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古至今,中国人想要表达美好情感都是通过笔墨信札来传达的。最近上海的疫情让很多人短时间无法与家人见面,有一位父亲,给身为一线工作者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女儿的爱。收信人宫历,是黄浦区外滩街道宁波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她泪如雨下,感受到了父亲字里行间有着温情的牵挂,但是更多的是他们父女相互传递打赢这场抗疫战的决心。

得知宫历书记一直在抗疫一线忙碌,不便与我们过多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她联系了她的父亲——宫世明,了解这封家书背后的故事。

琼守沪护士抗疫感言简短 从普陀到黄浦一封信(1)

图为:宫历的父母

现年82岁的宫世明,曾是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上个世纪60年代,宫世明从外乡来到上海求学,接着成家立业,一呆就是一辈子。说起这次上海疫情,说起小女儿宫历,宫世明十分激动,“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历历作为基层工作人员一直奋战一线,很多困难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但是她都是给我们报喜不报忧。作为上海市民,我要表达的是对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们对敬意,作为一名父亲,我更要为女儿的付出表示自豪,为她加油鼓劲。”

宫老坦言,这次疫情让所有人感到了危机,同时也感受到了很多社区干部的不容易,“我和老伴独居在普陀区,小区里的居委干部每天非常辛苦的工作,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面对庞大的个性化需求,巨大的管理压力、生活压力扑面而来,社区干部们在很多时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还要受到一些质疑。“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想历历也在经历这些,就有了这封家书的起源。”

琼守沪护士抗疫感言简短 从普陀到黄浦一封信(2)

图为:宫老写给宫历的信

写信,是宫世明一直以来的习惯,他表示,写信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而读信的人更能往脑子里想,往心里记。宫历之前得过胆结石,这也是他非常担心的,因为要穿防护服,不能多喝水和上厕所。“工作固然重要,但是身体也同样重要,因为她的背后还有十几位一起奋战的同事,和千百户居民的安危。”宫老不仅给宫历写了信,还给两位外孙写信,让他们在疫情期间多思考、多感悟、多学习。

说起宫历的从业经历,宫老还笑言,是他的“功劳”:“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黄浦区招募社区工作者,历历的性格非常适合和人打交道,我就给她报了名。”十几年的社区工作,鸡毛蒜皮的事情一大堆,但是宫历也用实际行动事在证明,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琼守沪护士抗疫感言简短 从普陀到黄浦一封信(3)

图为:奋战在社区一线的宫历

记者手记:见字如见面,纸短情意长。

危难时刻用最朴实的方式和言辞,诉说着一份牵挂、一份祝福、一声加油、一句叮嘱,感受浓浓的爱和对春天的期盼……

电话采访结束后,宫老让我向宫历代为传达一句话:“女儿,我们一切安好!勿念。”仅仅十个字,是这个家庭众志成城抗疫的决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