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白天合家吃完象征团团圆圆的团子,一家人就在屋前找一块空地,清理干净杂物,然后开始兴冲冲用竹竿、木棍搭建一个大棚,将棉梗、竹枝、稻草、树枝等易燃物放入棚子内,待天黑后点火燃烧,谓之“赶毛狗”。

腊月习俗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沔阳正月习俗赶毛狗)(1)

何谓“赶毛狗”?

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地处古云梦泽,生存条件恶劣,各种害虫肆虐。相传,民众苦无驱虫之法,便在正月十五用“赶毛狗”的方式祈求神灵庇佑。“毛狗”是指“毛毛虫”,即祸害农作物的所有害虫,“赶毛狗”就是把这些害虫统通都赶到火里去,一个个通通烧死。

腊月习俗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沔阳正月习俗赶毛狗)(2)

“赶毛狗”这种民俗究竟起源何时已不可考,清光绪年间《监利岁时记候记»记载:“上元至,十一日张灯,至十五日尤盛。裁缯剪纸,像人物花果龙禽鸟,陈列门首,士女嬉游达曙。元夜,迎紫姑,卜问丰歉。各乡村燃炬火以照田间,声彻远近,谓之‘赶门狗’。”“赶门狗”其实就是“赶毛狗”,可见在清代的时候就流行甚盛。

腊月习俗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沔阳正月习俗赶毛狗)(3)

夜幕终于降临,激动的人们开始点燃白天搭建的大棚。火苗在干草、枯叶的助燃下迅速变大、上升,很快便将树枝、竹竿等引燃,热情火焰顿时显现。冲天火光很快引来围观的乡里乡亲,这时大人便会带着小孩围着大火一起喊:“赶毛狗哟,赶毛狗哟!赶哟,赶!东边赶了西边赶,屋前赶了屋后赶!”随着火势的渐小,人们开始将家里没有维修必要的扫把、背篓、撮箕、箩筐、竹椅、箢箕等丢进去,顿时火堆又烧得噼哩叭啦,烟火燎燎。各家各户燃烧的火焰陆续冲天,星星点点的熊熊烈火映红了脸颊、映红了房屋、映红了整个村庄。赶毛狗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在乡村不停瓢荡,冲刺云霄,传向远方。

腊月习俗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沔阳正月习俗赶毛狗)(4)

此时此刻,有一些单身姑娘,借“赶毛狗”之际,目光闪烁,渐渐从人群中隐退,七闪八晃就不见踪影,到那无法实现月光普照的地方。那里,必有个青年小伙守着一堆篝火在焦急等待。篝火与爱情一起燃烧,未来与憧憬一起绽放,驱散黑暗,迎接光明。

腊月习俗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沔阳正月习俗赶毛狗)(5)

这一夜,人们要烧掉所有的害虫,赶走所有的晦气,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希望!也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及消防安全的要求,“赶毛狗”习俗正在快速消失,更多则是用鞭炮、烟花取代了熊熊大火的燃烧,“赶毛狗”的叫喊声和毛狗棚燃烧时“劈劈啪啪”的爆炸声相互交织、壮观热闹的场面渐行渐远。

吃完团子,赶完毛狗,意味一个圆圆满满的年完美收官了。元宵节后,庄稼人下农田,读书人返学堂,打工人进厂房、生意人闯商场……大家彻底收回过年的心,凝神聚力,以战斗者的姿态,奔赴下一场山河!

,