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

一向对着那个年代的女子,不由自主地心生怜悯。男人你争我夺的乱世里,她们连个配角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是素绢长卷画上一两笔零星的点缀,有了算是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人会计较。最可惜的是,这样的境遇,已经根深蒂固到没有人去试图反抗。

也是,连那弘毅宽仁的刘皇叔都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如若不用逆来顺受去维护本身已岌岌可危的地位,怕是只能被弃若敝屣了。

所以,总是很难去首肯那些所谓的乱世英雄情,他们于金戈铁马、指点江山的闲暇,消费了貂蝉的闭月羞花,孙尚香的剑胆琴心,大乔小乔的温婉可人,这些烽火缠绵再怎么渲染,也算不到“情"字的头上去。

如果,执意要寻得一段寄予,那么,只有甄宓,算是还有一段可圈可点又可叹的过往。

甄宓的祖上是东汉宰相甄邯,父亲上蔡令甄逸死时,她才三岁。

作为甄家最小的女儿,她可谓备受关注,行动总有人瞩目着。尚在襁褓中时,就有乳母跑到甄夫人面前,啧啧称奇道,半夜凉气袭来时,总见有人自空中将玉衣盖在甄宓身上。甄夫人起初不信,只当是下人们阿谀,可当不得人人这样说,便等到了晚上亲自观察,果真如此。

再看女儿时,甄夫人便多了几分心思,越发觉得她眉眼不似常人。她听说名相士刘良来无极小住,便差人重金请到了甄家,为几个子女问一问前程,顺便将甄宓玉衣披身一事探个究竟。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2)

刘良将甄家兄妹七人细细看了个遍,最后看到牙牙学语的甄宓,遂大吃一惊,对着甄夫人直言道,此女日后定贵不可言。

就这样,甄宓过早地被打上了“与众不同”的印记,日后渐渐长大,行事也就很自然地不同寻常了。

八岁那年,街上来了骑马戏耍的一队人,听见敲锣打鼓声,甄家兄妹纷纷奔出去瞧热闹,唯独甄宓端坐房中,岿然不动,不受半点干扰。大哥甄豫看戏归来,问她为何不去同乐,她却厉声反问,这难道是女子该看的东西?

闲来无事时,甄宓不是捧着书读,就是拿哥哥的笔砚习字。有人告诉甄夫人,甄宓有过目不忘之能,倒惹了她烦忧。对女子,自来都是重德不重才,况且如甄宓这般美貌,舞文弄墨,一旦挑动了邪心,就再不能安分守己。

一次,她玩笑似地问甄宓,日后莫不是想做“女博士”?甄宓知道母亲用意,遂正色道,古者贤女,都是学前世成败,引以为戒而得修身,不读书,又如何知道这些呢?

甄夫人也是通情理的人,她细细思索了甄宓的话,想着确实有几分道理,既然女儿是个命中注定的大贵之人,必不能以寻常女孩的规矩束缚。于是渐渐放开手去,由着她自己的本性做事。

中平元年的那场黄巾军之乱,一直延续了将近十年,朝廷用尽了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将权力下放给各地方官,方才将农民起义军压制了下来。可是,借着围剿黄巾军而大量招兵买马的各地强豪,开始不安分了。那年,凉州军阀董卓入宫,不但鸩杀何太后,专制朝政,还到处剽掠财物、残害百姓,京师人人自危。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3)

金钱并非万能这句话,在战乱当头之时,往往体会得最为深切。没有人愿意怀抱珍宝而饿死,所以拿千金来换得一斗米,也不是没有的事。

甄家是当地巨富,粮仓一直充盈,供自家消费绰绰有余。于是,家族便有人打起了高价卖粮,收敛金银珠宝的主意。这确实是个积累财富的好方法,刚开仓卖粮几天,就收获颇丰,惹得甄家上下都恨不得将粮仓门全打开,把能揽的财都揽了来。

