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晋文公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五霸之一,除了他的个人贤明,在教民用民上也是非常得法。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即位,此时他已经拥有了众多诸如狐偃、先轸等才能出众的亲信力量,趁此形势,晋文公发奋图强,朝夕不倦,采取了精兵强民的政策,迅速使晋国的军力强大起来,接下来,就是用训练出的百姓来与诸侯争霸了。
前面说过文公贤明,想要对外作战,自然先听取大臣的意见,这时狐偃进谏说:“百姓虽然经过训练,身体强健,但还不懂得义,不能各居其位,所以不能出战。”可是如何让百姓懂得义呢,晋文公深思而不得法,就在此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
昭叔是当时周襄王的弟弟,这个周襄王有个小娇妻叫做翟叔隗,翟叔隗年轻貌美渐渐就倾心于更加年轻的昭叔,俩人密谋造反,后来东窗事发,周襄王就把这个小王后给废黜了,这下可不得了,自然就得罪了翟叔隗的娘家翟国,翟国发兵,周襄王被迫出逃。
当时名义上周朝还是各个诸侯国的宗主国,晋文公从这里看到了机会,主动出兵迎回了周襄王,让天下百姓看到“看,虽然王室式微,但我依然要尊敬他,我是讲道义的。”从这里晋文公的“义”就传出去了。
接下来,晋文公顺势改政利民,是百姓更加安居乐业,这时他又觉得可以用兵了,狐偃却依然阻拦说:“义虽然懂了,但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信。”晋文公应允,于是只带了三天的口粮去围攻原国了,三天下来,原国守而不出,晋文公下令撤退,这时来探子说,原国已经准备投降,然而晋文公说:“当初只带三天口粮,就是要只打三天,现在已经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话,如果不退那就是失信,即使得到原国又如何?”
由于这件事,晋国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做生意不求暴利,不贪不骗。
做完这些之后,晋文公又问狐偃“这回可以了吧?”
狐偃说:“我们还要让百姓知礼,让他们养成谦让风范。”
于是,晋文公又让百姓在知礼方面下苦功。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按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他又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官职行什么礼,而且百姓们还学会了根据礼来判断是非对错。这时,狐偃才说“你的民可以用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魏、攻卫、取齐地,败楚于城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道德经·圣人之治》中说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晋文公的所为正是这一“治民”思想的体现,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基础便是国民,只有国民的道德素养提高了,国家才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之路,使国家在国际上得到尊重,而国民的素养自然与国家教育密不可分,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一个良好的政府,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的思想,良好的思想教育必然会使人民团结一致,逐渐强大,国内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这一切。
反观,当一个国家言而无信,肆意妄为,总是以“强权”来威胁其他国家,人民失心,最终也只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