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草、打尜

斗草古已有之,散落在古诗文中,斗草又分武斗和文斗。武斗就类似孩子们的拉拽叶梗,断者为负;文斗有多种样式,《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就写了文斗草游戏,以各自所采的花草明目为对,妙趣横生。

流金岁月熊大和守康 流金岁月许振宁(1)

秋天片片杨树叶飘落下来,我们捡起叶子大叶柄梗粗长的,剥掉叶留下梗,去和别人的叶柄梗杠,杠断别人的就赢了,杠断越多就越有优越感。杠之前往往将叶柄梗要杠的中间部分蘸水轻轻在地上搓搓,抹肥皂蘸醋等,这样更有韧性和强度;还可以放在鞋里熏熏,有点臭也不要紧,在硌脚中坚持,直到叶梗变成棕黑色,也会更有了韧性。经过这样特殊工序处理,叶柄梗就增强了紧固韧性,就会杠得得赢小伙伴。而杠时手捏柄的位置要尽量靠中间,杠别人的叶柄也有讲究的。那时每年都会玩这种游戏,简单而有趣,没有任何成本。有的地方管这种游戏叫“斗草”,不过济南不这样叫,而是称拔老根、拔老杠、拔老梗,叫起来更通俗,接地气。那时没有什么玩具,一个树叶梗就能有趣的玩好长时间。

打尜就是用长木板打起一种拳头大小两头尖的木棒,就像“尜”字一样,(“尜”字称为会意字),待尜飞起后猛地把它抽得老远,然后继续打,一板一板打直下去。不过这个游戏有一定危险,尖尖的尜易打到人身上,家长往往阻止。而男孩子还是很愿意玩,因为既能发挥技巧又很刺激。“抽懒老婆”就是抽陀螺。木头陀螺下镶上一个钢珠,一鞭子抽上去陀螺转动稳,看上去就像立在那。有时可抽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小伙伴也会玩得不亦乐乎。

砸“毛驴”

童年较为危险的游戏是“砸毛驴”了。把小伙伴分成两组,以“将军宝”定胜者先砸,负者为“毛驴”。负者有一人靠墙站立为“驴头”,其余一个个猫下腰把头插在前一人裤裆里,并两手扶助他的双腿,排成一溜,就成了整个“驴身子”。胜方就一个个跳跃到“驴”身上,负方如不能承担重量倒下,就要重来,直到胜方全“砸”到“驴身”为止,再议“将军宝”决胜负。“驴尾巴”承担的重量最大,要选壮实能吃苦的男孩子,不至于重量大倒下。胜方先“砸”的要找跳得远的,否则如先跳就跳到“驴尾巴”上,后面的就难以继续跳了,就会叠压掉落下来,造成失败。还有以专门砸人腰造成对方失败的动作,这对被砸者的腰损害较重。我也因玩此游戏腰疼痛过。这个游戏是男孩子的专利。

捉蝈蝈

那时还有到南山上玩,顺便在灌木丛捉蝈蝈(我们叫乖子),有的蝈蝈碧绿、略黑、山青、褐色花纹。有蝈蝈就做蝈蝈笼,找几根秫秸秆做立柱大梁,秫秸皮劈成细条插到秆中做笼子栅栏,或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蝈蝈笼就扎制好了。不少大院中的孩子都做过简易笼子。蝈蝈只需喂几朵南瓜花、丝瓜花即可,也吃地瓜,还吃黄豆(熟的)、毛豆,一次两粒即可,不能多了,也不能多喂甜食、辣食,养好了能越冬。挂在屋中,蝈蝈温度低时不叫,温度高时就叫,有时显得聒噪,又不时叫声悠扬,感觉生活都是美好的啊!

流金岁月熊大和守康 流金岁月许振宁(2)

蝈蝈作为鸣虫,古已有之,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玩蝈蝈重要的当然是听声音。大玩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详细记载了古人助鸣秘笈,叫声通过人工“点药”来改善。蝈蝈有“本叫”(天然鸣叫)和“药叫”(点药)两种。“点药”即借助外物降低蝈蝈翅膀震动频率,进而改变鸣叫声音。听说这还是清宫太监一次偶然发现有松脂低落蝈蝈翅膀上,导致声音变化,进而加以研究的,民国形成高潮。当然点药的位置、厚薄、大小,以及松脂、朱砂、油料、铅粉配比等都有讲究,是个技术绝活。我们那时没有这么高深的讲究,只管玩乐而已。