唯独甄宓为此事忧虑了好些天,她气家人如何眼窝子这样浅,只为得几分蝇头小利,就这样不计后果。如此乱世,大户人家都恨不得关起门来以求自保,怎么敢这样大张旗鼓地敛财?就是没有招引来强盗匪贼,惹了当地人妒恨,再起什么非分之心,后悔就来不及了。

家族大事,本不是一个孩子能去多言的,可甄宓站在粮仓前,将门关闭时,那种凛然的姿态,使得没有一个人敢上前阻挡。况且,她的理由有理有据,本身也无可辩驳。

倒是族中的几个老人,羞愧难当,自认为历经沧桑,透彻人世,遇到大事,反而不如一个小女孩。好在他们能够及时改悔,那一天,甄家的粮仓重新打开,将大半粮食都拿来接济邻里,广施恩惠。一时间,甄家的德行在当地传为美谈。

人的命运有时真像已经装订成册的书,便是你不想一页一页地翻,跳到最后去看,也会恍然大悟,所有机缘因果都是早契合好了的。甄宓身上“贵不可言”的预言同她懿德不俗的行事很难说哪个促成了哪个,或许就是所谓相辅相成吧。

甄家所在的无极县,在冀州的治内,冀州牧本是韩馥,后被袁绍用计取而代之。随后的几年,袁绍势力扩张极为迅速,他先后击败了公孙瓒、孔融、张燕等人,同时掌控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称霸一方,为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4)

袁绍最宠爱的是后妻刘夫人,转眼,刘夫人所生的次子袁熙就到了适婚之龄。袁绍挡不住她每日的聒噪,只得立即派人去往各州郡,将当地的名门闺秀报上名来。

甄宓就是这个时候,为袁绍所知的,她的品貌德行,根本无需夸张半点,便足以打动人心。然而,最令袁绍看重的,却并非是她的知书明礼,贤淑大度,而是相士刘良的那句“贵不可言”的预言。

在自己的地盘上,此一个日后“贵不可言”的女人,如果落到了别人手里,不是生生长了他人威风,影响了自己的霸业?

所以,根本无需再做任何斟酌,他立即派人前往甄家,为袁熙提亲。

甄宓出嫁的那天,风光无限,迎亲、送亲的队伍,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当然,最热闹的,还是围观的人群,他们的窃窃私语,到了最后,竟变成了面红耳赤的争论。他们对甄宓的未来,进行了无数种假设,但大都殊途同归。在他们眼中,强势的袁氏家族是注定要问鼎中原的,一旦袁绍做了皇帝,甄宓不就是王妃?便是袁熙日后继承了皇位,她一不留神成了皇后也是大有可能。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5)

就是这些听着叫人信心百倍的闲言碎语,让甄夫人来不及去体味嫁女儿的失落,就沉浸在对日后的期望中。就连一向持重的甄宓,也不能免俗地动了心,仿佛那光耀门庭的时刻,就在眼前。

直到真正到了袁家,熟识了丈夫,熟识了大家族那些复杂的事,甄宓才发现,对她未来的那些猜测是多么不切实际。袁绍三个儿子,袁熙原来是最不受重视的一个。长子袁谭,是礼法上立嗣的最佳候选人,但袁绍最喜欢的,却是刘夫人所生的幼子袁尚。袁谭占据天时地利,袁尚貌美聪敏讨人喜欢,唯独袁熙,不尴不尬地被夹在中间,似乎没有半点出路。

或许是一直以来被忽略的状态,造成了袁熙沉默寡言的性格。他第一眼见到美丽沉静的甄宓,虽然也是狂喜,但除了脸红,半点也看不出内心的波澜。倒是甄宓,常被他一言不发的样子逗笑,继而便有些同情他,她知道,其实隐忍,并非他的本意。

倘许是先天个性所异,袁熙便是怎样努力,也总不能像弟弟袁尚一样,轻而易举地就能讨得父亲欢心。或者,他也不像甄宓,一入袁家门,就能获得刘夫人的认可,博得全家上下的喜爱。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6)

都当甄宓性情自来随和,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却不知她暗地里下了多少努力。她好像憋着一股劲儿,想替袁熙出头,替他挣回别人的赞誉。

