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港田路和新华街交叉口的苏州中学园区校内1500平方米的“西马(湿地)博物馆”,是全国博物馆名录中唯一在中学校园内的一家博物馆,因为校址所在地原来属于斜塘镇西马村,博物馆因此得名。全馆分三个楼层。第一层湿地生态馆,展示这一区域的主要动植物;第二层湿地生活馆,展示西马村当地人过去生活和劳作的场景;第三层湿地文明馆,展出中国史前文明的玉器,包括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三大系列。

苏州博物馆西馆周边游 苏州西马博物馆(1)

西马博物馆浓缩六千年华夏农耕文化

苏州中学园区校起建于2003年,启用于2005年,2010年10月28日全部建成对外开放。在这所学校校园西南角处有一片20多亩的湿地生态园,因为正好位于原西马行政村小马浜自然村的水稻田和沼泽地上 ,所以被专家称为“苏州西马”、“西马斜塘”,为的是纪念因为城市化而不复存在的地名“西马村”和“斜塘镇”,以及水云乡斜塘镇和水乡泽国西马村的历史风貌。“西马斜塘”由七个微型小岛组成,其中仅有两个岛向人开放,其余五岛“闲人莫入”,权归鸟类,说不清的鸟类们、鱼类们和昆虫们常年栖息于此,说不清的水生植物陪伴着它们,白鹭每年也不会忘记回家探亲。“西马斜塘”这种体现物种多元共生的湿地生态环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的肾了,简直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地球。

苏州博物馆西馆周边游 苏州西马博物馆(2)

西马博物馆展示动迁前西马农家生活器具

“西马博物馆”二楼的“湿地生活馆”展示的是西马当地农家过去生活和劳作的场景。

首先映入眼帘的当地湿地农家的居所。在农家做饭的场所有灶头,灶头上有一个巨大的铁锅(镬子),因为与如今的三口之家不同,几十年前,农村里有很多几代人同住的大家庭,所以需要的饭菜量比较大。灶头前下方是一块挡板,可以有效地防止做饭时产生的木柴灰沾到衣服上。灶头后面的这个风箱是烧柴火的地方。农民们日常吃饭的地方,一张八仙桌,四条板凳和一个碗橱是农家餐房标配。他们的饭碗一般都是大口瓷碗,因为他们要干很多体力活,饭量也就特别大,不像现在的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小,生怕吃多了会发胖。墙上挂着的是蓑衣和斗笠,是农民下雨外出时穿的,相当于现在的雨衣。墙角边是扫帚、鱼篓、木桶和水缸,是农民捕鱼和打扫卫生的工具。生活馆里的一台电视机,很是引人注目,为什么几十年前农民的生活中会有电视机呢?其实,这台电视机是学校特意放置的。电视里面播放着西马村珍贵的历史录像。在2005年以前,苏中园区校校园就是这个淳朴而又美丽的西马村,这段录像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湿地生活。作为曾经生活其中的土著,能重新感受旧时生活场景,倍感亲切。

苏州博物馆西馆周边游 苏州西马博物馆(3)

西马湿地博物馆受到新华社关注

生活馆里还显示了湿地人民劳作的场景。龙骨水车,用于引水,可将低处水源引向高处,供灌溉使用。扬谷机,农民收割水稻后用它挑选优质稻谷,饱满的颗粒从下端顺着木板滑出,瘪的则从空口飞出,大大简化了挑选的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网船,捕到的鱼放在中间,河水从小口流入,这样鱼就不会死亡;两侧是坐人置物的地方,鱼篓也放在该处;再往两边,打开案板里面可放炊具,干物,供他们外出捕鱼时使用,如此多的功能,可见渔船虽然简单却相当实用。

苏州博物馆西馆周边游 苏州西马博物馆(4)

苏州博物馆西馆周边游 苏州西马博物馆(5)

西马博物馆展示史前文物

苏州中学园区校园里拥有20多亩湿地生态园这样一个小小的大自然和“西马(湿地)博物馆”,加上此前该校副校长蔡明主持编写的《湿地》教材与《湿地文化》杂志,以及依此开设的湿地课程与相关教学研究活动,湿地资源、湿地课程、湿地文化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特有品牌与学校形象,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师生们了解生物、理解生态的活教材,已经成为师生们懂得呵护环境、懂得善待地球的大课堂。园区校“‘湿地文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还因此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苏州中学园区校致力于让学生更加懂得“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的道理,为实现 “不让湿地成为失地,要让人性成为仁性”的目标而开展的“湿地启蒙运动”、“湿地建设运动”已经取得卓著成效。

苏州博物馆西馆周边游 苏州西马博物馆(6)

动迁前西马村农家生活场景

不仅如此,苏州中学园区校还以“西马”之名设立了“西马书院”,开设了“西马讲堂”,开展了“西马·谈笑风生”活动……这些都是苏州中学在教书育人之外,为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园区留住水乡泽国原生态面貌,留住园区古老历史根脉,留住斜塘水云乡乡愁所作出的珍贵弥补和贡献。(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