怎么得行?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4)

芯片提升,然后和语言方面(族群的发展,社交发展,有了语言的需求)又互相促进,芯片再度提升。

进化成直立人的时候,嘴和双手已经占据了最多的芯片位置,已经是人类了。

他们和现代人的系统都差不多了,只不过尚未优化配置,芯片也还有升级的空间。

然而进化成人类还没有完,早期人类的之间的内卷,却是更加的残酷:

沙赫人属的出现,标志着人族的诞生。

随后通过不断的内卷,演化出了千禧人属、地猿属。其中地猿属的一支演化出了黑猩猩属。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5)

300万年前,早期人属演化成了南方古猿(南猿属)。

在随后的100万年中,南方古猿脑容量飞速提升,并逐渐分布于开阔的非洲草原。

内卷过程中,南方古猿演化出了不同的种属:

例如阿法南方古猿、羚羊河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惊奇南方古猿……

内卷过程中,南方古猿的一支脑容量继续扩大,演化成了真人属,这也是我们的直接祖先。实际真人属,就是侠义上的人类概念,广义上的人类(人科)包括猩猩属等。

  • 现代人脑容量1500ml左右,早起人种脑容量700-1000ml不等,而南方古猿只有量450-530ml,猴子的脑容量低到200ml。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6)

由于适应性更强,真人属的活动区域更广。

不过200万年前,东非的环境曾发生了一系列的聚变:

在20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五六次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过程。

早期人种的生存,开启了地狱模式。[1]

内卷再次加剧。

在随后几十万年时间内,早期人类演化出了丰富的亚种。

例如能人、树居人、卢道夫人、匠人、直立人等等。

早先时候,古人类研究,往往粗暴地把人类演化分成三个阶梯式阶段:

猿人(直立人)→古人(早期智人)→新人(晚期智人)。

但实际,人类演化,远远比这个关系复杂得多。

直立人从180万年前走出非洲,而现代人是20万年前走出非洲,直立人和现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支人类。两支人类都演化出了丰富的亚种。

至少从180万年前,我们的古人类兄弟,便开始分布于全球各地。

匠人的一支,则先后演化出了先驱人、海德堡人、罗德西亚人、长者智人,一直到现代人,即所谓的晚期智人。现代人中,又有奥莫人、科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等之分。

其中海德堡人的一支演化出了尼安德特人。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7)

至此人类几乎分布在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然而随着智人的出现,人类史上,最为残酷的内卷也就开始了。

智人的演化,实际从120万年就已经开始,在40万年前,才和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分道扬镳。7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短暂的基因交流。所以除了非洲之外的现代人基因中,存在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演化出来的现代人,生存能力无异于是最强大的。

又时值更新时冰河时期。

人类的生存环境再次开启了地狱模式。[2]

随着不停地内卷。

一些人种自己灭绝了,一些人种则被现代人消灭了。

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在现代人统治地球的20万年时间中,一直都在发生。

不仅仅尼安德特人,包括现代人种下的奥莫人、科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也悉数灭绝。

虽然如同尼安德特人一样,这些族群总有少部分的基因,增添了现代人的基因多样性,但比率极低。

甚至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后,在不停地在内卷过程中,发生无数次战争,死亡了无数人类。尤其是近现代的殖民战争、种族屠杀、异界大战,都是人类内卷矛盾的集中体现。

现代人基因大类,主要是现代已知的几个大种族分类,主要起源于六七万年前。[3]

Y染色体谱系下的人类种族: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8)

古人类种族对比: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29)

试想一下,人类从冠状皱囊动物进行到现在,多少生物,在内卷中灭绝?

人类啊,就是进化成适应内卷生物的极致。


其实,就连生命的出现,都是卷出来的。

甚至,地球、太阳、银河系都是内卷出来的。

138亿年前。经历大爆炸之后的年轻宇宙,是一片星云: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30)

随后星云,依靠自身重力开始内卷,形成较大较重的星云团。

星云之间互相竞争,争夺更多的物质。

由此内卷出了恒星,以及星系。所有内卷失败的星云,都只能成为别人的一部分。

136亿年,宇宙内卷出了银河系。

45.9亿年前,一团氢分子云,内卷出了太阳。

45.5亿年前,围绕太阳的无数宇宙尘埃、陨石、小行星,内卷成了几大行星,地球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时候,一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内卷失败了,被地球俘获,融为一体,甩出的物质又内卷成了更小的月球。

40亿年前,太阳系的内卷,造成地球遭遇数亿年的超级流星大轰炸,月球上的大型陨石坑就是在此时形成。这一次内卷,给地表带来丰富的物质,包括水和黄金等。

地表内卷,液体海洋逐渐形成。

天空电闪雷鸣,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氢气等等,在争夺化学键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叫做化学反应的内卷现象,形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氰化氢、尿素,以及甲醛等。

  • 早期生命诞生的基石也可能是星际陨石或者彗星内卷而来的,例如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上存在原始有机物。[4]

这些小分子很快又发生了内卷。

经过团聚作用互相结合,形成“团聚小滴”的凝胶结构,这又被称为团聚体。一些获得原始催化作用的多肽,催化其中的葡萄糖或者氨基酸内卷,就可以形成原始的代谢。如果团聚体卷入外界物质,它便可以生长。[5]

富含赖氨酸残基的碱性蛋白,能有选择性地和多聚C(胞嘧啶),以及多聚U(尿嘧啶)结合。而富含精氨酸的类蛋白能选择性地与多聚A(腺嘌呤),以及多聚G(鸟嘌呤)结合……

诸如此类的联系,原始蛋白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原始核酸,在一系列内卷过程中,原始的遗传密码出现了。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31)

有依据证明,RNA的复制,不依靠酶也能完成。例如,1967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种没有外壳蛋白的RNA裸体分子。

早期的原始生命起源,可能先内卷出蛋白质,也而可能先内卷出核酸。

无论怎么样,蛋白质和核酸的内卷,诞生了最初一批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物质。

所有内卷失败的小分子最终都只能分解,或者被这些原始类生命物质“吃掉”。

当然,原始类生命物质继续内卷。

乃至于内卷出了一些有类磷膜磷脂双分子层的群体。[6]

这些群体有了空前的生存竞争力,于是之前的其它原始类生命物质全部被内卷掉了。

由此,内卷出了真正的生命!