袁谭与袁尚的夫人,也都是世家小姐,然而风头却无法同甄宓相比。那时,“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这句话,天下人人皆知。

袁熙怎能不知甄宓为他而做的努力,他更知道,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强大起来。此时,正逢袁绍派他去镇守幽州,这也是个绝佳的机会。

新婚伊始,他当然不忍分别,刚想请命于父亲,带甄宓同去,却被甄宓一口拒绝了。她当然不是无情,只是做了更理智的考虑。刘夫人需要她的陪伴和照顾,何况,袁谭也去镇守青州了,袁绍身边只留了袁尚一个,这种显而易见的偏袒让她更要坚定地留在大本营,好有所照应。

甄宓不是一个热衷于权术的人,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想尽力弥补命运对于袁熙的不公,使他不再忧郁。袁熙对着善解人意又深明大义的夫人,又一次心生感激,他暗暗下了决心,要做出一番大事,将自己证明给她看。

然而,命运却又一次偏离了他的期待,这样的机会,根本没能给他。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7)

自建安元年,曹操挟持了汉献帝到许昌,而后又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义讨伐了袁术之后,袁绍对他的忍耐力就已经到了极限。虽然,灭了吕布,取了河内郡,曹操势力已经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同袁绍南北对峙,但是,他的实际兵力和袁绍相比还是逊色不少,难怪袁绍一点也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建安五年,袁绍正式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并率十万大军进攻黎阳,开始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这场战役之所以有名,想来也是因为结果太出人意料,先前都道曹操以区区两万兵力抗衡袁绍十万大军,实在是以卵击石,可是,最终惨败落荒而逃的却是袁绍。

袁绍应该至死都不能释怀这场令他丢尽了脸面,大伤元气的战斗,但许多事都是有因有果的,他如果不是好谋无断、猜疑嫉妒,也不会这么快一败涂地。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8)

他死后,那卷土重来、一雪前耻的夙愿,就落在了几个儿子身上。然而,这个时候,他们却在自相残杀。袁谭为了同袁尚争夺继承人的位子,竟然引来曹操做救兵。

这是太愚蠢的饮鸩止渴,曹操什么时候这样心甘情愿地替旁人处理过家事?他的居心叵测,已是路人皆知。

邺城被围的时候,刘夫人身边的人都四处逃散,只剩了甄宓一个。她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因为她知道,逃是根本逃不掉的。袁熙远在幽州,袁家又树倒猢狲散,她们的命运已经全然掌握在了曹军手里。

邺城被攻破,远远地就听到一群人涌进了袁府,甄宓与刘夫人相拥而坐,都想自对方身上获取些许面对现实的勇气。内室的门终于被人撞开,几个手持利刃的兵士正要上前拉扯,却被一句“不得无礼”的低呼声呵斥住。

刚才还是凶神恶煞的人,此时都已噤若寒蝉,甄宓这也才敢抬起头,看看突生的变故。

从屋外走进来的曹丕,并未穿盔甲战袍,只是寻常的一身黑衣,握一把玄色的剑。他给甄宓的感觉,根本不像一个久经沙场、耀武扬威的将军,这也使得她紧绷着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

曹丕向前施礼时,轻轻地把剑放在了身后的案几上,这或许刻意的举动产生了绝好的效果,甄宓的心蓦地一动,一股暖意就涌了上来。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9)

直到曹丕自报家门,甄宓才知道,眼前的这个少年将军,正是曹操的二公子。他称她为“袁夫人",惹得她黯然神伤,这朝不保夕的乱世,那个最应该保护她的人却没有在她身边,刚才的紧急关头,还是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庇护了她的尊严。

这些所思所想,曹丕当然不了解,他看她有些不快,忙令所有的人都退出屋外,自己也转身施礼告退。甄宓听得他悄声对外面守护的人叮嘱,不得随意入内,违令者军法论处。

一切好似又回归到了原来的平静,消除了性命之忧的刘夫人长舒了一口气,对曹丕赞不绝口。甄宓随声应和着,却显然有些心不在焉。

可能这就是对未知事物的莫名感应,她的命运确实在那一天骤然改变。走出袁府的曹丕立即去求见了父亲,要求娶甄宓为妻。

只见了匆匆一面,就做如此重大的决定,许多人定然会疑惑不解,但是曹操却没有。他知道虽事发突然,但曹丕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甄宓之名,他也是久闻,现在看来,应该是名不虚传的。

