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吃寿司,不就是一个小饭团上面加一片生鱼肉,或是用紫菜卷成的饭团,里面加点蔬果而已,一个也只够一口,吃得一点都不过瘾,要想吃饱更不是一件易事,大吃的人要想吃饱这一顿,得花多少钱,所以像我这种吃得多又穷逼的人一般是很少吃寿司的,但我不否认的是,寿司的样子真精致,颜色鲜艳好看…

吃了那么多寿司会胖吗(吃了那么多寿司)(1)

不熟悉寿司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认为寿司自古以来是日本人的食物,日料都申遗成功了,好不!寿司这种高级日料还不是大和民族专属的?然并不是,寿司还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目前主流的说法是寿司起源于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沿海地区,最后经由中国传入日本, 不过这种寿司和现在的Sushi还真有很大的不同。

吃了那么多寿司会胖吗(吃了那么多寿司)(2)

大家都知道东南亚地区鱼多,所以我严重地怀疑,最初东南亚的人民就是鱼太多吃不完,才偶然地发明了这种今天叫做寿司的食物。他们把新鲜的鱼的内脏取出来后,放入煮熟的米饭,发酵后有酸酸味道的美食,这种鱼饭就是寿司的原型。后来这种东西传到中国沿海地区,再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大概到了日本江户时代才形成了现在的寿司,所以说现在的寿司在日本只有两百多年历史。

吃了那么多寿司会胖吗(吃了那么多寿司)(3)

至于为什么说寿司是从日本传入中国?都是 “鮨”和“鮓”这两个字暴露了寿司的行踪。在日本,寿司的正确写法是“鮨”或“鮓”,“鮓”这一写法则更为古老点,不过这两字的发音都是“Sushi”,在日本的一些寿司店和居酒屋门上挂着的布帘上面还写着繁体 “鮨”字。

证明寿司是经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前,还是先解释一下“鮨”和“鮓”的意思。鱼字旁加上旨(好吃的),鱼字旁加上酢(酸的),大概就是通过发酵,鱼和大米巧妙结合形成的美味食物。

吃了那么多寿司会胖吗(吃了那么多寿司)(4)

鮨和鮓原本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的汉字,东汉时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就有记载:“鮓,葅也,以盐米酿之如葅熟而食之也”,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卷第八中有一节非常详细地介绍“作鱼鮓”,有兴趣者可去查阅。而日本最早出现的鮓的文献则是在718年颁布的法令《养老令》中出现,同时代出土的汉字木简中就有“鮓”,所以至少在奈良时代,或更早之前,日本就有了“鮓”这种食物。

只是后来在中国,鮨和鮓这两个字基本上在明朝时就已经不用了。

吃了那么多寿司会胖吗(吃了那么多寿司)(5)

最初,日本寿司的原型是“驯鰭”或写作“驯鮓”,中间经历了一个 “生驯”的时期,再由“生驯”过渡到“早驯”,到日本江户时代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寿司。

“驯”在日语中意思是经发酵以后成熟,“驯鮓”是指经过发酵成熟的鱼。早出现的“生驯”指将与盐搅拌过的米饭放入鱼肚中,经过4、5天或半个月的发酵后,与米饭同吃的食物。

吃了那么多寿司会胖吗(吃了那么多寿司)(6)

到18世纪左右,城市经济发展,日本人觉得发酵来发酵去的步骤复杂又繁琐,而且这种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发酵“鮓”太low了,与城市的发展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跟不上城市人的逼格。

于是他们经过各种折腾之后,他们用醋代替了原来的发酵步骤。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了“鮓”的又一个新的形态,这就是“早驯”或者叫“早寿司”,“早寿司”与原本的鮓或鰭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它不再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早驯”是比较接近现代寿司的原型。

吃了那么多寿司会胖吗(吃了那么多寿司)(7)

早寿司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寿司,是头尾相连的一条完整的鱼,保存了整个的一条鱼的姿态,还有一种是将鱼去骨去头去尾切成厚片状。不过这样子的寿司虽然好看,但是吃的时候很麻烦,后来又是各种改良革新的,大概到了19世纪,就变为了现在的握寿司。

以上,就是寿司的起源、发展和成型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