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过把瘾就死-朱常洛一文中,对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及其家族病态、坎坷的一生进行了梳理分析。文末特别强调其子明熹宗朱由校一改前几辈父子之间的薄情寡义,于泰昌元年(1620年)十一月,对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因孝而补铸“泰昌”年号的货币“泰昌通宝”。有网友认为泰昌年号没有使用过,在此,以明光宗朱常洛为由头给大家简单科谱一下古代帝王的年号与改元问题。

1620年 一年之中的两个年号

众所周知,明光宗朱常洛因不受父亲明神宗朱翊钧待见,迟迟未被册立太子之位。“国本之争”中朱常洛虽受大臣支持,在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得以受封东宫太子,但因父亲另有所宠,导致他在太子位期间,始终是地位不稳,危机四伏,如惊弓之鸟,其精神长期受到压抑。

直到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去逝。八月一日,已是38岁的太子朱常洛才得以继承大统,改元泰昌。

正所谓“浓味来殃,艳色危身”。登基后的明光宗朱常洛释放压抑已久的内心,醉心于女色,29天后就死在了龙床上,在位时间仅一月。

泰昌帝之后谁当的皇帝(泰昌皇帝真的没有年号吗)(1)

明光宗朱常洛

这一时期,明宫内确定挺乱的,当年明神宗朱翊钧所宠幸的郑贵妃和朱常洛所宠幸西宫李选侍还想折腾一下。在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下,“移宫案”后,九月初六日,朱常洛之子朱由校正式登基,改元天启(1621年开始纪年)。

那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明光宗朱常洛死得太快了,这个时候连明神宗还没来得及正式安葬呢。虽然朱常洛是正统继承皇位的,但他的“泰昌”年号应该怎么记?在古代,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按照老规矩,年号是都是第二年正月改元,也就是说到了1621年才可以称为泰昌元年。但早死的朱常洛身为正统的帝王,如果没有年号记载,这岂不尴尬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礼部大臣们想出了个办法,从明光宗的前任,也就是刚刚去世不久的明神宗万历年里挤出一段时间来。《明熹宗实录》卷一中这样记载“礼部等官会议,年号定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明年为天启元年,从礼科给事中李若圭、暴谦贞等之请也”。

就这样,朱由校在听取了礼部大臣的建议后,决定把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后余下的五个月的时间(八月至十二月),以泰昌为年号。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即不影响父亲朱常洛有自己的年号纪年,也不影响第二年(1621年)自己改元为天启元年。

泰昌帝之后谁当的皇帝(泰昌皇帝真的没有年号吗)(2)

明熹宗朱由校

这也就出现了明朝历史上一年中出现两个年号的现象,即1620年一月至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而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

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明熹宗朱由校为朱常洛上尊谥,庙号光宗,安葬于庆陵(朱常洛的安葬之处庆陵说来也是巧合,本来是明代宗朱祁钰为自己所修,结果“夺门之变”后,朱祁钰的皇位被明英宗朱祁镇所废,规格降低,皇陵是白修了,正好给明光宗朱常洛用上了)。此后到了十一月,为了解决泰昌年间没有专门铸造与其年号有关的钱币问题,明熹宗朱由校就专门让工部补铸了部分泰昌通宝,以示纪念。

《明熹宗实录》卷四中记载:工部覆,南京监督铸钱主事荆之琦言,帝王御极纪元,必有一代制钱通行海内,先帝虽在位未久,而泰昌年号既以播告天下,宜从此伊始至天启元年,两京各处鼓铸,俱造泰昌通宝一年,次年方以天启通宝接铸。

泰昌帝之后谁当的皇帝(泰昌皇帝真的没有年号吗)(3)

泰昌通宝

从收藏角度来说,泰昌通宝由于是补铸钱,所以其发行量时间短,品种少,是明钱中较少的品种。

纵观朱常洛的一生,虽然是“一月天子”,似乎是命里注定,但总算是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泰昌纪年从自己父亲明神宗的万历纪年里挤出来五个月,皇陵按道理是即位后慢慢规划修筑,结果来不及修,就捡漏从先祖修好的墓地直接改造安葬,钱币也是后来儿子给补铸。

年号的应用及演变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源于中国西汉年间的汉武帝刘彻(庙号汉世宗)时期,年号为“建元”(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

泰昌帝之后谁当的皇帝(泰昌皇帝真的没有年号吗)(4)

汉武帝茂陵(建元二年置)

这一纪年方式就形成了每次新皇帝登基都会改元,以确定新的年号。至于改元的原因有很多,官方的说法叫做因例改元或者因事改元,说白了就是根据皇帝的喜好、帝位的传承、朝代的更迭等等。例如,前面所说的明光宗朱常洛的问题,1620年九月后,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不假,但其即位年沿用光宗年号“泰昌”至岁终,到1621年才开始用“天启”年号。不过这种次年改元的情况在明、清两朝比较常见,之前的其他朝代多有例外,往往根据具体情况随时都可以(后面会有介绍)。

对于年号使用时间,并不统一。国内历史上使用的年号时间最长的应首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康熙年号,其在位61年(1662年-1722年),始终使用康熙这一年号。那由此来说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则使用的年号最短,如果推算的话,金末帝完颜承麟他在位于盛昌元年(1234年)正月初十日,学界推测在位不足半天,他的“盛昌”年号也就成了使用时间最短的了,不过也有观点对此年号是否存在有争议(此处不再单独商榷)。