曹操当即准了儿子的请求,半点没有含糊。一旦认定是自己的东西,就会不顾一切地争取到,这是他最喜欢曹丕的一点。

仅仅半天的工夫,甄宓就再也不是袁夫人了,很难有人能够猜测到她此时的心情,但至少了解,许多事情不是她能够选择的。好在曹丕同她,有一个不错的开端,他一袭黑衣,英姿飒爽的身影在她心中,是一个温暖的象征。

当然,甄宓真正被迎进曹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曹丕欲娶甄宓的事一传开,就有许多人反对。其中最激烈的,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他写给曹操的信中有一句话是“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是太显而易见的讽刺,曹操怎么能不知,但他还是装作不解其意,替曹丕挡了回去。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0)

将甄宓比作祸国殃民的妲己,实在也是冤枉她了,至少她从未做过助纣为虐的事。众人反对,实际只是替曹丕觉得不值,纵使她就是天仙般的美貌,做个把玩的小妾便罢,那正室夫人的位子还是得留给那些个身世清白的女子。

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护子心切,一直替曹丕辩解着,但私下也免不了嘀咕,女人太美,总是一种罪过,几个人能有好下场。

所有这些质疑的声音在甄宓嫁进曹府后,戛然而止。并不是因为反对已经无用,而是甄宓天生有种服帖一切的本领。她做事从不张扬,可所有的人都知道她的明礼贤惠、进退有序,就连一向治理家事甚严的卞夫人都不止一次地在曹操面前称赞她。

此时最得意的人,当然是曹丕,他第一眼见甄宓,就认定了她,而她果真没有让他失望。

有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人比着,难怪曹丕的小妾任氏整日心情烦闷。先前,她也是掌上明珠似地被曹丕捧着,可为什么甄宓一来,她就横竖入不了他的眼了。

新人笑、旧人哭,有时只是纯粹的自寻烦恼,并不是处境真的有多么差,只是人人都见不得旁人的好。喜新厌旧对于男人本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何况又是曹丕这样的少年英雄,公侯之子。当初,娶进来便是妾,早就算开诚布公地挑明了,以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来,怎么还是看不开?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1)

一个男人对女人的眷恋,通常源于爱和怜惜,哪怕那蚀骨销魂般强烈的爱淡了,若还有一丝怜惜尚存,这段情总还是有药可救。只需习惯略微清汤寡味点的生活,也能换得长久。没准将来有一日,在花团锦簇当中周旋得累了,蓦然回首,瞥见孤灯下的一行清泪,还能顿时领悟,从此定下心来。

可惜,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却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想得通。任氏从前便很有些脾气,只是盛宠之下,都担待着,不太显出来,而今愈发变本加厉,谁还能忍受得了!

曹丕为了任氏的忤逆、骄横、屡屡发脾气要遣她出门,每次都是甄宓劝下来。任氏不但不领情,反而常寻衅滋事地到处编排她。知晓的人都觉甄宓忍让得过了头,其实她也是为自己的声名着想,不了解实情的人毕竟还是多数,一旦任氏被逐出门,少不得给她安个恃宠好妒的罪名。

然而曹丕做事,是很难有人能左右的,任氏又一次撒泼以后,他不顾甄宓的跪地求情,将她赶出了曹府。

虽然的确是忍无可忍,但甄宓还是觉得曹丕有些无情,一朝亲昵过的人,原来也会有这样的下场。可是,她转念一想,要论无情,还有谁比自己更无情?邺城被攻,她苟且偷生不算,还转侍二夫,做了仇家的儿媳。

这些纠结都是越理越乱的,既然已经选择了现在,只能狠下心来与过去一刀两断。每一个人都有向往生的权利,礼法不容,但人情可谅。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2)

