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丞相”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他是辅佐皇帝,是百官之首。历朝历代都有“丞相”这个职位,只是不同的朝代对“丞相”一职的名称有所变化。久而久之以后,就把“丞相”包括在内的国家政务机构的人员,统称为“宰相”。所以“宰相”并不是官职,而是对掌管权力机构成员的“俗称”。

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1)

“宰相”一词的由来

“宰相”一词最早来源于商周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都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并且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这一称谓正式出现是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显学》。当时对这一称谓的用法也有不同,有时候是权力机构成员的俗称,有时候也是“丞相”的代名词。

在《韩非子·显学》中有记载:“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圣明的君主,“宰相”一定是从基层的官吏中选拔上来的。所以“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2)

不同时期的“丞相”和“宰相”

“丞相”和“宰相”,不同时期对应的称谓也不相同,在春秋战国时期,“丞相”最开始是叫“相”或者“相邦”,后面才改称为“丞相”。

秦朝的时候,最著名的就是吕不韦,担任“相国”,在他身边还有“左丞相”和“右丞相”。“相国”在秦朝初期就是指的“宰相”。等到始皇帝理政后,废除了“相国”一职。于是,“丞相”成为百官之首,后来又一度改称为“大司徒”。

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3)

汉朝的时候,早期因为沿用秦制,“宰相”就是指“丞相”,后来才叫“大司徒”。等到了汉朝中期,因为担心相权的权力过大,于是设立了“尚书令”一职来制衡相权,结果没想到“尚书令”的职权也越来越大,取代了“丞相”一职,于是这就成为了汉朝的“宰相”。

隋唐时期,确定了之后朝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唐朝的宰相就是指三省中的“中书省”,并且不再设立“丞相”一职。

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4)

宋朝也因为继承唐朝的制度,“宰相”也是指的三省中的“中书省”,其中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官职。元朝因为是异族入侵,借鉴的秦朝制度,只设立“左丞相”和“右丞相”的职位,元朝的宰相也是指左右两位“丞相”。

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5)

等到明朝,一开始还是设立“丞相”一职,结果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就把“丞相”废除了。之后建立了内阁制度,明朝的“宰相”也出现了,既可以是内阁首辅,也可以是整个内阁。

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6)

区别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前者官方给予的正式称谓,后者是非正式的一种俗称。前者适用范围小,后者的适用范围更广。“丞相”作为官职,汉朝中后期就不常用,到了元朝恢复使用,明朝完全废除,而“宰相”一直有流传。所以,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并不是指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