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目前豆瓣5.8分,票房不到6亿。
对于这部电影,周星驰进行了极为大胆的尝试——零特效、全新人、长镜头。这种逃离舒适区的自我挑战,是周星驰对自己电影世界边缘的探索。然而,如此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证明周星驰的这次冒险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新喜剧之王》到底是成是败?周星驰还是那个周星驰吗?我翻遍了豆瓣6万多条好评和差评,看遍了微博微信所有的赞美和吐槽,试图就以下问题寻找一个个答案。
票房灵药还是票房毒药?
2013年,周星驰凭借一部《西游降魔篇》把春节档这个原本并不被看好的档期,变成了中国电影最赚钱的档期。而周星驰本人,也凭借《西游降魔篇》、《美人鱼》、《西游伏妖篇》成为春节档的常客,每次都斩获颇丰。
然而,今次却是个例外。《新喜剧之王》的票房,对比其成本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周星驰”三个字来说,却是黯然失色。
对于票房,周星驰一向心如明镜,当年他上《锵锵三人行》,提到口碑和票房,他这样说:“现在大家知道一部电影的渠道是很多的,第一天第一场出来,假如你是好的,这个(票房和口碑)就会非常好,在最短时间,大家都会知道。假如你这个电影是不好看的,那也是最短时间(被人知道)。” 如今回头看这段话,简直一语成谶。从大年初一第一场开始,《新喜剧之王》就背负了太多的骂名。口碑的不振,直接导致了票房的下跌。
我们不知道这时的周星驰会怎么想,对此我们同样只能从他过去的话里找答案。还是在《锵锵三人行》,窦文涛说:“电影是个很江湖的行业,很多大导演,拍砸一部之后,所有人看他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你担不担心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周星驰笑笑:“我不担心,我被骂很久,早就习惯了。”
口碑崩盘还是静候翻盘
说到口碑和票房,三大平台的评分口碑,越来越能体现一部正在上映的商业电影的票房潜力。但一部电影的真实水准,要看尘埃落定之后的豆瓣评分,也要看专业电影人的打分。
在这方面,国内比较受影迷认可的,是微信公号“桃桃淘电影”的影向标栏目。影评人给《新喜剧之王》打出了6.8分。在整个春节档的所有电影里面,它是最高分。
然而,广大受众并不买账。
尽管周星驰澄清过很多次,观众不欠他的电影票。
周星驰的电影,从来都需要时间去验证。比如当年的《大话西游》,票房口碑并不好,甚至被合作方西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目为“文化垃圾”。而《功夫》从上映时的7分左右到如今的8.6分,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居高临下地指责观众的短视,从结果倒推原因也是一种耍赖。对于商业片这种快速消费品来说,我们不能用十年之后的评分去衡量当下的评分。如同《笑林广记》里一个笑话说得那样:
苏、杭人同席。杭人单吃枣子,而苏人单食橄榄。杭问苏曰:“橄榄有何好处?而爱吃他?”曰:“回味最佳。”杭人曰:“等你回味好,我已甜过半日了。”
喜欢吃什么,是口味问题,而不是品味问题。但对于周星驰,我们需要的给他一点点时间和公道。
炒冷饭,还是黯然销魂饭?
对于近几年周星驰的电影,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就是“炒冷饭”。
在“影向标”里,影评人秦婉 这样说:有许多情感分,这毋庸置疑,老梗照样动人,新梗亦出自人生。
“老梗”这东西,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加分项,用得不好是减分项。《新喜剧之王》的所谓“老梗”,是对《喜剧之王》的呼应。在续集中使用第一集的梗,不正是一种延续和传承?
正如豆瓣网友乌鸦火堂 所说:
呼应老版的梗,其实是跟老版完全反着来的。比如同样的踩脚梗,《喜剧之王》踩了田启文的脚,《新喜剧之王》同样踩了田启文的脚。然而,周星驰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翻新,在新版里面,田启文变成了一名导演,下一秒,鄂靖文就因为重伤了导演而被丢出门去。
这种旧梗翻新在电影世界里比比皆是。然而,可惜的是,周星驰的这种巧思,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他们看到的是周星驰再次讲起了老段子。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
是新喜剧之王,还是“不好笑”?
网友反裤衩阵地在他的公号里这样写:“比起《长江七号》的做作、《美人鱼》的幼稚,《新喜剧之王》简直是无聊到尴尬。”
而在豆瓣,也有网友这样评价:“社会不同了,语境不同了,喜剧的模式是一样的,仍是艺海浮沉录,引发共鸣。但内容和深度与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而站在周星驰这样的网友,也会发出这样的慨叹: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新喜剧之王》真的不好笑。
事实上,不是《新喜剧之王》不好笑,而是这个时代变得不好笑。
在《星仔,国家已经没有任务给你了》一文中,作者 木村拓周这样解析:
《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美人鱼》和现在的《新喜剧之王》,实际上都保有星爷早年作品里体现的,无尽的善良,打不死,不畏强权,对爱情的尊重。
但这些已经无法再击中我们。
当年受过星爷滋润的年轻人,基本都开始还房贷了。能够刺激我们肾上腺素的,是沈腾必须要一个月内花光的 10 个亿,是穿越二三十年前倾尽家产买房或者尽早成名。开心麻花常常让观众在电影里一夜暴富,过一把瘾;徐峥让城市人群的中年焦虑和中年危机找到一个出口;宁浩能把一部电影,拍给两类人看,家庭观众看到的是一部合家欢喜剧的电影,文艺观众看到的是具有强烈的政治表达、刺激到压抑的反讽喜剧。
诚哉斯言。这样既压抑又浮躁的空气,让人的注意力抖音化,越来越难很沉浸地观赏一部电影,很多时候,人们的所谓“笑点高了”,不过是注意力不集中而已。于是,人们会更喜欢一些短平快的笑料,一些狂轰滥炸的大场面,而周星驰式的笑料,越难越击中观众。
是励志,还是毒鸡汤?
