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之中有一经典片段—舌战群儒,孔明到东吴去牵连吴蜀联盟以对抗曹操,然而当时东吴众臣都畏惧曹操兵锋锐利。

同时对于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孔明不屑一顾,于是在朝堂之上对孔明连连诘问。

孔明到的第一天没能与孙仲谋等人见面,孙仲谋收到了曹操的来信,从前面来看这是荀攸的计策,目的是让孙仲谋惊疑来降。

这策略也成功了一半,张昭等人真的吓住了,献策投降,群臣附议。

然而他们心里的小算盘孙仲谋鲁肃一清二楚,后经鲁肃指明,也是鲁肃与孙仲谋推心置腹的一个过程。

孙仲谋绝对不想降,但不要忘了,刘琮最开始也不想降,但连自己妈都不支持,只得投降。

孔明激怒孙权另有良策(孔明舌战群儒让刘备势力降了格)(1)

然后鲁肃交代一下任务:虚实没打探到,不过貌似也不需要了,曹操目的已经清楚了,具体的我把孔明找来了,你问他吧。

于是孙仲谋决定明天见一下孔明,在之前先让他见一下江东才俊。

江东那群谋士并不像你说的那样不是真降,他们是这的要降,鲁肃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正如鲁肃去江夏探听虚实一样,孔明估计也想去看看孙仲谋方面的虚实.

第二天先见到了张昭等人,张昭也猜到了孔明的目的是来为已是丧家之犬的刘玄德争取联合的,并且要说服孙仲谋与曹操开战。

这样他们的目的就达不到了,于是要把孔明赶走,用文人的方式。

孔明激怒孙权另有良策(孔明舌战群儒让刘备势力降了格)(2)

孔明原本是来见孙仲谋的,但孙仲谋还没见到,张昭先开始了一番言论。

所以“舌战群儒”本身就不在孔明计划内,是张昭等群儒向孔明发难,意在阻止孙刘联合与曹操开战。

已达到荆州蔡、蒯卖掉刘琮保全自家一样的目的,孔明一一应对的一场舌战。

当然不是江东那群家伙耍猴,他们倒是想耍猴,但结果呢?

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愧;陆绩语塞;

严畯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

最后一句总结,“尽皆失色”;到底谁是猴啊?

孔明激怒孙权另有良策(孔明舌战群儒让刘备势力降了格)(3)

最终和江东才俊切磋一番的孔明玩到终极一关,见到东吴大帝,与之联盟基本达成了。

这就是有名的舌战群儒,这个典故充分展现了孔明的不凡口才和应变能力。

孔明面对众人的非难,谈笑风生,侃侃而谈,将众人的质问一一驳回。

不仅辨的众人哑口无言,同时也成功地劝通了东吴之主孙仲谋,与刘玄德同仇敌忾,携手对抗即将来讨的曹操大军。

历史上确实是有孔明在东吴有这样一段类似的经历,不过真实历史之中发生在东吴的论战,与演义的情节有些出入。

孔明并没有舌战群儒,在他面前的就有一人,便是东吴主权人孙仲谋。

孔明激怒孙权另有良策(孔明舌战群儒让刘备势力降了格)(4)

个人见解

的确,这一次刘玄德有了孔明这个主心骨,不再像以前一样直接就去投奔了,再加上此前孔明帮助他争取到了刘琦与江夏的部队。

此次还没到前几次一样几乎完蛋的地步,谈判资本还是有一些的。

但若你所说刘玄德方失去战略主动权完全不存在,因为从来就没有,结盟的主动权。

同时也绝对达不到和孙仲谋持平的地步,相对来将仍是劣势,随时有可能被孙仲谋掌控。

这事的正常演绎,本不应该是孔明上赶着去,而是鲁肃或周瑜来夏口和刘玄德苦苦请求皇叔别跑路,陪我组团打怪抗击曹贼吧,然后刘玄德借机大敲竹杠。

如果刘玄德再矜持三分,孙仲谋说不定还会许下更大好处,那么至少荆州绝对不是借而必须是奉送了。

可是孔明还傻乎乎真去了东吴,还急吼吼地和一堆闲人咬文嚼字,一心拉人助拳,底牌全面摊开。

好,到最后,孔明的任务就完成的差不多了,争取到了孙刘联盟,而不是刘玄德单方面去做客将,也为刘玄德争取了最大的主动权。

但不得不说,赤壁之战的主角仍是孙仲谋等江东势力,而非刘玄德。

所以,这下变成刘玄德求救、孙仲谋应邀出兵。

于是刘玄德方失去了孙刘合作的战略主动权,战后分赃抢地盘时被吴方狠狠地占了上风,低三下四才得了三分之一个荆州襄阳地区勉强安身,还被说成向东吴暂借的。

被东吴整天逼债逼成哈士奇,刘玄德还被迫牺牲色相去当上门女婿。

所以说刘玄德是大智慧,鲁肃是明白人,只有孔明是村坊式的自作聪明。

孔明激怒孙权另有良策(孔明舌战群儒让刘备势力降了格)(5)

“舌战群儒”的结果

孔明“舌战群儒”的结果,把刘玄德摁死在三国鼎立的格局里。

孔明因为隆中对,自己堵了自己的脑子,非要说天下三分态势,所以一头撞进东吴设计的合作圈套里。

总之,非要上赶着去玩一场面上风光的舌战群儒,孔明自己亢奋的不得了,好像玩得多大似的,实际半分好处没有。

由此刘玄德势力终归是被降了格,从而彻底绑到孙仲谋武装保卫大江东的战车上了。

本期的历史知识就讲到这了,如果你有不同的看点,欢迎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下一期再见。

本文由作者历史风声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