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品读一段《资治通鉴》,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资治通鉴》学习笔记-71

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周显王四十三年(前326年)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 译《鉴》

赵国赵肃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继位,赵武灵王身边,设置了博闻师三名,左、右司过三人。掌权后的赵武灵王,首先问候了赵肃侯时的重臣肥义,并增加了他的俸禄。

当时,韩国、燕国都已称国君为王。唯独赵武灵王不肯称王,他说:“没有称王的实力,怎敢占居王的名号呢!”命令赵国民众称呼自己为君。

赵武灵王是几千年前的(赵武灵王不慕虚名)(1)

品《鉴》 1

爱学习、善纳谏、敬长老,赵武灵王上任后的这“三把火”,点亮了赵国的未来。在肥义的辅佐下,赵武灵王着力改革,推行“胡服”、教练“骑射”,赵国国力在他手里达到了顶峰。

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

——《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是几千年前的(赵武灵王不慕虚名)(2)

2

“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韩、燕两国国君自封为“王”之后,赵武灵王的手下趁机拍马屁,也劝其进位。对此,年少的赵武灵王予以拒绝,可谓冷静、清醒!

领导跟前,从来不会缺少“劝进”之人,对此,轻浮愚蠢者往往沾沾自喜,但厚重智慧者却懂得“无其实,敢处其名乎”的道理。

此前,我们聊过吴起被鲁人谮毁的事:

或谮之鲁侯曰:“······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资治通鉴·周纪一》

盛名之下,如果其实难副,就很容易给自己带来祸患!不如名副其实,心安理得。

关于“名”和“实”,枭雄曹操有一句经典名言,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述志令》

赵武灵王是几千年前的(赵武灵王不慕虚名)(3)

切己体察·对境炼心

何用浮名绊此身?

如果你也喜欢《资治通鉴》,欢迎关注公众號“静读资治通鉴”,一起细读经典,品味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