放风筝

济南三四月间,天气转暖,各地的风筝又飞了起来。这期间放风筝民俗,据说起源于民间“断鹞放灾”说法,人们将灾病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灾病也随之消逝。这就有了祛病消灾的寄托。听说曹雪芹还是扎制风筝的行家里手,《红楼梦》中写过放风筝,还写过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

流金岁月熊大和守康 流金岁月许振宁(3)

一只小小的风筝,远近高低各不同,彩蝶游鱼摇头摆尾,把蓝天当做施展技法的舞台。我们小时在济南风筝没有卖的,都是凭自己本事制作的。记得曾在营口农村集上见过卖燕子、蝴蝶风筝的。最简单的风筝一般是用三根20多公分长竹帘上的细竹篾子,两横一竖地拴牢成“干”字形骨架,用旧报纸或毛头纸事先剪好粘贴上,形似蝌蚪的头,下面一条条粘贴上长长的尾巴,尾巴和头一定要左右均衡、重量均匀才能飞得高稳,要不然不是飞不起来,就是头重脚轻,飞起来后有左右摇摆,转圈栽跟头。糊上的纸不要很硬的,要薄薄的,这样可以兜风,就能飞起来,飞得高。

有时尾巴一条条粘连就很长不方便,干脆就粘连两条尾巴,看起来风筝就成了怪异的“蝌蚪”。就是拴“定线”也很重要,角度要兼顾风筝受力牵引,是个技术活。如果有大人参与,经过烤制使竹篾弯曲变形,达到风筝需要的形状,就能扎制较为复杂技术要求高的风筝,如八卦、圆筒、孙悟空、动物等风筝。我们还能自己制作“线拐子”。总之,那时一切都是自力更生,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能体现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我们放风筝时一般两人一组,一人摆好风筝,一人扯着线往前跑,使风筝兜起风来,就能缓缓飞上蓝天,这时也可检验制作的风筝的技术怎样。我们一般放风筝在十亩园学校,视野开阔,那时操场是全天开放的,有时也在大院里,大院树多杂物多,可能一不留神就能把风筝挂到树上、电线杆上,还带着很长的风筝线,留下遗憾,每年大院里都有残破不堪的风筝挂在那里,挺煞风景的。

如今的风筝很少自己做,样式多,色彩艳丽,在蓝天白云竞技,真是美极了,而坐在绿草地观放,春风吹拂,享受着惬意。春天放风筝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身体健康是很有益的。我想起了写风筝最为脍炙人口的清代高鼎《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风筝,据说是战国时墨子在鲁山用木板试制三年制成的飞鸟,当时用于军事通讯上,以后有了纸改用纸做的。唐代因有人在风筝上加了琴哨,风一吹发出古筝那样的声音,就有了“风筝”的叫法。看到风筝想起一段少年时光,就是看到楼下有人扔掉的旧竹帘子,就会想起那时为了做风筝想方设法去弄细长竹篾子,甚至小伙伴互相交换的情景。

养蚕

春天,老蚕撒下一些如白芝麻的蚕籽,有适宜的温度,慢慢长成小蚕,像小蚂蚁样,毛茸茸的,放在纸盒里,上覆桑叶。听懂行的人说采下桑叶不能直接喂蚕,要洗后晾干了,不然蚕吃不干净的带水的就要长病,桑叶还要用湿布包着,保持新鲜。观察那些小蚕在日夜不停的“沙沙沙”地吃,眼瞅着一天一个样,而且通体慢慢变白,还带点绿。它蠕动起来,一拱一拱的,挺可爱好玩的。我们养蚕就能了解了蚕宝宝一生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一些细小方面也能仔细观察,如蚕是怎样吃桑叶的,怎样爬行的,蚕的四次蜕皮,每一次蜕皮就是几龄蚕等。

流金岁月熊大和守康 流金岁月许振宁(4)

养一个多月后,蚕体开始透明,就要吐丝结茧了。不久蚕就来回吐丝,有黄丝,有白丝,好像要把自己吃的桑叶都吐出来,吐着吐着就把自己裹到椭圆形茧里去了,它建造的“房子”像鹌鹑蛋,鼓溜溜,很好玩儿。又得等半个月左右,蚕咬个口自己钻了出来,变成了蛾子。又经雌雄交配,雌蛾就密密麻麻产下子儿,几天后生命就结束了。这样看来,蚕的生命是短暂的,蚕终日辛勤劳作,奉献给人真丝,那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记得那时我们找桑叶成了难题,要到处打听哪里有桑树,再远也要去,找到有主人的桑树,也不让采桑叶;有时听说谁家桑叶多就要去要,多方央求,甚至还有答应用物品交换桑叶。我们小伙伴有人发现哪里有一棵桑树,就会约定中午或傍晚去采,采来桑叶是共享的。

