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也作邶国,提起邶国,我们首先会想到西周初封的卫地邶国,《诗经》里面有邶风,邶国的历史虽然很少见诸史端,但由于在西周初时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动乱——三监之乱,因此对后世的影响颇大。事实上商代就有北国,甲骨卜辞中有“呼忝于北,受年”的记载,尽管卜辞中的“北”到底是殷之北土还是殷之北国存在争议,不过卜辞中对“北”的用法有两种:一种是“北土”,如“王卜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这里的北土应该是指殷商以北的广大地区。还有一种是“北方”或“北”,比如“呼田来北。”、“北其受佑。”这里当指殷商的北国。况且即有周初之邶,邶即北之城邑,想必商时定有北地。卜辞中涉及的“北地”大多跟农事有关,是商王关心北地农事的贞问,可见北地有商王的农业基地。一般来说,有农田的地方必定土地肥沃,水草丰满,不但适合农植开发,也适宜动物栖居,因此,凡有农事之地,也必是狩猎之所。从卜辞“呼田来北”来看,北地应该也有商王的猎狩场。

秦灭楚典故(殷商古国北国)(1)

三监地理位置

那么商代北国故地在哪?《说文解字》记载:“邶,故商邑,朝歌以北是也。”通常说法认为北即殷都朝歌(今河南鹤壁)以北,在今河南汤阴县邶城镇,根据当地县志记载,武王封殷纣之子武庚的封地即在此,视为商代北地故址重建的邶国。《路史》记载:“今滑之白马有鄁水。”滑,滑县;鄁水,即邶水;白马,即古白马城,在滑县境内,滑县在邶地以南,可断定此邶水即源于北国或北国源于此邶水。但清末在河北涞水县境内曾出土带有“北伯”的铜器数件,如“北伯尊”、“北伯卣(yǒu)”、“北伯鼎”,据考证,这些北器当为西周初期邶国器物,于是又有了商代北国在涞水县的说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江陵县境内也出土了一批西周初期带“北”铭器,比如“北子鼎”、“北子甗(yǎn)”、“北子簋(guǐ)”,说明商末周初南方也曾有个北子国。综观南北中三地北国,应该存在分支、迁徙、承续因素。上述提到北国也可作为商王的狩猎场,必在商都附近,应该不会跑到远在北方的涞水县,更不可能去湖北江陵了,南北两地的北国或跟商末周初大动荡或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导致的南北分裂有关。

秦灭楚典故(殷商古国北国)(2)

邶城遗址

“北”的造字本义一般解释为“两个相背立着的人”,这也是源于“北”字带“背”的现代意义的惯性思维,至于“北”的原始意义已经很难说清了。北地地处朝歌以北,是殷都背后的一块地,故称之为“北”或“邶”。但也有说法认为“北”和“非”有关,甲骨文意为“两翼相背”,造字本义来源于禽类或昆虫类的翅膀。北地位于安阳和朝歌两处殷都之间,类似于两翼相背,故有“北”地之称。

秦灭楚典故(殷商古国北国)(3)

北的甲骨文

既然商代北国始封地在殷都朝歌以北,与朝歌近在咫尺,那么北国的始封君又是何人?史料缺载,没有蛛丝马迹可寻,但能封在商朝旧都安阳的脚下,殷都朝歌的榻侧,肯定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他或来自子姓宗室,或源于功勋世家,都有可能。商末大板荡时期,北国可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迫使一部分北族人南迁,转辗到今湖北江陵一带,再次立国,后得到周室的认可,为子爵。而北国故地被征服后,为了政治需要,周武王将它封给了殷纣之子武庚。《逸周书‧作雒》记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王子禄父,即为武庚,武王让武庚守护殷商故地,以祀商祚,并打理殷商遗民,又令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武王之弟,史称“三监”)分别坐镇卫国、鄘国、邶国,进行三面监管。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蔡霍不满,武庚切中管、蔡、霍三人弱点,教唆他们发动“三监之乱”,被周公旦镇压,三监服诛,武庚逃逸。

秦灭楚典故(殷商古国北国)(4)

出土湖北江陵”北子甗“

《逸周书•作雒》说:“王子禄父北奔。”有说法认为河南涞水县出土的北伯器跟武庚北迁有关。武庚在叛乱中并没有被杀,而是带着族人携同大量北器向北迁迁徙,最终在涞水县一带定居下来。但我们都知道,涞水流域近靠燕国,北国在此定居仍然会受到周族的监视。北国最后结局可能亡于燕国,出土燕国货币尖首币铭文刻有“北”或“非”字样,或许跟北国有关。而叛乱平定后的北国故地邶地被划入了卫国,成为文王幼子康叔的封国。北国之后有北姓,成为今天北姓的其中一支。

文/堰风

殷商古国——方国,曾攻击商王,也威胁过周,最早的方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