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十四节气,应该说几乎是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之中有8个节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4立,作为一个季节的开始,还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作为分割。
四立两至两分恰好将一年分为8个基本相等的时段,一年四季的时间范围由此确定下来,可是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这8个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立字辈的,工工整整,一眼就知道这4个节气是一对了。可是作为一个节气的中间分割线的两至两分却不是那么工整了,春分秋分春秋说分,夏至冬至夏冬言至,那么古人为何如此命名?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文化知识?朋友们好,本文由青衫弹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谢谢合作,喜欢的小伙伴们麻烦动动小手指,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
冬至
01 太阳历与二十四节气分者,别也,意思是分开、分隔的意思;至者,极也,意思是一个事物到了临界点。所谓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实说的事情都是一个,昼夜时长。
春分秋分,白天黑夜时长大致相等,不分伯仲,平分秋色;夏至,白天的时间是一年之中最长的节点,阳极阴生,夏至之后夜晚的时长将会逐渐增加,正所谓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反之冬至亦然。
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似乎有过生活常识的人都能回答出来,可是这背后却是蕴藏着古人对于天时的长久观察以及天道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或许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想过,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时期,为何能够通行二千余年,成为指导古代中国先民日常生活的指南书?为何世界唯有中国才有二十四节气?我国使用公历纪元始于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可是二千多年的二十四节气却能够很好地适应公历历法,二十四节气落在每一年公历的固定日期,前后几年之间的偏差不过一两天,可是若是参考系换做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偏差可就海了去了,一天两天,一个月都有可能。这些背后都是为什么?
春季6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够与公历近乎完美的融合,每年之间的相差保持在1~2天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参考对象都是同一个,那就是高悬九天之上的太阳,即所谓的太阳历!
太阳历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通用的历法,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规律所制定,当今世界所执行的太阳历修订于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组织并批准通过,俗称格列历。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临时政府宣布从1912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公历纪元。
最初之时,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星象来掌握节气规律,比如北斗七星,然而这种粗放的观察方式带来节气的不稳定性,聪明的古人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最后确定通过土圭测日影法先后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的日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的起始节气相继确定,一年时间被八等分。
土圭测日影法
随着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广泛推广使用以及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要求更加精细化和复杂化,对于天时的预测要求也更高严格,以保证农民能够在农业生产上掌握主动性,这也是为何二十四节气最终在秦汉时期成熟的现实原因之一。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先民们根据本区域内的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先后确立了其他16个节气,传承千年的二十四节气终于确立。二十四节气之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8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12个节气,表示农事活动的有4个,分别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
02 中华民族独有的二十四节气中华大地,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朝全球最大的海洋,西南与印度洋相隔不远,内部有着世界最高的高原,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配合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中国形成了普遍而明显的季风气候,中国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温带季风或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内。
季风气候对于中国古代先民来说,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雨热同期和四季分明,这种季风气候对于一个农耕文明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相比较于世界上的其他季风区,中国有着另一点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自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确立中央集权制,秦王朝虽然立国不过短短十数年,然而后继的汉帝国,汉承秦制,维系住了这一套大一统的王朝体制。
大一统王朝体制,带来的好处是大规模水利设施的统一管理和维护,这一点对于依靠天时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古代世界来说,无疑是开挂般的存在,在古代能够兴修水利的地方无不是诞生过庞大帝国的存在,诸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
季风气候、农耕文明、大一统王朝,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在勤劳并且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先民手中创造性确立了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太阳历纪元历法!
始皇帝
03 冬至吃什么?在古代,年节、寒食和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亚岁,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古人看来,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一天是个吉祥的日子,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相传,在汉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据《太平御览》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在汉代冬至这一天皇帝需要举行郊祭,历代沿袭,唐宋元明清冬至与元旦并重,百官放假并进表朝贺。
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对于国人来说,节日重不重要且不论,最为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则放不放假,二则吃什么?如今,冬至已然不放假了,那么,我们唯一关心的是冬至吃什么?
一种说法,吃汤圆,祈求家人团聚,在福建地区有着: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棒的儿歌谚语,指的就是冬至日吃汤圆的习俗,当地人也称之吃冬节丸。
另一种说法,吃饺子,驱寒保暖,河南人将此称之为捏冻耳朵,寄托人古人对于冬天不冻伤耳朵的良好愿景,相传这一习俗流传自东汉时期的一代医圣张仲景,当然如今已是不可考。
还有吃馄饨的说法,根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北京人家多是食用馄饨以庆祝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吃赤豆糯米饭,用于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这个大概是江南水乡一带的习俗,还有一种用糯米磨成粉和煮熟的蓬蒿、笋丝、豆干等蔬菜糅合制成的菜包,古人称之为环饼,或者冬至圆,用于祈求团圆,也是冬至时节的习俗。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古人对于冬至可谓是重视之至了。那么,小伙伴们,你们那里冬至有什么习俗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