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汉长城玉门关的建设内容和规模)(1)

玉门关是个大遗址、大景区,由汉长城墙体联通“一府两侯官一仓一路”。遗址内现存18段、45公里长城墙体和配套的堑壕天田,有烽燧33座,积薪67处。一府是玉门都尉府小方盘城遗址,两侯官是马圈湾的玉门侯官遗址和榆树泉的大煎都侯官遗,一城即大方盘城遗址,汉代军需物资储备的昌安仓,又叫河仓城,一路是沿长城的古丝绸之路遗址。

长城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汉长城玉门关的建设内容和规模)(2)

汉长城在修建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建设墙体、城堡、烽燧、亭障等组成防御工事,在汉代书简中被称为“塞”。从整个建筑形式来看,汉代的长城 是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用粘土砂石,或取土夯筑,或凿石垒墙。在沙漠戈壁以芦苇柳枝和砂石粘土层层叠压而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天田,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作为防御工事。沧桑巨变,历2000年的风雨剥蚀、风沙掩埋与人为破坏,这些长城已大多是面目全非了。或被夷为平地,踪迹无寻;或颓为田埂、沟壕,早已失却往日的风采。由于敦煌干旱独特的气候自然原因,玉门关的汉长城是河西汉塞保存状况最好,残留的最高度有3.75米,基宽3米,顶宽1.5米。虽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仍屹立于戈壁风沙之中,蔚为壮观。实为中国古代军事及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长城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汉长城玉门关的建设内容和规模)(3)

小方盘城遗址是汉代玉门都尉府治所,是汉长城玉门关遗址景区标志性建,也是汉长城最华彩、最典型的部分。城堡呈方形,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东西宽24.4米,南北长26.4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现存城墙高9.7米,墙基最宽处5.1米,上宽约3.6米,城东南角原有登顶台阶,已毁,现存1.5米宽的夹道。正东110米处残存南北走向的坞墙,长75米,宽2—3米。南侧300米处有还有三间房屋遗迹,从地理位置、建筑形式看应该是玉门都尉府的哨所遗址。城西220米处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遗址,向南直达阳关。由此推算玉门都尉府的面积应该近万平方米的规模。

长城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汉长城玉门关的建设内容和规模)(4)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敦煌郡,县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广侯官。效谷、渊泉、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治都尉。

汉代敦煌郡共设四个都尉。都尉,武官名。在郡中与太守并重,专管郡一级军事,负责防御征战。玉门关设置玉门都尉,治所在小方盘城。据此,可以界定玉门关遗址应该对应玉门都尉防区。玉门都尉锁控西域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汉书·百官公卿表》中都尉的概念有如下表述: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斯坦因在1907年盗掘的708枚汉简中有2枚记载了“玉门关部都尉”。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夏鼐曾在小方盘城北60米房屋遗址处发掘“酒泉玉门都尉府”简。由此二简可知推知,玉门关是部都尉设置,设立之初,敦煌郡还没有设立,玉门都尉由酒泉郡管辖,敦煌郡从酒泉郡分置后,玉门都尉由敦煌郡管辖。

长城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汉长城玉门关的建设内容和规模)(5)

1998年10月从小方盘城周围出土的汉简中梳理信息得知:玉门关都尉府都尉下开府治事的内设机构有:都尉丞、侯、千人、司马;卒吏、属、书佐、主簿、功曹;城尉、啬夫等。这些内设机构辅佐都尉工作、带兵作训、检查问责通报、管理军需物资、书写文书、传递送达文书邮件等职能。

长城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汉长城玉门关的建设内容和规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