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话,让老师深恶痛绝,你猜得到是哪句吗?

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老师的哪一句话对你有触动有启发(让老师深恶痛绝)(1)

这句话在教育界引发的争议由来已久,有的老师引之为座右铭,有的老师却对此深恶痛绝。

站在肯定的角度,赞同这句话的人,分为两种:

一种认为这句话是对老师的期许,相信其初衷是为了激励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对教育事业抱有极强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老师的哪一句话对你有触动有启发(让老师深恶痛绝)(2)

另一种,则是纯粹以此来苛待教师,忽略一切其他因素,只要孩子不好,错就在老师身上。

后者,就是教师对此厌烦的根源所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和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反感。

如果家长一味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老师的错,那么教育环境就会变得紧张,难以达成共识。

老师的哪一句话对你有触动有启发(让老师深恶痛绝)(3)

听过这样的故事,老师发现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屡次劝教无果,只能没收了手机之后交还家长,表示希望家长不要再让孩子带手机进课堂。不料却遭到了家长的反对,理由是该家长认为是老师没有与孩子好好沟通,孩子上课玩手机,是老师课讲得不好。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怎么能够不心寒?所有的“教不好”,责任都在于老师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忽略背后的意义仅从字面含义上看, 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学生教不好都是因为老师不会教。太过绝对,曲解夸大了教育的功效,成为了外界刺向教育者的利剑。

老师的哪一句话对你有触动有启发(让老师深恶痛绝)(4)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环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有人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涂抹什么,他就成为什么。可是学校和家庭都是上色人,一幅画美不美,要看配色和构图是否协调。不能因为孩子待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就完全将教育的责任推给了老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老师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

老师的哪一句话对你有触动有启发(让老师深恶痛绝)(5)

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其中一环,并不是万能的。孔圣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诚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适合他的教育方式,但潜力的发掘并非只是老师的工作。老师,只能尽力在其能力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其余的,管不了,也不归老师管。

教师用之以自励,却反被苛求,有苦难言。“教得好”是老师逐步学习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没有人天生是教师,保持教书育人的动力,总结每一次的过失与进步,争取做到更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才是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教师可以用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但外界不应用这句话来要求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不会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