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1)

温如华

从前京剧戏班里主演的合作,尤其是头、二牌之间的微妙关系,简直是与恋爱中的男女相处之道,颇为近似。

又因为演员这一行,是作为“表演艺术”为观众服务的,所以主演们除了彼此之间要相处融冾,互为敬慕之外,其最终目的,仍是要努力达到观众的视听习惯与审美情趣之最髙需求,因此如下几点,则是尽量尊从的:

一、主演们的嗓音与唱法,应该共同保持着运用自如,灵活舒畅之状态。二人之音量、音色对比,更需互相融合。乐队不能就合其中某位嗓音条件,频繁更换胡琴调门,干扰分散观众们对于表演及演唱细节方面的注意力。

简言之,调门合适的人,一起合作。

二、主演之间之艺术格调,也须尽量保持一致,彰显整体完美。

虽然同为老生行当,亦分为纯朴型、清寒型、雍容型丶老辣型。旦行亦是如此。同时主演之间仍要彼此兼顾到他人错落有致之章法布局,并主动配合帮衬,给予锦上添花。在艺术处理上,还要尽量避免硬山搁檩之艺术表现。

简言之,台风与追求近似的人,一起合作。

三,主演之间的年龄、身材,同样要尽量接近,站在一起,使得舞台画面熠熠生辉。避免产生“羊群里出骆驼”之现象。使得观众之思维,游离在舞台之外。

简言之,身高体态相配的人,一起合作。

主演们演出的效果展现,当如1960年,在银幕之中看到的理想军人情侣王心刚、王晓棠之镜头画面,要使得观众们的头脑里,不断地激发产生出正面的,鼓舞人心的化学反映一般。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2)

再通过当年(1958年)中国京剧院一团,李、袁、叶、杜在舞台上的精采展现,说明了每当耀眼火花在舞台闪亮之时,便是由几位主演共同的经营努力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四位主要演员,既要兼顾到他们相同的共性,而又要保持着每人独特的个性。

下面谈谈四人的共性:

一、他们的身高,都不过170公分。四人都属于中等体型。

二、他们又都是文武兼备。

绝不带有一丝丝“长胳膊撂腿”之嫌,或是“刀枪不入”之老斗身姿的。

三、他们都具备着高昂嘹亮的嗓音,以及各自拥有一套的,与众不同,並带有自身魅力之咬字、运腔独特个人唱法的。

四、他们在表演上,也都是充满了激情,並略带夸张之改良风格的。

所以四位彼此之间,能够作到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在覌众看来,呈现出“一棵菜”式的抱团风格,则又好似必然形成的。

试看

李、袁丶叶、杜之《蝴蝶盃》

李、袁、杜之《野猪林》,

李、袁之《响马传》,

袁、叶之《九江口》,

李、叶之《状元谱》,

叶、杜之《桃花扇》,

杜、袁之《别姬》

……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3)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4)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5)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6)

这些剧目在当年的演出效果,绝对是让观众们看后为之一振、深入人心的。

说到《别姬》,不能不提到由“武生霸王”变为“花脸霸王”的另一个故事。此故事说明了由于“虞姬”扮演者对于“情人项羽”扮演者的选择变换,而决定了,“京剧行当”表现的剧中人物,也可以“因人而异”而“变换”的。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7)

梅兰芳、杨小楼《霸王别姬》

杨小楼与梅兰芳先生在一百年前(1921年),成立了一个以他们二人为主的“崇林社”的戏班。

这个戏班名称的由来,是根据杨、梅二姓都是以“木”字为边旁,组班老板便以“双木成林”之意,加以推崇,故剧社取名叫作“崇林社”。

此社建立初期,便排出了《霸王别姬》一剧。

梅先生则以朱颜玉貌、天仙化人而享名天下,杨先生更以工架稳练、气势恢宏而独霸菊坛,因此每逢众多“合作大戏”荟萃之时,后台总管,均拿此剧作为“硬通货”加以蹲底,而成为民国时期,京城庆典、赈灾活动之标致常态。

就连溥仪大婚吉庆之日,还在故宫上演了这出“妻死夫亡”的不吉内容之剧。可见杨、梅这出《别姬》在当年受到何种欢迎程度?

喜庆之日,却大演悲剧,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简直是闻所未闻!同时预兆溥仪、婉容此后分崩离析、穷途未路之实,此乃题外后话。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8)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9)

1926年12月10日 梅兰芳、金少山《霸王别姬》

几年之后,梅先生个人应邀赴上海演出,当剧场与观众提出请梅先生演出《别姬》之时,因杨小楼先生未曾同到,剧场一方建议改由北派武生杨瑞亭先生扮演霸王,梅先生稍加思索,加以否决。