她本也还一直留心着袁熙的消息,辗转得知他已同袁尚远走乌桓,但儿子曹睿的出世,牵扯了她全部的精力,也使她借此逃离了所有不堪。再听到袁熙的事,已经是两年后了,辽东太守公孙康拿着袁熙、袁尚的首级前来归顺曹操,也算是替她斩断了前缘。

后世女子纷纷效仿她的“灵蛇髻”,应当也是那段安然岁月里去细细盘绾的,无拘定型,每日随心梳绕,不说也知是源于一种闲情。

极美之人,又恰好能腾闲出爱美之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在她一生中,仅此一时。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3)

史上公侯之家,再寻不出似曹家这般,父子三人不但皆为马上英雄,且都文采斐然。这文,并非是比划几个字,吟诵几首诗的雕虫小技,个个拿出来,都是能做立文坛的。

有时候文人相轻,是因为难较高下,但曹丕对于弟弟曹植,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先前只是叫作不甘心,而后,却不得不说是嫉妒了。

建安十五年的冬天,“背倚漳水,虎视中原”的铜雀台终于落成,完工之日,曹操大宴群臣。

人生得意之时,怎么能够对酒无歌?登上台后,曹操当即命曹丕、曹植各做一赋。这显然也是想着在众人面前,炫耀二子的才华。对于曹丕与曹植来说,更是一个绝好的讨好父亲的机会。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4)

一场欢会,也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博弈,曹丕当然要使出浑身解数,他思索片刻,提笔即成: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澳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中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意境悠远,文辞考究,是一篇毫无疑问的佳作。众人齐声喝彩,曹操也频频点头。曹丕得意不已,转头看向曹植时,他刚写就放笔。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阊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诗词歌赋有时是不能放在一处比的,各自拿开来,都是翘楚,搁了一起立分高下,就是一件太尴尬的事。刚刚给曹丕喝彩的众人,听了曹植的赋,竟都鸦雀无声。就连曹操也翻来覆去地回味着,仿佛不能相信这篇绝美脱俗的文章是出自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少年之手。

那是甄宓第一次看到曹丕如此挫败失落的样子,提到曹植,他简直有些气急败坏。不怪甄宓有些不屑,一篇文章而已,还值得这样计较,何况还是一母同胞。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5)

如果不是自家亲人,倒还罢了,好坏不过是一时的情绪。两兄弟暗地里较劲的,当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在父亲心目中的高下之分。

都知道,偌大的一份家业,日后交给谁去执掌,就在于平素一点一滴积累的直觉。

甄宓当然不会去想这些,昔日袁家兄弟争斗的悲惨下场已够令她触目惊心了。她现在只是感叹曹植,她想起与他接触最多的时候,是刚嫁进曹家,那时他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转眼间,竟成了令曹丕都嫉妒的文武俊才。

时光是能造化一切的,包括人的心情,昔日曹植看甄宓,还只是孩童仰视的眼光,而今若再见面,才是真正的男人去看女人。

那一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心情大好的他一连多日宴请宾朋,刘桢等建安七子们都是座上常客。文人相聚的地方,当然少不了曹植,虽然曹丕极不愿与他同席,却也不得不维持面上的客套。

那次,正饮到极兴,有人借着酒兴向曹丕感叹:夫人美貌天下无双,只惜无缘一见。众人都怪此人无礼,不想曹丕却毫不介意,当即命人请出了甄宓。

那些倾国倾城的女人们,本都是不能轻易示人的,“藏美”就相当于“掩才",都是才子佳人们需得小心翼翼的地方。一旦不当心,让它们溢出来,就难免不生事端了。

自甄宓从内室走出,到与众人施礼,刘桢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她的脸,日后他遭曹操惩戒,此事占了大部分缘由。当然,盯着她看的远不止一人,曹植算一个,只不过却是另一种明目张胆的看。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6)

