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介融合的传播学金句(传播学day15)(1)

媒介素养的内涵在各参考书目或文献中的解释略有不同,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其的理解和掌握。历年来,对媒介素养的考察也基本集中在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考察方式比较直接,难度系数也较低。我们先来看一看各院校历年真题:

中山大学2018论述题: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融合时代媒体从业者、政府机构、受众的媒介素养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

中国传媒大学2016名词解释:媒介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2016论述题:媒介素养的含义是什么,大学生具备媒介素养的意义,请结合实例分析?

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媒介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4)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1、免疫范式阶段

20 世纪30、40年代,对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普遍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反对媒介的教育,将大众媒介看作社会“疾病” ,鼓励公众甄别和抵制大众文化的欺骗,提防大众媒介的“迷药” 。

2、分析范式阶段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认识到媒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不再简单排斥和盲目批评,开始强调理解、判断和欣赏媒介,强调培养人们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

表现媒介素养的四种分析能力:

(1)判断媒介信息是否符合事实以及信息中的因果是否符合逻辑;

(2)判别记者和媒体的意图和观点;

(3)认识信息产生的政治背景或经济背景;

(4)知晓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媒介自身发展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3、解码范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强调要培养公众对媒介“建构现实”功能的“解码”能力,使公众能够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符号学分析来辨别媒介的表现,从而将获得的知识为我所用。

4、自主范式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被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正规课程教育系统中,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开始形成规模。

中国内地的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的新定义

(一)媒介使用素养

除了纸质媒体要求的文字阅读能力外,传统媒体几乎没有使用的“门槛”,但新媒体对于使用者的技术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

(二)信息消费素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膨胀以及来源的多元化,意味着消费者面临着空前复杂的信息选择环境,因此,作为信息消费者,公众需要具备更多的选择、判断与辨识的能力。包括: 1)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2)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批判能力。

(三)信息生产素养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新闻日益普及,公众作为信息的生产者的作用不断凸显,普通公众提供的信息对于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经形成重要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训练,普通人提供的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传播秩序的混乱。因此,更需要传播者具备以下素养:1)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2)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素养

(四)社会交往素养

新媒体中的交往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

(五)社会协作素养

诸如维基应用这样的社会化媒体也开启了全新的社会协作模式,未来的技术将使社会协作在 更大范围内展开,这也使社会协作的思想和素养, 成为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

(六)社会参与素养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但并不必然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素养。因此,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不仅关系到网络世界的秩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