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南路,左为杨廷宝故居建筑群
那年在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无意中发现街上有条南北走向的小巷——丰富胡同,老舍故居就在这里。正赶上闭馆日,门落了锁,但挡不住想进去的心,于是绕到前面与之相连的小书店,向里面一位男士咨询。得知我们从外地来,他慷慨地应允我们进院参观——只是进院,里面各房间的门是不开的。这已经是不期而遇中的意外之喜了。于是,在那方正的小四合院里,看当年老舍和夫人亲手植的柿树嫩芽满枝,看那些在春日里盛放的花儿,再隔了窗户,努力看正房及厢房内大量有关老舍的生前遗物,桌椅、图书、照片、手稿,摆放有序,让人感觉主人只是暂时离开……那是老舍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直至离世。走过院中盆花簇拥的老舍铜像时,我放轻了脚步,回想着先生在这里创作的作品和生平种种,不敢大声喧哗,只恐扰了文学大师的思考……
去过不少名人故居,之所以单单重提对老舍故居的那次邂逅,源于两年前去市区共和街,看过王府山后出来向东走,有人指着王府山对面偏东的一处民居说,那是张嘉谋故居。我那时对南阳古城还不甚了解,但张嘉谋的名字是知晓的,于是兴冲冲地进了那个有着灰瓦门头的院子。破落,杂乱,挤挤挨挨,尽管拿手机处处拍了照,但内心深处是失望的。走出来时再瞥一眼王府山,忽然便想起老舍故居来——产生这样的联想,大概因为老舍故居离王府井大街很近、而张嘉谋故居离王府山很近,同样是明代的王府,同样是名人故居。只不过,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心境。
张嘉谋故居一角
其后对古城、对张嘉谋以及古城的其他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厚厚的史料记载中感知那曾鲜活存在的人与事,便不止一次去踏访他们的故居,希望在这些有趣的灵魂曾居住过的地方,聆听到隐藏于城市深处的历史回音。然而时过境迁,人已逝物已非。解放路南端,杨家大院、徐家大院、谢家大院以及泰古车糖公司,以杨廷宝故居建筑群的形式被列为“省保”,这个建筑群,保留了晚清民居建筑的风貌,是南阳古城目前保存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群,在原始原貌的古宅旧居越来越少的当下,构成了重要的旧城风貌保护区。近现代建筑设计泰斗杨廷宝故居即杨家大院位于这个建筑群南侧,原有的四座院落现保留下两个,走进去,院内绿植不少,花儿绽放,大门、倒座,厢房、上房等还在,然而与杨家,与辛亥元老、民国南阳首任知府、誉满南阳的高流名士杨鹤汀,与建筑大师杨廷宝等人有何关联呢?北院成了餐馆,南院改为幼儿园,在青砖灰瓦里,嗅不到他们曾来过的痕迹。
谢家大院一角
杨家大院北边的院落是谢家大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进士亦是南阳最后一个进士谢桓武的故居。祖居南阳城的谢桓武颇有才气,但因家境贫寒,他在乡试时事先与他人谈妥以换卷方法使对方金榜题名,他获酬金以补家用并继续学业,三年后参加乡试又中举人。然而,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阳义和团砸外国传教士洋车一事,清廷诏令南阳县向洋人赔款,并予以五年内停止科举考试的重罚,“光绪二十七年诏停武试,又因地方误伤洋人停县试五年(见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无奈之下,谢桓武巧施认祖改籍之计,到唐河县一谢姓人家认祖归宗,改为唐河籍,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京考中进士,名列三甲60名。关于谢桓武生平倒有不同说法,一说他中进士后曾公派留学日本,也任过知县、知州、山西高等审判厅丞、河南都督府实业司司长等,辗转官场,至袁世凯称帝时,因政见不同,在国会议事时被人用毒酒所致身亡。另一说,则是他考中进士后,先后当过袁世凯、段祺瑞幕僚,再后便不知所终了。无论如何,谢桓武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谢家大院, 除了第三进院落的上房处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楼房外,整体保护修缮得不错,但如今也成了幼儿园,我们无法再深入其中,感知这处谢氏科举之路的实物见证。谢家大院北侧院落是徐家大院——尚存两进院的徐家大院之来历和故事,至今我尚未能探究出来,但其飞檐翘角、梁枋雕花的深幽院落透着一种世家尊荣风范,我想,当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吧。如今这里成了茶楼餐饮店,环境优雅,却与旧时风姿无关……
徐家大院
与张嘉谋故居一样,民主街上的任家大院也成了“大杂院”,旧时的大院成了一道窄过道,两侧青瓦房住着不同的租客。后院尚有旧房,只是被几道门与墙分割成独立的住处,唯有过厅粗实的房檩和椽子,提醒着这里旧时曾有荣华,还有盛放的凌霄花与一串串垂下青青果粒的葡萄,让人忍不住为一片颓然中的生机驻足。很多人并不知道,任家大院是我国应用新闻学的奠基者任白涛的故居,这位东渡日本时与周恩来相识并友谊甚笃的著名新闻学者,1911年20岁出头时便任上海数家报纸驻汴特约通讯员,积极参与反帝斗争,1916年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出版《应用新闻学》《综合新闻学》,创办了中国新闻学社,并出任过《新湖北日报》总编辑,1952年周恩来总理电邀其赴京工作时不幸突患中风,后病逝。早早离开家乡在外奔波奋斗,还能有几人知晓任白涛与任家大院的关系呢?
工农路上尚有董作宾故居,修缮过,只是常常落锁,难以入院。数月前我有机会进去,工人们正在里面修整,青砖灰瓦,结构紧凑,只是一个房间一个房间走过,不过是孤零零的建筑,我找不到关于董作宾的历史线索。倒先后有两只喜鹊落于瓦房上,恍惚间让我浮想联翩,当年,一代甲骨学大师也一定曾站过这里,也一定看到过空中鸟儿盘旋、檐上喜鹊雀跃……
董作宾故居外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名人既是一座城市的荣光,亦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南阳名人多,仅载入史册的古代南阳名人就有八百多人,长长的名单上,随手一指便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响当当的人。存留的名人故居,也许并不华贵,甚至过于简陋,但其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建筑价值,而在于内在的人文内涵,在于它传递出来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于一定意义上的精神传承和启迪教育。它们,何尝不是城市历史文脉中的一缕缕光彩?
不可否认,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之难在全国普遍存在,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即使是北京,亦有名人故居或成杂院或处于闲置。资金问题,产权归属问题,环境整体修复,后续激活利用,往往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力解决和完成的。不可否认,近年来南阳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梅花古城项目、卧龙岗武侯祠文化园以及谋划恢复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等,每一项都让人充满期待。只是,具体到这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名人故居上,纳入“保”容易,如何“用”才是关键。也许,可以建小型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观光旅游场所;也许,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认租、认养,可办书店,可做画廊,可搞收藏,可做文化研究,亦可开展文化活动……总之,要探索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多样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哪怕退一万步说,不是所有故居都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那么,且请不改变格局结构、以正常合理的形式居住。
是的,我只希望它们,不仅以“文物”的方式留存下来,更能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下去,活态的,灵动的,可流连和回味的,能融入现代生活和文化空间,有实物可触摸,有历史可回望,让我们进入其中,便能与那些有趣的灵魂邂逅相遇……
前几日,闻听董作宾后人有意在其故居办纪念馆,细打听了,果有此事。如此,幸甚至哉! (李萍)
董作宾故居,房上喜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