之后梅先生通过观看金少山先生《连环套》与《穆柯寨》的表演,确定了由金少山先生扮演霸王项羽,于是开创了金霸王时代。

之后项羽一角,则变为了由“武生、花脸”两门抱了。

从此在京剧史上,也开创了由金少山、裘盛戎先生的花脸挑班时代了。

1950年梅兰芳先生与唐韵笙先生在天津合演《法门寺》之后,梅先生对唐老将大加赞赏,提出合演《别姬》之愿望,韵笙先生却以合演之后对刘连荣先生“不够恭敬”为由,加以推辞,使得梅先生的愿望终未实现。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10)

1950年9月28日《进步日报》广告

所以大牌主角之间的合作,正如前文谈到,如同“男女自由恋爱”一般,每位主演独具慧眼,因此万种情怀,各行其道。主演之间是否能够合作?真是外人所不能干预左右的。

……

再如马连良、程砚秋二位前辈,虽然也一起合作过《宝莲灯》等生、旦“对儿戏”,但是通过舞台交流之后,二位发现,表演风格,互不适应,彼此不能相融,此后终生,不再相聚同一舞台。

……

1961年梅兰芳先生逝世之后,周恩来总理愈发感到抢救京剧文化遗产的及时性与必要性。第二年便与陈毅副总理同赴杭州,礼聘盖叫天老先生到北京拍摄彩色艺术片《武松》。

为了保证艺术质量,角色按照老、中、青与演员知名度,由文化部主管部门,经过研究,并征得盖老与赵燕侠先生双方全完同意之后,作出如下安排,并通过新闻媒体告知社会。

记忆中,我本人则是在当年《北京晚报》第4版,看到的照片及刊发宣传文字消息的:

盖叫天饰武松,

赵燕侠饰潘金莲,

张云溪饰西门庆,

钱浩樑饰蒋门神。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11)

从开始排戏到音棚录音,盖老与燕侠先生两位艺术家的表演风格,不能达到统一认知,因此无法继续合作。崔巍导演以承办负责人的身份,为了保护两位艺术家的声誉,自已背上了这口“黑锅”,对外谎称因自己的艺术处理问题,不能达到艺术家满意,遂将此片拍摄权,移交上海天马制片厂拍摄,其主要原因,仍是为更换演员,另起炉灶。

在当时与赵燕侠先生同为享名的女演员,却正在加紧步伐,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三地鼓足干劲,争分夺秒。

童芷苓先生在上海拍摄了影片《尤三姐》,保留了美好时光。

言慧珠先生在长春拍摄了《墙头马上》,同样保留了美好时光。

杜近芳先生在北京拍摄了《野猪林》,近芳先生要比童、言二位大约年小十岁,更是保留了美好时光。

而燕侠先生却失去了这次宝贵的机会,这一等就是13年,待燕侠先生1976年,在北影拍摄《红娘》之时,已年近50岁,再也不是玉貌朱颜、莺声燕语的时期了。当今流传之录相,更是赵先生晚年之影像作品,不能代表她艺术最为美好时代。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12)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13)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14)

记得在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之时,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团合排《西廂记》,原定角色是:

张君秋饰崔莺莺

赵燕侠饰红娘

叶盛兰饰张珙

但是红娘一角,却被燕侠先生推辞,改为杜近芳先生扮演。

近年赵燕侠先生在电视节目上回忆说道:在不断追求进步和1964年大演现代戏之后,自己的觉悟有了提高。接着又说:第一次为别人挂二牌,是在演出老版《杜鹃山》中扮演贺湘,戏份在裘盛戎先生之后,在此之前,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发生的。从此赵先生便加快革命脚步,追赶在时代前沿,溶入了革命集体,並在《闯王旗》剧中扮演了高夫人,又一次挂了二牌。

据说盖老更是一位有名的倔强脾气,都知1931年杜月笙祠堂落成,余叔岩先生未去参加,后来得知盖老也同样拒绝了杜月笙之邀请,所以盖老与燕侠先生共同合作,其结果,也应是意料之中的。

温如华京剧全集(漫谈京剧主演之间微妙合作)(15)

通过盖老在北影拍摄《武松》化为泡影一事说明,不但是燕侠先生失掉一次艺术记录机会,同样使得两位武生演员张云溪与钱浩樑先生的“传统戏影像”也未能得以保留。这种结果的产生,使得今天的戏迷们,对张、钱二位的“传统戏”表演,同样是感到极度陌生的。其实像云溪老师的“短打、箭衣”与钱浩樑老师的“长靠”与“勾脸戏”,在当年都是各具其妙的!

另外作为“三代武生合作”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二代云溪先生为海派演员张德俊先生之子,三代浩樑先生为海派演员钱麟童先生之子)。

浩樑老师虽未能与盖老合作,深感遗憾。但似乎对他当年的艺途发展,並未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因为在全国的长靠武生之中,从有功夫、有个头儿、有嗓子、还能翻这四样都能占全,而进行总体衡量,浩樑先生也算是当年出类拔萃的一位人材了。

两年之后的1964年,他随着《红灯记》里的红色光芒,大放异彩,走上了巅峰,不久之后又跌入了低谷。

………

2021年秋

温如华老师授权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