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可惜于格律上有瑕疵,所以,这句诗往往在拗救中被用来证明”四拗三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白居易下雪诗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白居易下雪诗句(关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

白居易下雪诗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可惜于格律上有瑕疵,所以,这句诗往往在拗救中被用来证明”四拗三救“。

但是,您可整明白了,这可是首干谒诗,小白当年拿着此诗去找老顾,就图人家一个赞赏。那顾况是什么人?人家可是京圈大V,久已成名。一个点赞转发,咱不就火了吗?那肯定得整点干货啊!这么重要的时刻,我能拿个严重出律的”律诗“,去证明自己的水平?捎带再证明一下自己拗救的水平吗?我寻思这不科学啊!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平仄都判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看,出句失替了,所以,根据“四拗三救”的原则,由对句将第三字由“仄”变为“平”,就算拗救了。瞅啥呢瞅,这不齐活了吗,还想咋的?不过要是这样的话,我琢磨这长安城,您估计掏钱住着都不太容易了,还想“白居易”???

我看呐,是不是这么回事?当然,我也不一定正确,欢迎拍砖。“野火烧不尽”的“不”字,其实是平声。这个现在也一样,“不”后面跟四声,自动变成二声。“不是”、“不对”、“不去”等。何况“不”本身也是平仄两读的。所以上句完全合律,“仄仄平平仄”。

那下句”春风吹又生“的”平平平仄平“的拗救不是白整了吗?关键是谁告诉您拗救了?”吹“字平仄两读,当然”平“音多,但是”仄“也不是没有。您上眼:

和高仆射罢节度让尚书授少保分司喜遂游

山水之作 唐 白居易

 暂辞八座罢双旌,便作登山临水行。

 能以忠贞酬重任,不将富贵碍高情。

 朱门出去簪缨从,绛帐归来歌吹迎。

 鞍辔闹装光满马,何人信道是书生。

同武平一员外游湖 唐·储光羲

竹吹留歌扇,莲香入舞衣。

前溪多曲溆,乘兴莫先归。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唐·骆宾王

五言排律

乘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

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

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

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所以下句“春风吹又生”,格律为“平平仄仄平”。全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格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既是妙句,又是标准的律句。

又白居易是陕西渭南人,与敝乡同属关中。只离50公里。吾乡“吹”字,我感觉发音很短,一发即收,没有平亮长扬的感觉,很似入声字。当然,仅属个见,敬请方家指正。如各位有时间,何妨以本乡之音,试念一下,或有所得也!

确实,唐诗中“吹”作动词确实读平,有唐人很多诗歌可以验证。此文只是我闲来无事之一偶发之猜想,愿作一话题以就教于诸君也!

还有一出典方面的推测,我推断,当时小白这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的就是这个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此句用典之何其高古,离离原上之草,野火虽烧难尽,春风以吹复生,正应庄子之”万物互生“之意,故为顾况所叹也:你小子有这材料,长安不仅能白住,白吃看来都不是问题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