不仅仅在笑料方面难以击中观众,在共情方面,《新喜剧之王》也很难取悦观众。因为,带着三观去看电影的观众,实在是多到令人发指。
比如著名电影《英国病人》下面,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短评:
而在著名电影《钢琴课》下面,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短评:
所以,在《新喜剧之王》下面看到这样的短评,我们见怪不怪了:
你以为这是个例?下面这段话可以说是代表性发言:
人生选择千万种,从来就是有坦途也有险路。对于选择坦途的人,我们当然应该多加鼓励。而对于那些想走险路的朋友,我反倒觉得,多泼一泼冷水才是更加善良、也更有智慧的应对。因为,只有那些无论如何也浇不熄的热情和掩不住的光彩,才是真正属于险路上的灵魂。否则,被毫无原则鼓励而来,很可能别人一将功成,你却是那万分之一的枯骨。
意思就是:如果你觉得别人的梦想有问题,那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泼冷水。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个人感觉,这一段话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我这是为你好。
相反,也有很多人,在《新喜剧之王》里看到了自己,比如著名媒体人 熊太行。
比如微博著名博主 午后狂睡:
而也有人会认为,周星驰的电影,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励志。
比如影评人 LOOK认为:
人生如梦,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反倒证明了如梦成功的虚幻感……与其说因为努力奋斗成为了女主角,毋宁说是因为某种偶然性成为了女主角。这种非常黑色的表达,在早期的周星驰电影里是绝对没有的,其中的反讽隐藏着当下这个周星驰对人生的思考,绝不是一碗我们吃过的冷饭。
而一向给很多电影无情打1分的赛人 这次给《新喜剧之王》打了6分,这样的高分吓到了很多人:
而他对周星驰的看法是:
周星驰以前的电影很残暴,这一次是有些诡异了。你可以相信马可所言“人生如梦”,你也可以相信那就是真的。你还可以相信如梦在雨夜之时就已告别了她不知该不该钟爱的事业。全片最核心的台词是“去他妈的,感动吧”。周星驰没有一部电影,是想廉价地抚慰我们的。这次也不会。
励志也好,反励志也好,当周星驰把人生感悟从“努力奋斗”四个字简化成“如梦”两个字,他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灌鸡汤,否则,为什么他会把全片最擅长灌鸡汤的张全蛋塑造成一个史上最渣的渣男呢?
是周郎才尽,还是电影大师?
对于自己的电影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周星驰曾经这样说:“悲跟喜是相通的,卓别林的《淘金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只能吃皮鞋,对卓别林来说,这是多惨的一件事?但我们却会大爆笑。”
在悲剧和喜剧的切换方面,《新喜剧之王》做得相当到位。在这方面,很多网友从技术的角度进行了解析。
微信公号 微胖的周先森 这样评价《新喜剧之王》:
技术上来说,俨然有大师风范。
随便举几个例子:
1. 如梦受尽屈辱回到家里,男朋友查理在家。这个安慰的段落没有一句对白,直接开唱。观众心知肚明查理是骗子,仍然能被深深打动。这个段落的处理方式简洁到了经典的程度,触及电影的本质。
2. 最后的高潮,如梦表演自己的被骗段落。这个核心环节比20年前的喜剧之王难以收尾,开始莫名其妙的卧底剧情,高明到不知道哪儿去了。用高级一点的话说,这个部分还有一点互文的意思,是查理教给了如梦什么是演技,这就是“演员的诞生”啊。
3. 马可老师的助理,这个角色太棒了。浑然天成,神来之笔,这种毫无表演痕迹的奇葩角色,你只能在周星驰的电影里看到。
而微博博主吴志硕同样从技术的层面评价《新喜剧之王》:
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周星驰已经可以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自由切换且游刃有余了,这一点只有喜剧大师才做得到……每一个画面都能感觉到周星驰对电影的热爱!
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周星驰电影,是进化后的周星驰电影……我给这个片打7.8分。(按照IMDB的标准,因为8分就是大师之作了。正如我所说的准大师作品。)
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新喜剧之王》的这些妙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周星驰的用心。它注定是这个春节档评分最低的电影之一,甚至有人说,它是周星驰最差的电影之一。
也许正因为是周星驰,所以大家才如此苛刻。那些打差评的人,字里行间,也透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而前面引用的 反裤衩阵地 ,也用一句话来作为他文章的结尾:
我真心希望,他能用下一部作品来打我的脸。
我觉得,这也是大部分给周星驰打差评的人的共同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