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阿拉善盟的岩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阿拉善盟的岩画(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盟的岩画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站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百万亩”梭梭林基地天然形成的高台上,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梭梭林。在与天的连接处,起伏的沙丘向我们展示着这片土地嬗变前的模样。

“这里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南缘,东北方向是乌吉铁路,乌吉铁路的另一边就是贺兰山。黄沙曾经一度越过乌吉铁路,直逼贺兰山。你看,梭梭林像一道绿色屏障,阻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贺兰山的侵袭。”随行采访的阿拉善左旗科学技术和林业草原局治沙造林室主任王生贵指着远处说。

站在梭梭林边上,尽管耳边风声呼啸,却没有沙子打在脸上。走进梭梭林,发现林下是另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原本荒漠化的土地,在梭梭的庇护下,生出了各种草类,偶有野兔等小动物穿梭、逗留。王生贵介绍,梭梭长起来后,固定了沙子,水土得到保持,生物多样性随之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也随之改善。

梭梭耐干旱、抗严寒,能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沙漠上生长繁殖。主要分布于我区阿拉善盟及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一棵成年梭梭能固定10平方米沙地,寿命可达百年以上,是戈壁沙漠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被之一,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阿拉善盟是天然梭梭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可梭梭从天然生长到人工育苗、种植,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介绍,20世纪50年代,阿拉善左旗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先后成立8个国营林场。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成了30万亩以杨、柳、榆、沙枣等乔木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为当地生态改善作出了努力。但是由于干旱缺水的气候条件,乔木无法自然更新,到2000年左右,30万亩林地随着老化逐渐枯萎死去,生态建设举步维艰。

“乔木造林的失败,让大家意识到必须营造灌木林,并且要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刘宏义说。阿拉善盟有4个古老的物种,分别是梭梭、沙拐枣、四合木、蒙古扁桃,其中梭梭分布最广泛。旗里很快就决定梭梭造林的方针。没有苗木供应,时任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国营治沙站站长的刘宏义开始带领职工培育梭梭苗,开启了一场长达10年的探索之路。

在攻克梭梭育苗、造林、接种肉苁蓉等一个又一个难关后,大范围推广人工梭梭造林的时机成熟。2012年,阿拉善左旗启动“百万亩”梭梭林项目,计划在巴彦浩特镇、宗别立镇、巴彦诺尔公苏木、吉兰泰镇建设4个人工梭梭肉苁蓉基地,形成一道纵贯全旗南北的生态保护屏障。

同时,旗里积极转变管理经营模式,在发放退牧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的基础上,提出“在谁的草场上造林就归谁经营管理”,极大地带动了农牧民主动造林的积极性。“农牧民退牧还林还草后,面临转移就业问题,在自己家的草场上种梭梭再接种肉苁蓉,不仅生态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叠加。”刘宏义介绍。以前是林业部门与农牧民协商选取造林地块,林业部门投资造林。现在是农牧民自己投资、自发造林,造林成活率达到70%以上,由林草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造林补贴。

在造林过程中,刘宏义带领团队成功突破秋冬季梭梭造林技术,不仅使每亩地节约15到20元钱浇水成本,成活率也比春季造林提高了5到10个百分点。从单一的春季造林到春、秋(冬)两季造林,造林速度空前加快。

截至目前,4个基地梭梭造林面积达192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53.2万亩,产出肉苁蓉900多吨,产值达2亿元左右。通过这4个基地,辐射带动了全旗11个苏木乡镇280万亩人工梭梭林产业发展。

“我家有7000亩草场,以前沙化严重,一刮风就起沙尘,唯一的绿色植物就是沙葱。每到冬天羊没有吃的,就得买草买料,一年到头见不着钱。后来在旗里的支持下,7000亩草场全部种上了梭梭,2015年又接种了肉苁蓉,每年收入十万元左右。”宗别立镇芒来嘎查牧民徐强业说。

如今,64岁的徐强业和老伴把家安在梭梭林里,守着梭梭林,数着偶尔从家门前经过的成群黄羊和各种鸟类。他说,不刮沙子就是最大的受益。

本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