他当然不是初次见她,可如今在人群里,随着众人重新去看,却又是另一种感觉。想来甄宓也是一样,看着人群里唯一熟悉的面孔,却又无法同过去的影子重合在一起。

再有宴会,曹丕不叫,曹植也硬着头皮奔了去。旁人一醉方休,他却小心地保持着清醒,他不希望甄宓再出现时,他醉眼迷离地将她看不清晰。可是,曹丕又怎么会犯第二次错误,再拿她出来招摇?众人眼里的惊艳,是纯粹的羡慕,而曹植,却是分分明明的执着与欲望。

朝思暮想着一个不能接近的人,最是销形毁骨。直到那年七月,曹操西征马超,曹植一直都是恍惚着,似病非病的样子。然而曹丕奉命留下监国,无人照料从军的卞夫人,他就只好一同前去了。

在肇秋之嘉月,将耀师而西旗。余抱疾以宾从,扶衡轸而不怡。虑征期之方至,伤无阶以告辞。念嗣君之光惠,庶没命而不疑。欲毕力于旌麾,将何心而远之!愿我君之自爱,为皇朝而宝己。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

曹植是文人,又是一流的文人,对万物敏感本是应当,可这首《离思赋》,却有些敏感得太不加掩饰。“我为你寝食难安、百结愁肠,临行远方,却无法同你执手相望。父亲的深恩,我理应全力报效,可是对你的思念,该如何让它渐行渐远?"

这样的明目张胆,自然令许多人惊慌,有人替他掩饰,声称此感慨是因不舍离别兄长而发。真正的意思,曹丕当然很明白,但为了名声,却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担待着。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7)

从军途中,卞夫人染了一场大病,甄宓听说后,一直为她担心。大军战败马超,班师回城时,甄宓执意出城迎接卞夫人。只可惜,一片孝心却惹了曹丕狐疑,他怎么看怎么觉得她急切得有些反常,要知道,卞夫人身旁就是守护的曹植,那会不会是她真正想要见的人?

那一天在城门口,他远远地就看出曹植极力压制住的冲动,可是身旁的甄宓自始至终都是端庄矜持的,让他挑不出半点不是。

曹丕强压着怒火,曹植隐忍着情感,只有甄宓不动声色,三人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许久。直到曹植又一次随军征讨孙权,他还是将无尽的相思寄予一首首的诗赋。

这次,或许是有心收敛了些,如“寻永归兮赠所思,感隔离兮会无期,伊悒郁兮情不怡"!这般动情的句子,他小心地隐藏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诗里,可是,在旁观者看来,依旧是一目了然。

曹丕还是压制着,不曾真的动怒,他当然不是大度,只是此时的全部精力还需要处理一些更重要的事。曹操已经被封为魏王,立嗣之事早就反复在斟酌着。长子曹昂死后,曹丕占了尊长的先机,可是谁都知道,曹操最喜欢的却是曹植。

曹丕周围笼绕的是司马懿、吴质等重臣,但到底算是外人,有时心中所思并不敢轻易说出。此时,最有能力为他出谋划策,又让他放心的人,只有甄宓。

可是,有袁家兄弟的前车之鉴,甄宓怎么会参与到这些骨肉相残的阴谋中,何况,还是去算计那个待她一片深情的人。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8)

曹植对她的情,她一点不漏地默默收着,但也仅此而已。她的生命中已经有了一个男人,于情于理,便再难回应他了,这是不可改变,也是她不想改变的事实。

然而曹丕对这些,并不明了,她不偏不倚的态度,只令他寒心。她虽自始至终未有替曹植说过一句话,但在他眼中,这就是分明的袒护。

一个男人,永远都不会放下对功名的追逐,然而这条斗争之路,会异常艰难。郭女王就是在曹丕最需要慰藉的时候,适时出现,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郭女王是婢女出身的小妾,论才论貌都难以同甄宓相比,但是,在那段协助曹丕争夺世子的日子里,她却轻轻松松赢了他明媒正娶,有十多年情感的妻。

曹丕与曹植的最大不同,是大事面前,可以隐藏起所有的情绪,使出一切手段。而曹植,常常是文人的感性当头,任性而为。所以,他的失败,也是注定的。

对于曹植来说,建安二十二年冬天的寒,是刻骨铭心的。因为,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这表示,他已经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凭他对曹丕的了解,他知道,从前安逸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而那个令他时时念着、不舍忘记片刻的女人,将会更加远离他的生活。

