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乍暖还寒,气温不稳定,要预防“倒春寒”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传统疗法科刘媛媛主任团队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养生技巧,增加抵抗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冬天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祛湿汤?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冬天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祛湿汤(早春养生宜健脾祛湿)

冬天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祛湿汤

春季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乍暖还寒,气温不稳定,要预防“倒春寒”。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传统疗法科刘媛媛主任团队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养生技巧,增加抵抗力!

春捂防寒

起居需夜卧早起

俗话说“春捂秋冻”,早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提到,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民间说法“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人体腿脚的保暖。

因此,要适当“春捂”,尤其是老人及小孩,不要过早脱棉衣,要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物,预防感冒、关节疼痛等发生。

白天渐长,阳光暖和,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渐增多。我们需要夜卧早起,放松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宽敞之地悠闲散步。同时也应该做到情志舒畅,乐观豁达,外出游玩,欣赏美景,陶冶情操。春天属木,对应于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我们情志的舒畅能使肝疏泄有度,保持机体气机的流畅。

春天,人们也容易感到疲乏,这时不妨多活动锻炼,以动作缓和的运动为主,比如传统导引健身功法“八段锦”、“太极拳”等,引导阳气的流动,使其有序升发。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春季养生

喝这两款汤

春天肝木升发,肝气旺容易克制脾土,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助肾养脾,唐代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性食物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应多吃辛甘发散食物,当然下元肾精的充足也很重要,适当滋阴养津,以助阳气升发,可多吃姜、葱、香菜、花生、韭菜、淮山、枸杞、土豆、椰菜、鸡肉、鲤鱼、鲫鱼等。

而生冷油腻食物则应少吃,避免损伤脾胃,饮食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同时也可结合以下养生方进行调理。

推荐食疗汤膳

枸杞菜猪肝汤

食材:猪肝100克,枸杞菜300克,姜5克,料酒5毫升,淀粉10克,白醋5毫升。

作用:枸杞叶性凉,味甘微苦。据《药性论》载,“能补益诸精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此汤由枸杞叶与补肝、养血、明目的猪肝相配而成,具有补肝明目的功效。有益于风热目赤、双目流泪、视力减退、夜盲、营养不良等病症。

关于枸杞菜的详解介绍,可以参考阅读:补肝肾益精气,用它煮汤除烦解渴、明目安神

做法:

1.猪肝切薄片,放入碗中用清水和白醋浸泡1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2.将猪肝用料酒、淀粉和1/2小勺盐抓拌均匀,姜去皮切丝,猪肝腌制片刻;

3.枸杞菜洗净将叶子摘下,梗不要;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放入姜丝、猪肝煮熟,淋入油;

4.放入枸杞菜滚煮片刻加1/2小勺盐调味即可;此汤有清热解毒、补肝明目的功效。

双豆土茯苓猪瘦肉汤

食材:花豆40克,赤小豆25克,土茯苓30克,陈皮1/4个,猪瘦肉300克,生姜3片。

功效:花豆和赤小豆,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赤小豆还兼有补肾作用。土茯苓能清热利湿、解毒利尿。此汤为春季家庭的祛湿汤水,男女老少皆宜。

做法:

1.猪瘦肉切块;全部材料洗净,全部浸泡一个小时;

2.全部材料与生姜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此量为3-4人用),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一个半小时,下盐便可。此汤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中医特色疗法

培固元气 养生保健

艾灸

为顺应天地阳长阴消的春生之气,保持体内阴阳协调状态,我们平时也可以采用艾灸,来激发经络之气,帮助阳气的有序升发。

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艾灸相关穴位来健脾补肾调肝,温养体内元气,通过脾胃的升降调节、肝的疏泄有序升发,周流全身。

可用穴位:神阙、关元、涌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等;

频率:隔天艾灸1至2个穴位,每次每穴10-15分钟,距离合适,温热为宜,避免烫伤;

注意事项:阴虚表现患者则应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药沐足

可起温经通络、疏通气血作用,也能升发人体阳气,使其流动全身,特别适合春困的人群,同时也能改善睡眠。

处方:艾叶、花椒、桂枝、生姜、藿香、苍术各10g。

方法:将以上中药水煎取药汁约3000ml,放温至40摄氏度左右,沐足时水量能浸没脚踝为宜,每次时间约20-30分钟。

频次:1周2次。

注意事项:凡对以上药物过敏者禁用;局部有皮损、皮疹、孕妇及儿童不宜;糖尿病及神经病变患者慎用,避免烫伤。■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医学指导:刘媛媛 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