内卷出来的原始细胞膜,令原始生命在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还是自我新城代谢、生长复制,都更加的具有优势。

原始海洋中没有氧气。

LUCA传下的早期后代,全部都朝着无氧内卷。

一些原始的细菌,例如紫菌和绿菌的祖先,在内卷过程中,偶然间捕获的硫化物(例如硫化氢),在光照下与二氧化碳发生了无氧光合作用。

就像一个工人学会了某一项高超的技术,内卷出的紫菌和绿菌的祖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于是地球很快成了它们的天下。

一些古菌的原始光合生命的还原剂发生了改变,从硫化物变成了水(氧化氢),它们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7]

由于内卷出的这部分细菌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它们渐渐成为了早期生物界的主流。

于是,在35以年前,内卷出了蓝细菌(蓝藻)。

作为地球生命内卷史上的第一个怪胎,蓝细菌凭借空前的竞争力,很快成了地球上的主流生物。

他们大量的制造氧气,令早期大气中的氧气比率,开始飞速增加。

但早期的原始地球,几乎全部都是厌氧生命。随着蓝藻的繁荣,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开始了。

绝大部分的厌氧生命被毒死,成了一场内卷革命的牺牲品。

但在大清洗中,一些古细菌内卷出了有氧呼吸的能力。

不过,因为蓝藻的繁荣,在接下来的长达十亿年的过程中,地球环境和大气比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32)

高温高盐环境中的一类原核生命,遗传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内卷,演化出了古核生命。[8]

由于大气中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消耗,23亿年前发生了休伦大冰期。全球温度下降到-50℃,整个地球出现长达1.6千米厚冰层,化身大雪球。绝大部分的原始生物灭绝,仅仅只有热泉附近的生命才得以生存。

然而在极端低温下,大量的古核生命也逐渐灭绝。不过一些后代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发生了改变,内卷出了核膜,演化成真核生命,在低温低盐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数亿年的休伦大冰期灭绝了绝大部分的原始生命,随着火山活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冰川融化,更具有环境优势的真核生命终于内卷出了自己的优势。

因为生命演化的迭代内卷的本质,此时的真核生命已经比原核生命更加的复杂。且对于当时的环境适应性来说,已经表现出“高等”。

环境在淘汰不适应的生命体的过程中,存活下来的生命体只要比以前的生命更加具有竞争优势(更加内卷),它就能成为优势物种。这便给人一种,生命由此「进化」的表象。

18亿年前,终于内卷出了真正的真核生命。

但由于地球环境的恶劣变化,一些掌握休眠能力[9]的原始生命能够躲过一些大灭绝事件,它们更多的传承下了后代,成为早期生命的优势物种。

可能因为共生、细胞分裂误记,或DNA纠错等原因,环境对劣势物种的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最终内卷出了有性繁殖。

随后不久,真核生命吞噬革兰氏细菌共生,同化为线粒体;吞噬蓝藻共生,同化出叶绿体。这两大分支,都因为新陈代谢的效率空前提升,内卷成为了优势物种。

12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形成,早期的真核生命聚集在一起,内卷出现了海绵、变形虫等原始多细胞生命。随着细胞个体之间联系的加强,由简单的连接,变成神经连接,生命体的形式变得更加的完整和复杂。

但在8亿年前,地球再次出现一次大冰期,被称为雪球地球。在这样恶劣环境变化之下,只有再次经历一系列变化的生命,才能生存下来。

在不断的迭代之下,出现了原始腔肠动物,蠕形动物,成在6.3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繁荣。

生物进化最强角度(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33)

埃迪卡拉纪繁荣之后,最终内卷出了海洋节肢动物,以及冠状皱囊动物。

冠状皱囊动物最终内卷成了人类,人类还在继续内卷。

人工智能文明,极有可能会在人类的内卷中出现。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点。

然而,整个宇宙却是熵增的。

生命能食的负熵终究越来越少。

我们终究逃过不过宇宙终极内卷的宿命。

参考
  1. ^孝文. 200万年前东非环境短时间剧变或迫使人类进化[N]. 科技日报,2012-12-28(007).
  2. ^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多样性低的原因[J]. 生物进化, 2009, 000(001):14-15.
  3. ^李辉. 遗传学对人科谱系的重构[J]. 科学, 2013, 65(002):7-12.
  4. ^http://www.cas.cn/kj/201712/t20171205_4625778.shtml
  5. ^何自珍.蛋白质和核酸起源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04):316-320.
  6. ^滨. 基于十二烷基硫酸囊泡、蛋黄卵磷脂质体的原始细胞膜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 ^梅冥相,高金汉.光合作用的起源:一个引人入胜的重大科学命题[J].古地理学报,2015,17(05):577-592.
  8. ^黄艳萍,肖义军.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古核生物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9,44(01):2-3.
  9. ^谢平.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融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