现在好了,听说有的学校向学生布置养蚕任务,要求作为科学课的作业,作为观察动物生命周期的作业,实际上也是给家长布置的作业。桑叶并不难解决,在网上也能买到。养蚕是有趣的,不由我想起了汉乐府诗《陌上桑》塑造了貌美机智可爱的采桑女子罗敷形象:“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人美养蚕美诗亦美。而那时,男孩子女孩子都喜养一些蚕宝宝,有些家长还帮忙,这是有意义的活动。回忆养蚕也是美的。

养鸽子

那时在街道上有一些养鸽子的,每天群鸽子在宿舍大院上空飞舞翱翔,安上鸽子哨,还能“嗡嗡嗡”响声一片,引起我们的好奇观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宿舍大院也有人养起鸽子,以后我们家也养了,不知是二哥从哪里淘换的一对。鸽子是两头乌,就是鸽子头、脖子和尾巴是黑色的,其余是白色的,黑白分明,干净利索,类似黑白喜鹊,多好看啊!还有类似的两头紫,也挺好看,瓦灰等是最普通的外观,我家都没养。

我们在晾台上准备了木鸽子笼,类似纸箱那么大,挂在墙上,旁边放有水、米菜小碗,供鸽子随时饮用。刚拿来的新鸽子,要剪掉翅膀大翎,它就飞不起来,让在家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待它翎羽丰满,熟悉了家,就可将它放飞出去。刚飞后它往往在天空环绕几圈又飞了回来,好像很恋家,这样几次它就能向远方飞去。不用担心它忘家和“远走高飞”,鸽子是有记忆灵性的飞禽,它还会定时或晚上回来的,混熟了会落到你的身边或肩上,听说偶尔雄鸽子还会拐回一只雌鸽子的。

流金岁月熊大和守康 流金岁月许振宁(5)

家中养一对鸽子的话,就会经常看到雄鸽子从喉咙里反复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还围着雌鸽子绕来绕去,反复点头伸扬脖子,脖子上的羽毛都铺松开来,这是求偶很萌的动作;还会有两个鸽子拱来拱去,撕咬推搡,这是亲昵示爱的动作;更有甚者,还会雄鸽子跳到雌鸽子身上,这是求爱的大胆动作。我放学回家,经常蹲在晾台看鸽子,鸽子“咕咕咕”叫,我也模仿叫,算是互动打招呼吧。每天添水、喂食、洗澡、打扫鸽舍,看它们漫步、飞翔,和它们逗乐,成为亲密小伴。有几次,鸽子竟飞到屋里桌子床上,来回走动,在课本上还拉一滩屎,我把课本的封皮撕掉了,我们并没感到厌烦。我感谢鸽子带来的乐趣。

我们管鸽子叫“和平鸽”,是从《圣经》经典故事中来,当时世界发大洪水,诺亚躲在方舟上,七天后放出鸽子,衔回了一枚橄榄树枝,带回了大洪水已经退回的信息,诺亚和家人、动物走出方舟,重新开始生活。特别是“二战”中著名的毕加索画出鸽子,象征和平,从此给鸽子定义为“和平鸽”。其实鸽子也不是那么和平的,撕咬攻击抢食也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还能咬下毛,对外来的同伴并不友好,养过鸽子的人都知道。

我们那时知道了怎样辨别普通鸽子和信鸽,听人讲,就是信鸽的头较为平整宽阔略大,而普通鸽子头较圆些。信鸽能飞行很远的路,古今充当信使,有过惊人的传奇,它会根据地球磁场导航,而普通鸽子就飞得近多了,有时还可能走丢的。我们家的两头乌是普通鸽子,外观漂亮,结局很不好。那时宿舍大院贴出通知,不让养鸽子了,听说是因为有人提意见,说是脏和扰民,这样大院里要限期处理掉鸽子。我们对两头乌有了感情,喜欢得了不得,真不知怎样处理,家长说了处理也不愿听,总想拖延时间,看看风头。

养过鸽子的才理解人们对宠物的感情。可有一天中午放学回来,见桌子上摆着鸽子肉,才知道一对可爱的两头乌就这么被父亲做了盘中餐,这天也是禁养的最后一天。我们怎能吃得下去?那时想,为什么不能送人或放飞呢?也只好如此了,从此我家再也不养鸽子了。大院里也陆续没了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