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乒坛女皇”美誉的邓亚萍是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也是唯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

在她的运动生涯里,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曾五次亲自为她颁奖,这也算得上她所创造的另一个奇迹了。

2009年,邓亚萍又被提拔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可以算得上转型非常成功的运动员之一了。

萨马兰奇家族简介(萨马兰奇曾五次亲自为她颁奖)(1)

她一步步的成功仅仅是靠球打得好吗?不是!邓亚萍不仅球打得好,嘴皮子也挺溜儿,既善解人心,又通晓沟通心法。

多年来,国际上优秀的运动员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能够跟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深入交往、彼此互为知己的运动员却凤毛麟角。邓亚萍便是其中的一位。

萨马兰奇是年长邓亚萍五十多岁的老人,他们却成了忘年交。

多年的交往,谱写了体育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

萨马兰奇年轻时就喜爱乒乓球运动,曾经获得过西班牙的全国混合双打冠军。

在1991年第41届世乒赛中,18岁的邓亚萍以她那变化多端的线路和落点,仅花了45分钟就以3:0的比分结束了战斗,邓亚萍第一次登上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宝座。

邓亚萍的高超球技折服了萨马兰奇,他决定亲自为这位中国小姑娘颁奖,这是他作为奥委会主席第一次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颁奖。

这是邓亚萍与萨马兰奇的第一次交往。从此,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7年2月6日,恰逢邓亚萍的本命年生日,又是她妈妈的60岁大寿,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

在母女俩的生日宴会上,乒乓球管理中心的领导出人意料地当场宣布了一条好消息:萨马

兰奇主席任命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萨马兰奇家族简介(萨马兰奇曾五次亲自为她颁奖)(2)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把整个宴会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因为乒乓球运动员担任这一职务,这在奥运史上还是第一次。

转眼到了 1998年,退役后的邓亚萍飞往英国深造。三个月后,邓亚萍被安排在奥委会执委会联席会议上发言。

为了这次发言,邓亚萍把英语发言稿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从开始的结结巴巴到后来的通畅流利,最后都可以背下来了。

在联席会议上,邓亚萍一发言,萨马兰奇就笑了,一直笑到发言结束,因为萨马兰奇没有想到仅仅相隔几个月,邓亚萍就能说出这么流利的英语……

不同代际的人交友,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忘年交”,年轻的可以分享年长者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年长的可以从年轻人那里获得新知和活力。

要想摄有“忘年交”朋友,需要特殊的能力,尤其要逾越语言上、文化上、心理上等方面的障碍。

可以说,拥有“忘年交”,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代沟,或具有跨越代沟的能力。

邓亚萍与萨马兰奇之间,年龄虽然相差五十多岁,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使用不同的语言,各种差异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根根看不见的绳索。

然而,共同的爱好和彼此间的欣赏和尊重,就好比一把把利剑,斩断了那一根根绳索,终于成就了一段体坛佳话,延续至今。

萨马兰奇家族简介(萨马兰奇曾五次亲自为她颁奖)(3)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

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

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给她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老师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

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这一点让这位老师既惊讶又欣慰,不由得对邓亚萍又多了几分敬意。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做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

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齐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

这就是诚实的邓亚萍,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唯有这样的诚实,才会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她的人格力量。

试想,在学业上不老实的人,焉能成得了“邓亚萍”?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若能像邓亚萍那样,讲究诚信、实事求是,那么与人沟通时就会顺畅

融洽得多!

如今的邓亚萍拥有清华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然而,邓亚萍从小就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体育训练上,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英语,对她而言几乎是一张白纸。

直到退役后,她才如饥似渴地“充电”,疯狂地学习文化知识,几乎是每天早上5点便起床,半夜12点才睡觉。

就这样,经过刻苦攻读,她终于成功地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诺丁汉大学硕士、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在体育和学习上都拿了大满贯。

萨马兰奇家族简介(萨马兰奇曾五次亲自为她颁奖)(4)

那么,她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呢?一次,当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她时,她稍加思忖,这样回

答:“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也许这就是我成功的一个经验吧。”

每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

记者的这番问,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

邓亚萍先是坦言自己“不比别人聪明”紧接着,她将成功经验概括为“能管住自己”,简短的话语饱含着人生的智慧,随后,对此进行补充说明,“管住自己”有两层意思,一是设定所二是“绝不轻易放弃”。

寥寥数语,意蕴却何其丰富,既概括了她不懈奋斗以至取得成功的人生经验,又是她坚忍不拔精神的真实写照,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要想成功,必须“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

邓亚萍身高只有1.5米,一般人认为她“不是打乒乓球的料”,无发展前途,国家队开始时不选她,机遇也并不青睐她。

但她从未气馁过,经过自强不息地拼搏,以百倍的努力,练就了一套“快灵狠”的绝技,打败了国内外所有的对手,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在世界女子乒乓球的发展史上,铸起了“邓亚萍时代”的丰碑。

退役后,邓亚萍仍然活跃在公众视野里,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2009年4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又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全体大会上宣布,邓亚萍被正式任命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邓亚萍以一个华丽转身又一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萨马兰奇家族简介(萨马兰奇曾五次亲自为她颁奖)(5)

为此,《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她时,说到她从运动员到博士生再到政坛,可谓平步青云。针对这个问题,邓亚萍再次出语不凡:“因为我矮,所有的球对我来说都是高的,都是进攻

的机会。”

一个人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气候,和个子高矮无关。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邓亚萍仿佛对别人拿自己的身材弱势说事已经习以为常了,在回答提问时,她毫不讳言,在自我调侃中幽默尽显,凸显了她较为高超的沟通技能--她先用因果复句点破“矮”与“高”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隽永深刻;然后,“所有的球”又是一语双关,既指球场的“球”又比喻各种“进攻的机会”,话语幽默,耐人寻味。

这句话不仅凸显她正视自身弱势的良好心态,而且展现了她的果断和魄力,幽默隽永,令人回味。

个矮臂短的“乒坛女皇”邓亚萍,用一次次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人自身的缺憾可能会阻碍人生的发展,但缺憾可以用智慧弥补。现实中,总有一把椅子可以帮助你,只要找到它,你依然能够登上成功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