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肺”是人们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形象比喻。因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会使患者的肺部形成瘢痕、失去弹性,使其变得像皮革一样,最后形成蜂窝状的孔洞,故名“蜂窝肺”。
这种病人的肺部容积会逐步缩小,形成永久性肺纤维化疤痕,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性的持续衰退。对“ 蜂窝肺”患者来说,能享受正常的呼吸都是一种奢望。由于该病的患病率较低,社会对其的知晓度并不高。日前,笔者就如何更好地保障“蜂窝肺”患者的基本医疗问题,特别采访了呼吸领域的几位专家。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肺部的进行性纤维化损害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是最为常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该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及以上, 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在全球范围的患病率为14-43 例/每100,000 人。据此估算, 我国现有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60 万人左右。
特发性肺纤维化以隐匿性、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和刺激性干咳为典型表现, 常伴有杵状指、皮肤发青等症状,多发于中老年男性。这种疾病会使患者肺部形成瘢痕,失去弹性,变得像皮革一样坚韧。最后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因此被形象地称为“ 蜂窝肺”。
不能爬楼梯,一爬就气喘;不能做体力活,呼吸急促,常常咳嗽……这些都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生活常态。很多看似简单的行走、上楼等日常活动,在他们那里都变得异常辛苦。甚至连再自然不过的呼吸,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我国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仍处在大众认知度低,诊疗不规范且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阶段。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等到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死亡率比大多数癌症患者还要高。有统计数据表明,近一半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确诊后的2-3 年内死亡, 5 年生存率低于30%。因此, 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也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由于该病发病初期症状隐匿,知晓率低, 患者从症状出现到被确诊,通常被延误1-2 年。在首次诊断的时候,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会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一旦最后确诊,大多患者的病情已恶化到了肺功能不可逆的地步,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荣昌教授特别提醒,由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缺乏特征性,早期甚至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发展至明显的呼吸困难,通常疾病已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家中有老人出现:呼吸困难、干咳、气短、体重突然减轻、嘴唇发紫以及杵状指等症状时,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谈起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诸多难题。但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目前人们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上都有了一些新突破,特别是随着创新的抗纤维化类靶向药物的问世,使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步,抗纤维化类药物已成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组长代华平教授表示,临床数据已经证明,这种抗纤维化类的靶向治疗,可以对肺纤维化病理机制中起潜在影响的生长因子受体发挥作用,若患者能够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化的抗纤维化治疗,就可有效延缓患者的疾病进程,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抗纤维化类药物的不断出现,为我国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但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抗纤维化类药物还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患者及其家庭还面临着较大的经济负担。希望国家医保部门在药品目录调整中,在医保基金可承受的基础上,通过与药企的谈判,把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抗纤维化类靶向药物纳入到目录之中,更好地保障‘蜂窝肺’患者的基本医疗, 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让患者早日获益。”
作者丨林 格
编辑丨邓小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