根据陈光主编,2000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中收集了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号起到1911年清末宣统帝结束,2132年间的334位帝王及年号。而根据李新静主编,2013年出版的《中国帝王列传》则收录了自秦始皇开始至宣统退位期间的355位帝王。这其中,涉及统计方法和统计范围不同,则数量有所区别。那么根据刘迎秋2014年的《中国帝王年号的语言文化研究》中的“附录一中国历代年号及构词法、造词法一览表”中统计,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到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结束,共有834个年号。

关于皇帝改元现象在明朝以前是比较频繁的,很多都是两次以上。例如汉武帝刘彻,他在位期间就频繁改换年号,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十一个年号,这些年号使用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六年,最短的两年。

历史上公认的改换年号最频繁的一个人就是武则天。从684年,武后临朝称制,改元“光宅”开始,至705年“神龙政变”,这期间使用年号达18个(包括和唐睿宗李旦、唐中宗李显共同使用的年号)。其中,她自个儿正儿八经当皇帝的15年间有14个年号。

泰昌帝之后谁当的皇帝(泰昌皇帝真的没有年号吗)(5)

武则天像

当然年号使用也有“食古不化”的,有的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最典型的就是“后周”一朝,郭威称帝后使用的第二个年号是显德,从954年元月开始使用,到了他的养子柴荣继承帝位后,就继续沿用了显德年号,周世宗柴荣在位六年一直使用,到了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逝后,幼主柴宗训继承皇位,还是一直使用这一年号,直到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胁迫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后,改国号“宋”,改元建隆,新朝代自然不会用前朝的年号,960年就成了建隆元年。

泰昌帝之后谁当的皇帝(泰昌皇帝真的没有年号吗)(6)

赵匡胤像

在大一统王朝时,年号还较为规范,但是在天下四分五裂时,往往是多个政权并存,这时的年号纪年就比较乱了。比如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梁、唐、晋、汉、周先后更迭,各自使用自己的年号,而此时中原之外的地区还存在十多个地方割据政权,这些小国各自有自己的年号,与中原的政权相互并行使用。

这种现象在古代中华民族朝代演变中屡见不鲜,再举前面宋朝的例子,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改元建隆,960年为宋建隆元年。而这时南方的“南唐”政权仍然存在,正值“南唐”元宗李璟在位时期,年号交泰,是为交泰三年。北方的政权中“北汉”仍然存在,他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被北宋所灭亡的政权,960年正值“北汉”睿宗刘钧在位期间,年号天会,是年为天会四年。而在再往北方的契丹政权辽国,这一年则是应历十年,应历就是辽穆宗耶律璟的年号

到了明朝以后,这种改元确定年号的问题显得更加成熟规范起来,基本上一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例如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不过中间也会出现一些意外。例如,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惠宗朱允炆的年号是建文(1399年-1402年),靖难之役后被朱棣给废除,改建文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恢复。再就是前面提到的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正统(1436年-1449年)是明英宗的年号,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之变被俘,其异母弟朱祁钰被拥立登基,是为明代宗,改元景泰(1450年——1457年)。后明英宗朱祁镇回朝,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 废朱祁钰为郕王,明英宗得以二次登基,改元天顺(1457年—1464年)。

年号的字数及用字讲究

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号,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康熙年号。

但这里也有例外,会出现三个字或者四个字的时候,三个字的如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502年-549年),他先后使用了七个年号,分别是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这些年号的使用跟他推崇佛教不无关系。至于四个字的,北宋年间比如多,例如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忽然驾崩,其弟宋太宗赵光义一即位,即改元太平兴国(976年-984年),意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此后还有宋真宗的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宋徽宗赵佶的建中靖国(1101年)。

四个字以上的年号比较奇葩。例如,西夏景宗李元昊所使用的第五个年号有六个字,称为“天授礼法延祚”,前后使用了11年(1038年-1048年),再后来,西夏惠宗李秉常的第二个年号也是六个字,称为“天赐礼盛国庆”,前后使用了6年(1069年-1074年),这两个年号也应该是历史上年号字数最长的了。

在用字上,年号一般多为美化统治服务,同时有祝福之意,因此都是选用一些美好的字眼。对此,君臣们总是挖空心思地寻好词儿。如至和、天兴、永乐、咸丰等。

泰昌帝之后谁当的皇帝(泰昌皇帝真的没有年号吗)(7)

历史上记载历代帝王年号重复的不少。有些年号,如“太平”“建平”就有8个帝王用,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建兴”,共有11位帝王曾经使用过。最奇怪的莫过于同一朝代重复使用同一年号了。如唐高宗李治有“上元”年号,而唐肃宗李亨也曾以“上元”纪年。历史记载唐代李恽纵情享乐,最后于“上元元年”自杀。到底是哪个“上元元年”?第一个“上元”是公元674 年时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另一个是公元760 年时唐肃宗李亨的年号。而李恽其实是唐高宗李治异母兄弟,所以他是死于唐高宗时期的上元元年。在元朝则有明宗、宁宗、顺帝三代帝王共用“至顺”年号。

年号背后的政治

年号与当时的政治情况密切联系,往往反映出当时的时局和皇帝治理国家的意向和心理动态,因此也趋于稳定,而不再是轻易进行改元。另外,改元一般要发诏书正式布告天下,是一件很严肃的政治活动,所以年号的频繁变化与否与时局有着直接关系。

辛亥革命以后, 年号纪年法被废止, 改用公历纪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