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水下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我国为了将其打捞上来,不惜耗资3个亿,前后足足花费了20年。那么,南海一号上究竟有什么?专家又是如何将其打捞上来的呢?
南海一号如何打捞
1987,广州救捞局意外发现了深埋在23米之下的古代沉船—南海一号。而彼时,我国才刚成立了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根本不具备水下考古技术所要求的潜水人员和物探设备。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一方面政府只能把人送出国学习技术。其次,就是设立各种相关培训班,开启了漫长的学习探索道路。
此后,水下考古队多次下水调查。为了将沉船完整打捞,于2007年采用了整体打捞方案。也就是将5500吨重的沉船、文物与其周围的海水、泥沙,按照原状吊浮起运打包装在一个“大箱子”里,再整体吊出水面。然后再采用古代“滚木”移重的方式,迁移到花费了1.6亿专门建造的水晶宫中进行发掘。
从1987到2007,历经20年,在经过充分技术论证与准备后,南海一号终于成功出海,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得以重见天日。那么,我国如此大费周章打捞上的历史沉船,里面究竟有什么呢。
南海一号里有什么实际上,南海一号原本是一艘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木质古船,里面装满了南宋时期的工艺品。
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工作会上发布了南海一号的考古成果。其中,共出土了18万余件瓷器、几万枚铜钱以及金银、漆器、朱砂和丝绸等等,总价值可达3000亿,与打捞花费的3亿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
此外,船中还不乏有福建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等绝无仅有的珍品,大多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这些实物资料反映了,我国宋朝的生产技艺与文化艺术。宋朝作为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具有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从考古学意义上讲,真正的发掘恰恰是在出水的瞬间才真正开始。我们甚至可以从中,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好奇,作为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的打造肯定代表着当时造船工艺的巅峰。那它为何还会沉没呢?
南海一号为何会沉没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介绍,为防止倾覆,普通货船一般采用“上轻下重的不倒翁”堆货方式。
而南海一号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上重下轻”的形式。将铁器放在上方,这样操作虽然可以减少摇摆周期与幅度,最大程度保护瓷器的完整度。但同时也加大了翻船的风险,如若碰到恶劣天气,风浪来袭,船只就极易沉没。
不过沉船虽然遗憾,但冥冥之中也给后世带来了无法衡量的考古价值,成功填补和复原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