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混乱的时代,上至最久远的部落时期,下至几十年前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每到乱世,都是野心家和战争狂们的天堂。那些拥有权势和地位的人,都渴望着在自己手中终结乱世完成统一。然而,天下一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就得进行改革。

其实,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赵国有哪些对抗秦国的高人(赵国曾与秦国比肩)(1)

可以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因为不思变通。

在近代,我们国家为什么受人欺负?还不是因为我们原地踏步,别人已经开始发展机器工厂深入工业化了,我们还是千年不变的刀耕牛犁。不仅如此,作为统治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思进取,顽固的抱着自己的腐朽思想,最终,导致了王朝覆灭国民罹难。

历史上也有不少勇于改革的王朝,隋朝建立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至今。选拔考试的方法保证了官员队伍的高素质和杜绝了由某一集团垄断上层权力的情况,可以说,这是古代史上的一大创举,后世基本沿用了这套制度且略有修改。不过,时至今日,教育应试的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国家发展,教育改革也在进行着新的尝试。

赵国有哪些对抗秦国的高人(赵国曾与秦国比肩)(2)

和平年代的改革总是比较缓慢,就好比春秋战国,每一个国家实力的大增都是因为有了新的血液和方法的注入。秦国原本不过是西南小国,秦国国君的爵位也不过是第三等的伯爵。可以说,在诸侯当中,前期的秦国不过是个化外蛮夷的小国,上不得台面。然而,经过卫鞅的一系列措施之后,秦国迎来了从法律、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彻底的改革。

最终,它傲视群雄,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另一个国家楚国,经过吴起的改革,军事实力和其底蕴日渐强大,一度压住了崛起的秦国。只可惜,楚国的改革不够彻底,加上,反对力量的阻挠,最终,还是被大秦所灭。不过,在几十年后,楚国后裔又反过来灭掉了秦王朝。这不禁让人感慨,同时,也证明了改革的重要性。

赵国有哪些对抗秦国的高人(赵国曾与秦国比肩)(3)

除了这两个国家以外,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国家大兴改革国力日盛,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和秦国不分高下,那就是赵国。

说起赵国,其实也是人才辈出。有一代贤相蔺相如、战国名将廉颇。在秦国崛起一统天下的路上,赵国是无论如何也是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那么,为什么赵国有这么强大的实力呢?这里要提一个人,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赵雍。

战国时期的作战方式主要是以军车为主,优点是,军队层次分明行进有序,缺点是,非常笨重,一旦遇到机动性强的敌人往往会陷入劣势。而赵国国土附近正是擅长骑兵战术的游牧民族,军车根本就追不上奔跑的骏马。于是乎,赵雍下决心改革军事。他命令全国效仿胡人抛弃繁重的长袍而改穿简便的胡服,同时,练习骑射技术。

赵国有哪些对抗秦国的高人(赵国曾与秦国比肩)(4)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

如此一来,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各国当中的强者与秦国比肩。赵雍是一个强硬的君主,就如当初他力排众议推行军事改革一样,他更是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决定立他为世子,并废掉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在赵雍四十岁的时候,他更是决定禅位,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之后,赵雍还亲自挂帅出征大大扩张了赵国的版图。

赵国有哪些对抗秦国的高人(赵国曾与秦国比肩)(5)

按理说,如此一位有能力的王者,怎会沦落到饿死呢?

原来,在赵雍晚年,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年的废立决定,特别是二儿子的能力远不如大儿子,但是,现在他已经不是赵国的国君了。于是,他要求二儿子将大儿子分封在代地世袭统治,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朝臣们的激烈反对,心情不佳的赵雍只好去了行宫休养。

但是,此时他的大儿子却有了别样的心思,企图反动叛乱,当时的赵国大将还是廉颇。叛军被轻而易举的击败。之后,赵雍的大儿子逃到赵雍的行宫,由于,害怕赵雍事后问责,于是,就带兵将其行宫围困起来,断了给养的赵雍最后被活生生的饿死在了行宫里。

赵国有哪些对抗秦国的高人(赵国曾与秦国比肩)(6)

赵雍死后,秦国越来越强大,志在天下的秦国先后发动了对诸侯的战争,秦、赵决战转眼之间即将到来。于是乎,在长平这个地方,爆发了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场战争,秦赵双方倾全国之力进行了一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此战过后,赵国大败。

其结果是,几十万赵国军队被秦军坑杀,由此,赵国国力大大下降,从能与秦国一争高下到苟延残喘。其实,赵国就败在君主瞻前顾后决断不明,若是当时继位的是另一个人的话,历史会不会有改变呢?

参考资料:

『《改革的意义》、《胡服骑射》、《战国策·赵策二》、《史记》、《赵世家》、《长平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