然而,他不知道,一去不复返的,还有甄宓的从前。

当有一天,郭女王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这个女人同曹丕一定有了最不同寻常的关系,他已经可以作为她的后盾,让她傲然在所有人面前。

甄宓并没有怎么觉得悲哀,她想她做新人已经够久了,就平心静气地当个旧人,日子也没什么过不下去的。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19)

当然,她心甘情愿的前提是给她足够的尊重,这其实又有了更广的含义,也许还要包括不离不弃,包括名分。

三年后,曹操死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他更迈出了父亲终生都未敢迈出的一步,代汉称帝,改国号大魏。

曹丕登基的那一天,邺城竟有许多人忙不迭地同甄宓告别,好似她当即就要被迎去洛阳,册封为后。在所有人看来,这就是早晚的事,她自入了曹家门,正室地位就从未动摇过,况且又是儿女双全,还有什么悬念!

她嘴上谦逊着,但心下早也觉得这是顺其自然的事,于是,她安心等着,却越等越慌张。她突然发现,早先曹丕带了郭女王去洛阳,已是为今日埋下伏笔了。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20)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蕴。

莫以麻臬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倚偷。

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甄宓《塘上行》

这是甄宓唯一传于后世的诗,而今读来,总觉与印象中的她大相径庭。没有人不允许一个女人倾心意、诉衷肠,可是,对于一个绝代佳人,总希望她清眸中噙着的泪,能留到转身过后再滴下。

这首诗也是被当作了一封信,送到洛阳皇宫的,可是,此时的曹丕倚在郭女王身边,不慌不忙地展开信笺,竟从这情深意切中,看出了愤怒。

向来矜持的甄宓确实不曾向曹丕求过什么,这是第一次,破天荒求了他的情,却被当作了抱怨与胁迫。他冷笑着,将信撕碎,想着她不过是惦记着那皇后的位子罢了,可是,当初他为着皇位去艰难努力的时候,她又在哪里?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21)

那些帷幄之间的争斗并不亚于一场场嗜血的残杀,陪他一路走来,与他患难与共的人是郭女王,也是最有资格做大魏皇后的人。他握着她的手,好似在安慰她,莫说是一首诗,就是所有的人都为甄宓求情,他也自有主张。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一直以为,能将人心体味得这样深入细腻的人,如若必须绝情,也不会狠心到了如此疯狂的境地。然而,宫人送去邺城的那杯毒酒,确是曹丕钦赐的,他甚至没有给她一句解释,一句留恋的话。

不知酒入愁肠的那一刻,她有没有叹悔,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就应了曹植的情,轰轰烈烈地爱一场,至多也是这般结局了。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22)

可是,她不知道,曹丕早已将对曹植的怨恨一并发泄到了她的身上。死后下葬,她遭“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那是由怎样的爱所生的恨,至死都不能够原谅。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玛。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骅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曹植《洛神赋》

定是因许多人读不懂这首至纯至殇的哀歌,东晋顾恺之才又画了那幅《洛神赋图》,让人比照着去想,去动情,去缅怀。然而,如若没有经历一番心潮涌动、柔肠寸断,又怎么能够读懂这段传奇,明了他们的心甘情愿与无可奈何?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23)

所以,还是不拿浓墨重彩去渲染了,洛水旁,一步一哀的曹植已然用这千古绝唱,将此段情草草埋葬,再述,便是赘余。

还有,洛阳皇宫里的魏文帝与郭皇后,也莫要追问了,他们有着大好河山,有着自己的悲喜交集,早已与匆匆的过往无关了。

而纸上这经年的支离破碎,怕是再也黏合不起来了,延续在风云乱世里的心情,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许多情,不叫爱,是因为义无反顾,却遭无尽的岁月碾杀;许多爱,不叫情,是因为笃定虔诚,却在活着的执拗里被亵渎。

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2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