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全国两会上,曾有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在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
虽然,目前恢复繁体汉字缺乏群众基础,但是将繁体字纳入义务教育学习内容,让更多人适当了解、学习繁体字,善莫大焉。
首先,简体字在时空上割裂了中华文化。
统一的文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能够良性延续下去的必要前提。昔日始皇帝统一六国,通过“书同文,车同轨”而凝聚天下。李斯主持,将原来各国纷繁的文字统一为小篆,使不同地域的人更加高效地交流融合。汉字由此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早已完美而规范,构筑起了泱泱中华文明。而今天,我们用的所谓简化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在时间和空间上割裂了中华文明完整的血脉。
先人留下的浩若烟海般的文字资料,我们已经难以看懂,书店里出版的古文译成的简化字书籍,也只局限于的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等少数经典,不及繁体字古书的冰山一角。时过境迁,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化传承存是在缺憾的。今天的中国人已经疏远了诸子百家,抛开了“仁”,舍去了“忠”、“孝”,那我们的精神领域还剩下什么?当一部分觉悟者发现祖先的思想是治国治世的法宝时,却因为文字的不通而难以重新拾起我们昔日的精神财富。试问我们民族的魂魄拿什么延续?
此外,古代中国以先进的文化在亚洲形成了一个兴盛的汉文化圈,周边各国为之臣服,派使节和留学生前来深造。虽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先后“去中国化”,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汉字,但在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汉字还完好地保存着,如果我们弃用繁体字,无异于在文化上自动放弃了宗主国的地位,并且在台湾问题上,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大业。
其次,繁体字造字完美。
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座建筑,具有一种“建筑美”。繁体字经过千年进化,形态稳固,笔画搭配得当,已成经典,而经典是无需“与时俱进”的,添一笔则过,失一笔则缺。如“书”、“长”、“产”等字,繁体写法稳固庄重,简化写法却左右倾斜,像要跌倒。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代名家名帖辈出,然而简化字是书法艺术的掘墓者。虽然当代的书法家还都“固执”地坚持用繁体字来书写,但当我们身边不具有繁体字环境,书法与实用脱节时,学习和欣赏书法都增加了困难,书法艺术的处境也岌岌可危。
汉字的演化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律,从甲骨文到大篆再到小篆,造字都沿用“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训诂学也由此而生。而今天的简化字,使汉字古老而易懂的造字法蒙受了损失,也不利于对汉字的学习。例如繁体的“国”字,外面的大口指的是范围或城墙,戈是用武力抵抗外辱和平息内乱,小口是指人民,小口下方的一横是表示土地。而“国”的简体字则难以说通。
此外,繁体汉字中蕴含了太多历史的积淀,很“古典”,很“中国”。简体汉字则没有积淀,缺乏内涵,让人只能读到字本身而难以联想到文字历史上的引申义。
再次,繁体字不存在书写上的困难。
有人认为繁体字写起来浪费时间,其实这样想大可不必。手写汉字时可以有行书或草书的选择。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很多都不是后造出来的,古代早已有之,就是字的行书或草书写法,比如“马”、“车”等字。因此就算没有简化字,我们用行书或草书的手写速度也慢不了多少。此外,现在汉字在电脑录入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用电脑输入繁体字或简化字的速度没有任何区别。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盖一民族之进化,并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族吞减,而入侵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虽今日新学之士,问有创废中国文字之讲,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只有尊重了自己的文字,才能无愧于先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