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邽镇是先秦(公元前688年)最早设置的三县之一,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大将军张仁愿、宋代名相寇准皆出生或生活于此,所以后人称此三人为“渭南三贤”。故有“三贤故里”之美誉。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1)

白居易一生的伟大贡献,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仅诗就有三千六百多首。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元和十年(815)当他被贬往江州后,他给好友元稹写了一封长信,即有名的《与元九书》,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他认为文学创作要为社会的政治教育服务,“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使之成为改造社会、陶冶人的精神面貌的武器。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劳苦人民说话;他提倡继承《诗经》的风雅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经验;他批评了自六朝以来诗歌创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阐明了诗歌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的进步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亦充分反映了他的文学创作理论。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2)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终雷州司户参军。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3)

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余里。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4)

慧照寺也称铜佛寺。寺始建于晋,隋、唐、宋、元历代多有增修,塔建于唐,但未完工。北宋重修时,寇准曾为之施银,因绘寇准真像于塔后。明嘉靖地震时塔毁,万历年复修。解放后,于1972年又整修。该塔于195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5)

慧照寺位于渭南市区北三十公里的下吉镇。在下吉镇政府东侧,高9层,30多米,平南成正方形,每层有4个门洞,下层南门洞外东壁刻有《下吉慧照寺重修塔记》。慧照寺建于隋朝,唐宋时香火最盛。慧照寺塔建于唐代,北宋时修缮,寇准曾为之使银,因绘寇准真像于塔后,此像碑石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明嘉庆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在关中大地震中毁,经历九年重修。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6)

塔高36米、九层、底边长6.6米;塔前有铜佛殿一座,内奉2米高的五尊铜佛坐像,工艺精美、远近闻名,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最东侧是弥勒菩萨,最西侧是观世音菩萨。造型庄严,神态慈悲,工艺精湛。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7)

慧照寺肇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代,重修于唐。宋代景德年间再度修葺,寇准罢相返乡时曾为修塔助工。历徽、钦二帝,元代接修,至泰定帝九年告竣。二百多年后,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无尽、荣庵等常住僧侣募缘,发愿重修,于万历九年建成,迄今已逾四百二十春秋矣。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8)

寺内建有一座五开间硬山式铜佛殿(即今之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殿内供奉着五尊明代铜佛,高约2米,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最东侧是弥勒菩萨,最西侧是观世音菩萨。造型庄严,神态慈悲,工艺精湛。佛菩萨均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花三重,中央三座莲台的每个莲瓣上都有一尊浮雕小佛像,姿态各异,优美雅致,既是西北五省的文物珍品,也是全国罕见之瑰宝。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9)

寺内有宝塔一座,肇见于晋,重修于唐。古塔为方形九级楼阁式砖塔,高38米,塔身中空,顶有铜刹,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纹细腻,工艺奇巧;两侧有笔力圆润对联一副,曰“云护诸天垂象教,虬盘万劫奠皇图”。塔基四角有一力士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10)

关中地区人杰地灵有的不只是三贤故里和铜佛之乡的美誉,在下邽镇牒吴村关中农耕文化博物苑,还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关中农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等着你来一饱眼福。

九华山千年古镇(三贤故里铜佛之乡)(11)

来源:华山网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